湖北福星科技集团公司“以企带村”的探索与实践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2日14:02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5月11日电 一座被誉为"村庄里的都市"的农民新城崭露头角,崛起在汉川市沉湖镇福星村的原野上。宽阔洁净的村庄大道,整齐划一的现代化厂房,古朴典雅的居民公寓,富裕文明的村民家园,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勾画出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动图景。 在它嬗变的过程中,一没向农民摊派,二没向银行贷款,三没要政府投入,它是"土生土长"的乡镇企业--湖北福星科技集团公司,推行"以企带村"模式结出的硕果。4月3日,
4月3日至7日,孝感市委宣传部、孝感市社科联、汉川市委宣传部组成联合调研组,对福星集团"以企带村"模式进行了专题调研。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以企带村"模式符合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有着普遍的指导和实践意义。现代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在建设新农村、塑造新农民的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福星集团不愧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企业先锋"。 一、"以企带村"模式建立的背景和动因 福星村地处汉川市沉湖镇西北部,1996年前名为"段夹村",全村现有耕地2748亩,辖13村民小组,总人口3753人。距离汉川市区42公里,武汉市区98公里,离沉湖镇政府所在地也有数公里之遥,村东和村南被汉江阻隔,是名副其实的汉川"市尾",并不占地利。历史上的沉湖"泥沼四伏,十年九淹",经过六七十年代30万军民的围湖造田,这里才以粮食、棉花生产为主,也无特别的资源禀赋。国家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湖北省"巨人工程"企业--湖北福星集团公司就坐落在这里。该集团的前身是段夹村9组农民谭功炎1981年创办的铁木加工厂,1996年,这个靠"两部红炉、三间工坊、四把铁锤"起家的家庭作坊企业,经过产业的不断升级,嬗变为湖北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公司在深圳A股上市后,实施了"一业为主(金属制品)"、"三业并重(金属制品、房地产、生物药业)"的发展战略,组建了湖北福星科技集团,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和裂变,目前旗下拥有湖北福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惠誉房地产等两家上市公司,还有福星生物药业、银湖科技公司、北京晓晨电子、佳信物贸等子公司。拥有员工7000多人,资产总额36亿元,净资产17亿元。2005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创利税3.9亿,创历史最好成绩。实行"以企带村"模式,就是1996年12月时为汉川市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谭功炎提出来的。汉川市委、市政府顺势而动,通过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意见,认为这是一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是一种加快农村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新途径。批准段夹村更名为福星村,接受汉川钢丝绳股份有限公司指导,实行"以企带村"模式,由沉湖镇党委、政府组织实施。2005年5月,又将公司南面相邻的5867人的李花村纳入"以企带村"模式,形成一企带两村的发展新格局。探析"以企带村"模式的实施动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经过1981年至1985年的第一次创业,谭功炎领导的企业走过了原始积累的过程,1986年至1994连续8年实现产值翻番。1995年至1996年是企业的加快发展期,一跃成为中南地区最大的金属制品企业。随着企业的发展,福星村中有一部分农民作为"压地工"进入企业当了工人。这使得土地没被征用也不合乎进厂条件的某些农民产生了嫉妒心理,使周边环境变得复杂起来,拦水、拦路、偷盗和强行装卸、勒索外地商人的事时有发生,干扰了企业的正常运行。在农业经营不赚钱甚至亏本的情况下,公司利益如果过分地向一部分倾斜而忽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的话,可能导致村民与企业之间以及村民之间的社会矛盾与冲突进一步激化。这是其一。其二,企业要做大做强,必然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已有不少位于该村周围、乃至外市和外省的劳动力通过不同的渠道被吸收到公司工作了,不少人甚至将其全家都搬迁到了该村及周边地区。这样,如何协调好本地人与越来越多的外来移民之间的关系,就成了非常现实的问题。一个位于传统村落包围圈中的现代企业要继续发展下去,就要在村企之间寻求建立一条利益相联的纽带和机制性渠道。让支持过自己发展的农民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这样农民也会来帮助促进企业的发展。按照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改变原有的村企形态势在必行。 二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客观要求。调查显示,当时的福星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67亩,人多地少,靠农业经营没有多大出路。许多农民以到这个身边的大企业上班为荣,一些暂时没有离田上岸的农民也希望到公司找到工作。