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见死不救者遭心灵拷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00:01 东南快报

  当衣服凌乱的少女扒着车窗呼救时,是否要伸手相助?这个问题摆在全车人的面前。

  33岁的福建省安溪县蓝田水电站职工苏伟权和他的同事王双源以及另外3名电站职工目击了惨剧初发的一瞬,他们曾电话报警,但还是错过了拯救三名少女的最佳时机。事后,他们因此遭到舆论、伦理和内心的多重拷问。

  

见死不救者遭心灵拷问

  (图)受伤的苏小华(左)

  

见死不救者遭心灵拷问

  (图)王丽的遗体被找到

  恐怖行径

  暴力在山崖边发生

  这一切都要源于4月初一个深夜的遭遇。

  4月1日晚11点,蓝田水电站职工苏伟权和王双源刚刚下班,和另外两名同事坐车返回10多公里外的蓝田镇,开车的司机姓陈。一路都是盘山路。

  与此同时,3辆摩托车正在从蓝田镇方向沿着山路往苦坑山上行驶。摩托车上搭载了3女6男,他们刚一起饮完茶。18岁少女苏小华就坐在其中一辆摩托车的后座上。另外两个少女分别是苏琴和王丽。6名男青年中,除了同族的远亲苏荣山之外,苏小华只见过其中两人,一个是附近的理发师,叫王珠财,另一个在修车铺打工。

  摩托车沿着山路向前飞驰,苏小华却发现这并不是回家的路,“你们去哪儿啊?”她有些着急地问。

  摩托车往一个名叫“苦坑”的地方开去。那是蓝田水电站旁边的山崖。一条盘山土路蜿蜒到山顶,路旁就是近200米的悬崖。从山顶往下看,水电站只有一张桌面大小。看着路边越来越险峻的悬崖,她逐渐感到了一丝不祥。

  3辆摩托车突然停下。黑暗中,几个男青年一句话也没有,突然冲到了3个女孩子面前。撕扯和挣扎随即开始。王珠财和一个男青年拉住苏小华;还有两个男青年纠缠苏琴;苏荣山和另外一个男青年则选择了王丽。

  苏琴身材瘦小,很快便被按到了地上;王丽一开始就试图沿着山路往下逃,但没跑几步就被抓回来;苏小华则被逼到了山崖旁,拼命地抵抗。

  让人心痛

  面包车竟漠然离去

  两道灯光突然刺破了黑暗,电厂的面包车这时驶上了山顶。激烈的撕扯猛然停顿,苏小华突然反应过来,猛地挣脱,拼命喊着“救命”,跌跌撞撞地朝灯光跑去。

  “看到车灯就觉得有救了,”苏小华后来回忆,她当时以为噩梦就要结束,“车上的人会救我们的。”

  面包车在苏小华面前刹车停下,昏昏欲睡的苏伟权一个激灵。在灯光照射下,苏伟权看清车前跑来一个衣衫不整的女孩儿,脸上满是惊恐。

  面包车的车门被人撞得发出沉闷的响声。又是一个披头散发的女孩儿,双手扒住车门,不住地哭喊。那是从地上爬起来的苏琴。

  苏伟权告诉记者,当时他的手就抓在门把上,但他拿不定主意,“她想上车。”苏伟权转头对车内的人说,但没有一个人答话。

  迟疑了一下,苏伟权拉开了车窗。苏琴立即伸进手来抓住了车内的扶手,一边大声哭喊着:“他们要强奸我,救救我,让我上车!”

  “好像是强奸啊,要不要救她上来?”苏伟权转头询问坐在身边的王双源,手又扣住了门把。“当时我是想开门拉她上来的,”苏伟权回忆,“但车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我总要问大家的意见。”

  仍然没有回答。两个男青年突然从路边的黑暗中冲出来拉住了苏琴,要把苏琴拖离面包车。

  苏伟权有些着急,他探出头说:“不要这样搞,这样不行的!”回过头他跟车里的人商量,“怎么办,要不要把她们救上来?”

  身旁的同事王双源没有答话,眼光也明显地在其他几个人脸上扫动;姓程的同事一直没有表态,而姓杨的女职工已经吓得说不出话了。

  苏伟权再把头探出窗外,有人冲着车里叫道:“不要管闲事啊,没你们好处!”另外一个声音令车上的人更加害怕:“把家伙拿过来,看他们敢不敢下来!”

  “他们可能带了棍棒刀枪,我们赤手空拳打不过啊。”王双源回忆当时的情景说。

  司机老陈这时低声说了一句:“不能开门!”他开始挂挡,重新启动面包车。

  面包车慢慢向山下开去。车内一片寂静。

  “那时候我脑子里真的一片空白。”4月23日晚上,苏伟权坐在宿舍的床上说。他只记得,车子开动的时候,他关上了右侧的车窗,双眼一直看着前方,不敢回头。

  电话报警

  救援却迟迟未到

  面包车沿着山路向下,几个拐弯之后,就快到山下蓝田镇的路口了。

  苏伟权首先打破了车里的沉默:“我们还是报警吧。”

  车上没人答话,却不约而同地都开始掏手机,王双源最先拿出手机,拨通了蓝田派出所的电话。

  在蓝田派出所的记录中,值班民警接到报警电话的时间是11点07分。

  王双源有些慌乱地讲,“苦坑山路上有人强奸,你们快去看看吧。”电话那头的民警似乎有些吃惊,半天才反应过来,“你们报警吗?是不是真的?”

