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提前9个月 三峡大坝下周全线建成(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09:56 海峡网-厦门日报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批准今年汛后蓄水至156米,三峡大坝将接受高位蓄水考验

  

提前9个月三峡大坝下周全线建成(图)

  目前,长江三峡进入主汛期,三峡工地有关部门严阵以待,确保工程安全度汛。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北京5月12日电 国务院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主任温家宝12日主持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五次全体会议,听取三峡办等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审议批准三峡水库今年汛后蓄水至156米的工作方案,部署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

  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曾培炎,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出席会议。

  会议指出,自2003年三峡工程全面转入三期建设以来,三峡枢纽工程和输变电工程建设进展顺利,三峡大坝即将全线达到185米设计高程,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开始发挥。库区移民安置稳步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加快,水库综合管理得到加强。同时,在工程建设、移民工作、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还面临一些问题,任务依然繁重。

  会议强调,2006年和今后一段时期需要做好以下重点工作:一是确保三峡工程建设质量。三峡大坝很快就要接受高位蓄水的考验,其他各项工程正处于攻坚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继续加强质量监管,认真落实各项质量保障措施,努力把三峡工程建成国际一流工程。二是切实做好移民稳定工作。要进一步提高移民安置质量,重点抓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突出问题,实现移民安稳致富。三是大力推动库区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和优化库区经济结构,加强库区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高度重视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库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四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库管理。抓紧推进地质灾害防治,搞好治污工程建设和运营,加强水库周边绿化带建设,改善水库综合管理,确保三峡水库水质优良和安全运行。

  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混凝土浇筑总量1610万立方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大坝。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8年底,三峡左岸大坝混凝土开始浇筑,长度1600多米的左岸大坝于2002年10月建成,长度660多米的右岸大坝于2003年7月开始浇筑,按目前的施工进度,2006年5月20日将全线浇筑到设计高程,比计划提前了9个月。

  据了解,大坝建成后,就基本具备了全面挡水的条件。如果今年长江遇到20年一遇的洪水,那么完全可以按照荆江河段安全泄流的标准,来控制整个长江上游的洪水。如果遇到百年一遇的洪水,可以控制下泄流量不超过60600立方米/秒,这是长江堤防经过修固后安全下泄的标准,同时大坝上游的水位不超过154米高程,三峡工程可提前发挥防洪效益。

  相关新闻

  

  三峡工程施工期可多发电700亿度

  据新华社宜昌5月12日电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日前透露,随着三峡大坝提前9个月全线建成,以及三峡电站提前一年投产发电,三峡工程整个施工期内可多发电700亿度。

  三峡电站由左岸、右岸电站两部分构成,分别安装70万千瓦发电机组14台、12台,总装机容量为1820万千瓦,是目前世界上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

  原定于2006年全部投产的三峡左岸电站14台机组已于2005年9月16日全部投产发电。右岸电站12台机组目前已进入埋件安装、金属结构安装阶段,预计2007年开始并网发电,2008年内全部完成安装,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全部投产发电。

  曹广晶说,提前发电并没有影响工程质量。在三峡左岸电站机组的安装调试运行中,中国三峡总公司坚持“无缝交接、首稳百日”的管理模式,确保了机组的提前投产和稳定运行。与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相比,三峡左岸电站提前一年实现了14台机组全部投产目标,累计发电已超过1100亿度。

  三峡水库今年首次泄洪

  据新华社宜昌5月12日电 从11日晚上开始,三峡水库开闸泄洪,这是今年三峡水库的首次泄洪。

  据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枢纽管理部介绍,受上游降雨影响,12日8时,三峡大坝坝前流量达到17500立方米/秒,坝前水位为138.3米。根据围堰发电期的要求,大坝坝前流量超过12000立方米/秒,大坝开闸泄洪。这次泄洪开启了两个深孔和1个排漂孔,总共下泄洪水4000立方米/秒。

  据了解,三峡左岸14台机组发电只需要12000立方米/秒的水流量,在围堰发电期,多余的洪水必须下泄。目前,三峡左岸14台机组已全部运转发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