但是公司不加快发展,就不会产生更大的吸纳能力,不可能给周边村民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因而,村民们内心里真诚希望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带动大家共同致富。同时,村委会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村里仅有的3家集体企业--钢板厂、砖瓦厂、预制板厂,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两个,剩下的砖瓦厂承包给了个人,基本上没有集体企业。很多农民想办的事、想要解决的问题,无力帮助解决。水利基础设施自实行责任制以来就没有维修过。不仅如此,村里还背下了上百万元的债务,村干部多少年领不到工资和报酬,年终只拿回家一张"白条"。为了维持正常运转和完成上级任务,就往群众身上打注意,加重农民负担,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磨擦不断。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袖手旁观,任凭农村凋敝,"三农"危机就会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置身于这片土地上的企业。事实上,经过多年积累,川绳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条件,具备了实行"以企带村"模式的经济基础。 三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观愿望。其一,作为"草根"阶层的乡镇企业,自创办之日起,就与"三农"紧密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把它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广袤的田野就是其植根的沃土。因为姓"农",它的肩上自然就多了一份振兴"三农"的社会责任;其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功炎认为自己带头办企业不是为了个人发财,而是"为经济作贡献,为人民群众谋利益。"198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时,曾经在红炉边立下"造福社会,共同富裕"的铮铮誓言。长期以来,他都固守着这个信念。当年有人怀着小富即满心理主张将企业财产分光用尽,各奔东西,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坚持走集体致富之路,后来公司上市前分配股份,领导综合考虑他的贡献,给他个人不少于50%、价值上亿元的法人股,他坚决拒绝,坚持将这笔财富划归集体所有;其三,作为土生土长的全国乡镇企业家,谭功炎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怀",对农民的苦痛铭记于心,对农民的感情割舍不断。多年来,捐款捐物、扶贫济困,外地有人多次以优惠条件对他"招商",都被他婉言谢绝,始终坚持在当地发展。同时寻求如何以更为有效的形式担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这是他提出"以企带村"的思想基础。 二、"以企带村"模式的运行机制和主要内容 沉湖镇与福星集团在管理福星村的责权划分上达成共识:"以企带村"并不是"以企代村","带动"而不是"代替"。福星集团侧重于经济和文化带动,沉湖镇政府侧重于政治和行政管理。"以企带村"运行模式可以概括为"一个机构、两个机制"。一个机构,即沉湖镇"以企带村"领导小组,由沉湖镇、福星集团和所带村主要负责人组成。在沉湖镇党委的主持下,每年召开两次以上联席会议,拟定工作规划、研究具体措施、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切实加强组织和领导。两个机制,即互动机制:以文件的形式具体规定了企、村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协调机制:沉湖镇政府相关部门、福星集团党委办公室、工程管理部、村委会等单位定期协商,负责"以企带村"模式的有效运行。他们对"以企带村"模式的内涵作了如下概括:发挥企业的综合带动优势,在村企之间建立有组织、经常性、紧密型的联系,优化人才、管理、信息、技术、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以工哺农、强农固企、村企双赢"的目的。进而确定了"以企带村"的8项主要内容。即企业"五到村",村里"三到位"。 1、项目到村。发展配套企业,扶持村级企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福星集团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产业转移,相继扶持福星村、李花村办起了工字轮厂、塑料制品有限公司、金属结构加工厂等30家工业企业,为福星集团生产配套产品。这些企业在公司的指导和帮助下,全面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大力实施技术改造,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科技含量日益提高。目前,已有3家企业发展成规模以上企业,产值以年均40%的幅度递增。 2、骨干到村。"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他们采取"企推村选"的形式,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破解福星村干部难选、难育、难留的难题。福星集团党委先后动员会经营、善管理的福星村村民、公司销售部南方管理部部长谭业亮,李花村村民、公司一分厂副厂长李金文、一分厂技术科长吴琼道回村参加换届选举,都以高票当选。谭业亮担任了福星村党支部书记,李金文担任了李花村党支部书记、吴琼道担任了李花村主任。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也为了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这3名村干部的工资由公司按月发放,不在村里领取报酬。公司党委和沉湖镇党委、政府与3名村干部签订了目标责任书,作为年终述职考评的主要依据。