  “警察好像不相信我说的话,”王双源回忆说,“他一直在那头问,你说的是真的假的。”

  王双源反复地解释,就在几公里外的苦坑山顶路上,几个男人要强奸几个女孩儿,他们刚刚路过。

  面包车快到路口了,王双源的手机响了。电话里一个民警继续质问王双源,“你说的是否真实?”“你叫什么名字,你哪个单位的?”

  王双源回答说,“我们是电厂的,叫什么你别管了,我们刚刚看见的,你们快去救人!”

  4月21日,在蓝田派出所,一个警察向记者解释,4月1日当晚接到报警之后,值班警察立即出警,巡查一个多小时但没有发现任何异常情况,所以就回到了所里。派出所再次接到村民找到尸体的报警后,又一次出警,赶往现场勘查并立案。

  为躲强奸

  少女愤而跳崖

  此时的苦坑山顶,苏小华也在惊恐中苦苦等待救援。几米之外,苏琴已经被王珠财压倒在地上,发出压抑的叫喊。苏小华自己被两个男青年挡在路边。

  “车子开走我还在想,他们会报警的。”苏小华回忆说,“我们再撑一会儿应该有救。”但救援始终没有到来。

  而苏琴的遭遇开始让苏小华惊恐不已,她拼命挣脱两个男青年的阻拦,本能地向相反方向逃离。不远处的黑暗中,她模模糊糊地看见悬崖边王丽的身影。

  等苏小华也冲到悬崖边上,王丽已经找不到了,苏小华回头察看,却看见两个身影朝自己追过来,苏琴仍然被压在地上挣扎。获救的希望已近渺茫。

  奋力摆脱两名男青年后,苏小华冲到悬崖边,回头看看,两个身影朝自己追过来。

  “我没怎么多想,直接跳下去了。”苏小华还不知道,王丽刚刚也从这里跳了下去。

  据苏琴回忆,看到苏小华跳下山崖,几个人都慌了。挣脱束缚的苏琴又急又气,躺在地上随手摸到了一块石头,重重地打向了自己的额头,随即昏了过去。

  “我就是不想活了,恨不得把自己打死。”苏琴说。

  几个男青年发疯地朝山下跑,掏出手机打给自己另外几个朋友,请求他们出来救人。

  等众人找到苏小华时,她浑身上下仿佛血人一般。他们赶紧把苏小华送进了镇里的医院,这时已经接近凌晨5点。

  4月3日早上,王丽的堂兄王伟坤在山脚找到了王丽的尸体并报警,警察终于赶到。

  见死不救

  受到众人指责

  苏伟权告诉记者,4月1日晚回到宿舍后,他辗转难以入睡。

  王双源同样没能睡着,拿着手机反复地翻看通话记录,“我确定自己报过警了,我的做法是对的。”王双源这样安慰自己。

  4月2日上午10点,苏伟权从同事口中得知,昨晚有两个女孩儿在苦坑山上跳了崖,现在村民正在电站外面找人。苏伟权心里猛然一沉。苏伟权悄悄给县城的110打了个电话,他叙述了事情经过,请求他们派人来帮着村民找。

  4月3日早上,苏伟权和电站的职工们听到了王丽的死讯。

  从4月4日起,当地的报纸开始登载相关报道。在报道中,安溪县纪委王副书记表示,要调查电站职工“涉嫌见死不救”的行为;而泉州市总工会和市妇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谴责有关涉嫌见死不救的行为”,要求安溪县有关方面进行调查处理。

  电站里,年长的工人们公开指责他们,“年轻人就是惜命怕事,那天换成几个老人,绝对下车把小孩救了”,“车子又不大,两个人把住车门,谁冲得上来”,“只要救得一个人下山,再去派出所报案,那几个人就不敢对剩下的女孩下手”。

  王双源曾经试图向同事们解释,“就比如有人落水,我又不会游泳,总不能就这么跳下去救吧。”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他的解释。王双源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妻子,强调自己已报警,但妻子什么都没说。

  4月下旬,苏伟权在当地报纸上看到,还未伤愈的苏小华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表示,她并不责怪那天晚上没有施以援手的电站职工。苏伟权悄悄把登载这则消息的报纸带回宿舍收了起来。

  □新闻评论

  他们是“道德机会主义者”?

  在听完苏伟权和王双源等人未及时施救,并因此颇受谴责的故事后,社会学者、零点调查公司董事长袁岳评价说,“我注意到电站职工事后的彷徨不安和周围社会对他们的指责,”袁岳说,“这其实就是道德的作用方式的体现,道德的谴责机制正在起作用。”

  在拒绝救助面临强暴的少女之后,虽然电站职工打电话向当地派出所报警,但袁岳仍然将这些逃离现场的人称为“道德机会主义者”。

  对于这些职工的行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认为,他们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道义责任不在法律探讨范畴之内。而当地派出所是否出警,出警是否及时则值得注意。

  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泉州市律师协会副会长李文伟律师认为,电站职工必须承担道义上的责任。李律师说,依据该事件的特殊性,事发后车上的人即使打了报警电话,仍然逃避不了人们对他们见死不救行为的谴责。

  而泉州的另一名律师则从此事件中看到法律之外的一些意味:即在“陌生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不信任。在陌生人的社会,道德促发行动的力量越来越弱小,在评判一件事情的时候,人们的着眼点也不应该仅仅在道德评价上。陌生人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互动,来源于有效的法治。法治并不提供道德优越感,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行动风险带来的后顾之忧,并促使人们的相互信任。

综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