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阿佤母亲寻找“成都儿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4日07:40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母亲节·尘封岁月

  30多年前,700多名成都知青将爱的种子播种在遥远的云南沧源县阿佤山,如今,他们当时教的小弟弟小妹妹们早已长大成人。昨天上午,来自阿佤山的阳康琳女士找到本报,希望帮她母亲圆多年的心愿———找到影响了他们一生的知青老师。在她母亲眼里,那些可爱的成都知青就是自己远在异乡的儿女。

  进山 七天七夜的劳顿

  康琳的家位于沧源县勐省农场,从成都到她家需要先坐19个小时的火车到昆明,再转乘客车花20个小时到沧源。康琳告诉我们,以前成都的伯伯婆婆们要奔波七天七夜才到的大山,现在到处的公路已经修得很通畅了。她说,当时的勐省农场,聚集了从成都、上海、天津、昆明等全国各地下乡锻炼的知青,其中成都的最多,整整有700多人,他们大都来自当时的五中和三十中。当年才十七八岁的他们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给贫瘠的阿佤山带去知识和文化的种子,康琳的妈妈耿玉兰就是被这种子影响了一生的人。

  向上 有一种信念在支撑

  耿玉兰大姐现已年过不惑,她在沧源县某中学担任英语老师。在那个懂英语的人比熊猫还稀少的年代,她硬是凭着毅力,天天跟着电台一句一句地念,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记,终于自学拿到英语资格证书。“妈妈说,她自学英语的毅力,都是跟成都的知青老师学来的。”康琳听母亲说,那时知青老师们不但要备课、上课,下课后还要下田劳动。

  思念 记忆定格成永恒

  康琳是阿佤山走出的第一批大学生,来到成都上学后,她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当时的知青老师。“妈妈经常对我说起知青老师,对他们非常思念和感激。”康琳说,外婆也常常念叨起和她年龄相仿的知青们,希望他们像回自己的家里一样常回去看看。

  寻找 感激的心需要表达

  如今,要想在成都1000万人中找到几十位教自己母亲的知青老师,谈何容易!康琳告诉记者,她手中唯一的线索,是1988年澜沧地区大地震时,成都知青在锦城艺术官为勐省农场募捐,当时将捐款送到阿佤山来的几个伯伯都含泪留下了地址。但当她按照地址找上门去,要么地名已经不存在,要么早已搬迁。远在大山里的母亲每次打电话过来,都会问起寻找的情况。康琳最终想到求助于本报为她的母亲圆梦。“妈妈告诉我,找寻伯伯婆婆们不为什么,只是要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当面说声谢谢,并请他们再回阿佤山看看,就够了。”

  记者李欣忆实习生张海军摄影宋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