谭业亮自2000年2月担任福星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下大力整顿了软弱涣散的村级班子,增强村干部执行政策、带领群众、加速发展、维护稳定能力,为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不仅化解了200多万元的村级债务,还有相当可观的村级积累。近年来,该村先后获得湖北省 "乡镇企业示范区"、孝感市"十强村"、汉川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谭业亮个人先后5次获得集团公司金牌奖,2002年被评为"汉川市十佳村主职干部"。 3、文化到村。为丰富农民业余生活,福星集团早在9年前就建设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实施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使福星村成为汉川市最早收看有线电视的农村地区。2003年,全村固定电话开通率达95%,宽带网、无线通讯网络覆盖全村。在村里建起拥有5000多册图书的图书室,投资500多万元建起了可容纳4000多人的福星剧场。每年元旦、春节、"五一"、"十一"、重阳节定例邀请省内外剧团来此演出。组建了拥有20多名演职员工的专业楚剧团,每年在福星剧场演出100场,福星村和李花村民可以免费看戏。 4、福利到村。一是将福星村范围内的所有老人都纳入福星集团所实行的社会福利计划中。男60岁、女55岁,每年可享受600至2000元的生活补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福星集团每次征地,都严格按政策给农民补偿到位。最近,又进行土地"追索补偿",作为农民支持企业发展的回报。从征地之日起,农民除了一次性获得每年每亩400元的土地补偿外,仅此一项,福星集团就拿出500多万元。从2006年开始,又将每年每亩补助提高到1000元。二是实行本村招工优先政策。对男年满18岁、女20岁的村民,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置。同时他们还在福星集团享受医疗保险、住房补贴、子女就学补贴、退休养老保险等多种福利待遇,其中双职工建房一次性补贴2万元,子女从小学到大学可获得300-10000元的补贴。三是投资60多万元修建了福星老年公寓,首批安置了60多名村民。公寓配置了日用家居用品,电视机、影碟机、戏曲碟片。每月除发给150元基本生活费外,春节每人分发鱼肉各10公斤外加700元的零用钱。 5、资金到村。福星集团在"以企带村"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和农业投入,积极采取保农、扶农、强农措施。李花村现有耕地5440亩,以种植蔬菜、水稻、棉花为主,村级负债187万元。去年推行"以企带村"模式后,福星集团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拔出90万元资金,用于李花村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疏浚了2000米长的幸福渠,开挖了两条长2300米的新渠,改造了140亩的冷浸田,架了一座长250米、宽15米的水泥桥梁,建造了一座排水闸,大大提高了抗灾、减灾能力。据公司工程部提供的数据,10年来仅用于两村的支农性资金就达到320万元。 "借树荫,护大树"。在对福星集团的互动、对接方面,福星村积极实施"三到位"。 1、思想认识统一到位。一是及时把福星集团"以企带村"的重大决策、重大举措、工作要求与农民见面、通气,调动农民群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二是开展经常性宣传,把企业发展给周边群众、给周边农村、给地方经济带来的好处讲深讲透,把"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道理讲深讲透,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是开展专题教育。如针对福星村一度出现的歧视排挤外来务工经商人员的现象,教育大家,外来员工也是企业的中坚力量,外来经商人员也是地方经济繁荣的有功之臣,要充分尊重他们,爱护他们,有效抵制了这一不良习气的蔓延。 2、发展环境管理到位。一是在福星集团重大项目建设上,实行一个项目、一名村干部、一个专班、一竿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对福星集团征地、办证、土地补偿等方面实行一条龙"的跟踪包保服务;二是定期组织专班,会同福星派出所、公司保卫科深入开展企业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协调处理企业与周边村民的矛盾与纠纷,严厉打击"四霸六强"和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秩序的行为,实现企业生产"零干扰",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生活物流保障到位。为了满足福星集团巨大的消费需求,福星村着力建设 "米袋子"和"菜篮子"。全村已发展优质稻1600多亩、大棚蔬菜300多亩,水产养殖800多亩,培植禽类养殖大户18个,成为福星农贸市场物流的主渠道和主力军,起到了平抑物价,方便员工生活的作用。同时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和运输业,既为公司职工提供便利,又为村民拓宽了增收途径。 生产要素在福星地区经济棋盘上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五到村"与"三到位"的互动与对接,使村企双方逐渐形成相互需求、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型合作关系。 三、"以企带村"模式的运行绩效 近10年的探索与实践,"以企带村"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收到了立体式的综合效应。 1、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通过"以企带村",福星地区发生了"三大转变"。一是实现了农村向城镇的转变。汉水之滨的这个普通村落,10年来以不可遏止的张力,涟漪般地扩散、膨胀,规模效应不断放大,成长为方圆5平方公里、聚居人口近3万,具有现代化功能的中心集镇。十条大街林荫夹道,2000栋别墅古朴典雅;行政区、工业区、商贸区、生活区、文化教育区、休闲娱乐区、民营经济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排列有序;银行、宾馆、商场、学校、剧院、体育场、公园、医院、福利院、自来水厂等一应俱全;6条通往外界的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2002年,福星村1500多户农民中,除200多户通过不同途径搬进福星集镇,尚有1200多户农民还住在各自的湾落里。福星集团呼应农民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农民新居。成立了房改办,实行"四统"、"三通"、"三改",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供给宅基地、统一补贴标准;通电、通水、通路;改水、改厕、改垃圾堆放形式。给家庭年收入低于全村平均收入水平的农户提供2万块红砖,给贫困户补助3至5万元的现金,老宅拆迁每平方米统一补贴40-70元。为了美化环境,去年福星集团还投资100万元,购进雪松、桂花树、白玉兰等20多种花卉树木,栽植在农民新屋门前,形成一街一景、一湾一景的格局。目前,福星村已有9个小组900多户搬进了二层楼的仿古、欧式风格的建筑群,剩下的3个小组300多户将于今年底改造完毕。2004年7月,这里设立了省管园区福星工业园,成为汉川西北部的工业重镇、经济信息中心。2005年4月,汉川市委市政府决定沉湖镇更名为福星镇,并将镇址迁到福星村,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现正在建设之中。二是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目前福星地区的二、三产业比重已占到整个产业的98%,而且高科技产业占了相当比重。福星地区成了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洼地"。这个偏远的农村湖区,吸引了全国各地2万多名务工经商人员落户,吸引了100多家大小企业投资兴业,汉川市农行、商行、派出所、工商、税务、邮电所等一批行政单位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机构,也都纷纷在这里"安营扎寨"。如今的福星已云集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1000多名大学生和工程技术人员,美国、日本、意大利等10多个国家的客商也往来不绝。人才聚集、人文蔚起,成为促进企业发展,推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进步的强劲动力。三是实现了种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有4000多个农民实现了就地转移,其中在福星集团工作的就有3000多人,人平月工资1000多元;从事第三产业的有1000多人,占两村总劳力的85%以上。2005年,福星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98亿元,村级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亿,村集体经营纯收入900万元,被评为全省村级经济实力500强明星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大关,达到7250元,是10年前的6倍,是汉川市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25倍。福星村民、集团公司八分厂工人苏红彩和爱人是1997年上班的。上班之前,她家的生活过得很艰辛,住在低矮的危房里,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上班后,生活一天比一天强,盖起了小洋楼,添置了新家具,公司给孩子提供了助学金,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滋润。调查表明,该村95%的家庭都有几万元存款,几百万、上千万的也大有人在。去年,汉川农行福星支行存款余额达到1.5亿多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福星人的富裕程度。 2、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福星地区地处天门、汉川、仙桃三地交界,夏、李、张三大姓聚居,历史上就相互仇视,时常发生宗族矛盾。"以企带村"后,村企双方都十分重视培育农民的公共道德意识、人际关系意识、公共卫生意识、公共生活意识,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10年来坚持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评比内容包括清洁卫生、家庭和睦、关心集体、遵纪守法等方方面面。对"五好家庭"和"十星级文明户",除授牌外还纳入福星集团年终总结表彰,分别给予1000元至2000元的奖励。对获七星级以下的农户挂黄牌警示,并取消相关福利。福星村已有78%的家庭受到过公司表彰。福星集团还常年开展"两心一性"、"三和三兴"、"四抓"、"三观五德"、"六句话"、"福星人为人处事准则"等教育,进企业、进农家、进社区、进学校、进门店;以先进文化引领、熏陶群众的思想行为,开展"文化活动在福星、读书活动在福星、文化讲座在福星、文化展览在福星"活动。福星楚剧团、文工团以服务企业、服务农村、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创作了《人在福中》、《福星地区十沾光》等40多部(首)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和歌曲。如2004年针对社会上有的人富了后包养二奶的现象,创作了大型现代楚剧《人在福中》,匡扶正义,鞭笞邪恶,情节生动,真切感人,许多人都看得眼泪流,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十分强烈,成为福星剧场的保留节目。在第八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上获得金奖,并荣获全国"双服务"文化先进集体称号,今年4月又获第七届湖北戏剧牡丹奖,目前正在筹备6月份的晋京汇报演出。希望的田野有了文化的滋润,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家齐心支持企业发展,维护企业利益。自觉维护村间卫生,保护树木花卉,村风民风淳朴,人际关系和谐,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特别是出现了儿女争着赡养老人的新气象。福星集团最近准备增添两处老年公寓,以满足老人增多的需要,但通过摸底调查,有88%的年轻人选择和老人住在一起,在家庭赡养老人,只得暂时搁置建设计划。近年来,该村先后被评为孝感市文明单位、湖北省安全文明村,福星集镇也被评为湖北省文明社区。 3、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 知识型农民。沉湖偏处一隅,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好的文化教育。10年前,福星村的孩子读到初中已是"文化人",绝大部分村民是文盲。"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泉源。"公司果断决策,从娃娃抓起,发展福星的教育事业。1996年,出资280万元修建了福星小学教育大楼,添置了教学设备,使福星小学一举成为汉川市的示范小学,教育质量大大提高。1997年-2000年,又先后拿出390多万元,创办了福星中学(包括高中部),修建了两座现代化的教学楼,建成了汉川一流的语音室、理化实验室、电教实验室,使福星地区的学生较周边乡镇至少提前5年享受了现代科技文明成果。2005年,福星中学中考综合排名跻身汉川市前三强,98名学生参加高考,有68名学生被录取。他们还规定,考上大专院校的,可以获得公司相当于学费一半的奖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业的兴旺,对福星地区的发展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既防止了新一代文盲的出现,又为以后接受职业教育,实现快速就业打下文化基础,还防止了青少年因辍学而过早流入社会。据统计,现在福星地区86%的青年都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技能型农民。如果不注意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不仅不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最终也将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2003年,福星集团与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办学,投资100多万元创建了福星职业技术学院。走订单培训之路,开展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培训,逐步以招生取代招工。这所学院开设全日制大学课程,招收本地应届和往届高中毕业生,学制一年,学习期间免收学费和住宿费。开设课程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机械设计与制造。为了把他们培养成动手能力强的员工,武汉科技大学教授、福星集团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教学。目前已开办两届,有132名学生毕业后进入公司上班,他们的工资比普通职工要高出20%。 管理型农民。福星、李花两村在福星集团上班的3000多名员工中,经过多年的摔打和历练,已有320人获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55%的人经过了职业技术培训,达到初、中级专业水平,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成为企业的骨干力量。他们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12所大学联合办学,开办了高级工商管理(EMBA)硕士研修班、会计电算化培训班、英语专科班等,分批选送优秀员工带薪脱产进修深造。并及时把优秀人才充实管理决策层。福星村村民、原一分厂厂长张守才,把一个1000多工人的一分厂治理得井井有条,现场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进入规范化轨道,张守才因表现突出被提拔为公司副总经理,2003年,升为公司总经理,主管主业全面工作。从福星中学考上大学的胡朔商,今年35岁,毕业后在公司福州市门市部工作,由于工作出色, 2000年11月被提拔为财务总监、总经理助理。现在福星集团60%的中层以上干部和70%的班组长,都是福星村和李花村人。 "树因有根而坚固茂盛,水因有源而奔流不息。"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不仅孕育出一批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型农民,也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员工队伍,为企业"繁荣常盛"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10年来福星集团累计总投资6000多万元,用于福星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但用谭功炎的话说,企业每年从利润中拿出1/30或1/40的比例用于"以企带村",带来的是农村的大变样,企业的大发展,值得! 显而易见,福星集团推行"以企带村"模式,对于福星地区人民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等各方面,已经带来并还将继续带来深刻变化,产生深远影响,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可以预见,随着福星地区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全体农民素质的提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一定能够迈得更大更快更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