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揭秘八大骗局(下)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4日07:40 大众网-生活日报

  骗局之二

  双簧买卖

  骗术指数★★★

  纳米布原是纱窗网

  ■骗局

  2004年10月初,荣成市某公司陈经理接到自称是湖南省海天实业有限公司业务经理的刘衍平打来的电话,对方向他推销“纳米布”,并随后寄来了样品和详细的说明以及代理价格。一个月后,“买卖”就上门了,一个自称是解放军某部队军需处长的邓申根上门高价急购两万米“纳米布”,并出示了身份证件和购销合同。陈经理拨打合同上的电话,核实无误后,便将“纳米布”的样品交给对方,对方称这正是急需产品,当下便签订购销合同。于是,陈经理火速联系刘衍平,在经过几次协商后,对方答应从发往烟台的产品中调拨两万米,但是必须先支付一半货款,陈经理立即去武汉把20万元购货款交给刘衍平,并带回来一批“纳米布”。

  但此时,陈经理再联系邓申根来取货时,对方却再无音信,刘衍平也消失了。后经物价部门鉴定,陈经理运回来的所谓“纳米布”只是普通的聚氯乙烯网,也就是纱窗网,仅值1000元。

  ■揭秘

  此类诈骗在犯罪前有预谋。犯罪分子以参股形式组成犯罪团伙,成员在3人以上,先出资在某地设立××实业有限公司或材料厂,再在另外一地设立解放军××部队办事处,有专人负责接听电话。

  物色对象有重点,大多通过网络或电话簿上登记的电话选择小型私营企业,通过向被骗企业寄“纳米布”材料、样品,以优惠价格诱其代理经销。

  犯罪手段欺骗性大,事先以某公司的身份来电或上门推销引起受骗单位的注意,再以××部队军官等公众信任度高的身份诱使受骗单位放松警惕。

  流窜作案、智能化突出,在一地选择1-2个目标达到目的后,立即逃之夭夭,联络电话、手机号码立刻更换。

  ■防范有招

  对陌生单位主动要求代理并有买家上门订货的,要提高警惕,应尽可能通过工商等职能部门摸清对方底细;对于主动上门订货的部队军官或国企领导之类人员更不可掉以轻心。同时,我国现阶段对纳米材料仅处于研究阶段,并没有广泛使用,对所谓打着“纳米”旗号的高科技产品,各企业要慎重待之。

  骗局之三

  出国劳务

  骗术指数★★★

  “劳务输出”骗200人

  ■骗局

  2003年6月,大连籍犯罪嫌疑人雷某通过他人认识了崔某,崔某自称手中有463个外派韩国劳务指标,可以通过招募出国务工人员牟取利润。两人商定,由雷某负责召集欲出国务工人员,向每人收取3.5万元中介费,崔负责联系和办理具体出国事宜。随后,雷某开始对熟人宣传自己可以办理出国劳务,并向每名报名者收取5.5万元,将其中3.5万元交给崔某,自己留下两万元。自2003年6月到今年初,200多人先后向雷某等人交了3.5万元至6.3万元不等的中介费,总金额达650多万元。崔某却根本没有为他们办理出国事宜。

  ■揭秘

  近两年很多人把出国务工看成一种致富的捷径,于是犯罪嫌疑人便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谎称自己能办理出国务工诈骗钱财,而且以手续费用低为诱饵。办理出国劳务不是三两天可以完成的,犯罪嫌疑人常以此为借口,一拖就是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当受害人发现被骗到公安机关报案时,犯罪嫌疑人早已逃匿;即使被抓获,赃款也基本被挥霍一空,受害人追缴难度很大。

  ■防范有招

  当事人一定要到公安、工商等部门核实出国中介的资质,一定不要抱着侥幸心理轻易相信对方。

  骗局之四

  种植合同诈骗

  骗术指数

  ★★★

  没人回收的“速生林”

  ■骗局

  2001年春天以来,犯罪嫌疑人吕某利用农民急于致富的心理,在文登市小观、泽头等乡镇大肆宣扬培育金丝柳树苗能快速致富的信息,随后以哈尔滨某花卉公司的名义与部分农户签订《林木种苗订购合同》,然后发放树苗,收取苗款,并按合同规定回收了成苗,支付回收款。

  在骗取广大农户的信任后,2002年至2004年春天,吕某先后与文登、乳山、海洋等地200余户农民签订《林木种苗订购合同》,骗取农户100余万元的苗款后,于2004年秋天携款潜逃,造成广大农户巨额的经济损失。

  ■揭秘

  诱惑性大,犯罪分子承诺培育柳树苗每亩地一年可获利两万余元,而且包回收,解决了农民的销售问题,给人造成一种稳赚不赔的错觉。欺骗性强,犯罪分子多没有实际履行能力,通常采取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部分履行合同的方式,诱骗广大农民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通过大肆宣扬,消除农户应有的顾虑和担心,让农户信以为真。

  此类诈骗的道具时而是速生林,时而是仙人掌,时而是梅花鹿,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归根结底是“没人回收”,从而诈骗苗款。

  ■防范有招

  预防此类诈骗案件,签约者首先不要轻信对方的各种宣传和承诺,情况不明不签约,要咨询权威机构、专业部门、法律工作者,对合同的条款要逐条审查,切勿贪图小利而失大。

  骗局之五加盟连锁“传人头”

  骗术指数★★★★

  亲戚骗我加入“心跳”

  ■骗局

  我省公安部门日前查禁了一家传销企业“武汉心跳保健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打着“直复营销”、“连锁加盟”的旗号,从事所谓“兰望得”、“紫苏油”、“玉旋套餐”等化妆品、保健品的传销活动。其基本做法是:参加者被亲朋以找工作、高额回报为名,骗至传销地;通过交纳2340元至3000元不等的“入门费”,购买一套该公司的产品,取得资格进行传销活动。传销组织中等级严格,共分为会员、推广员、代理员和代理商4个等级,其报酬是销售提成加收取的入门费提成,上线还可以从下线成员的销售额中再提取一定比例。

  ■揭秘

  目前,这种诈骗普遍没有真实物品,而是以收钱后发展下线为主进行“传人头”促销活动。从公安机关打击的情况看,这类传销活动一般有专门的活动窝点,上线人员以浙江、江苏等省为多,加入人员以山西、辽宁以及山东省内淄博、临沂等地为多,加盟者多以找工作等为名诱骗亲友,进行异地传销等。

  ■防范有招

  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应牢记“天上不会掉馅饼”。此外,市民发现多人聚集、居住于同一出租屋内,定时授课,行动诡秘等情况,要及时与当地工商、公安等部门取得联系,从根源上斩断非法传销活动。

  骗局之六

  无息贷款

  骗术指数

  ★★★

  无抵押办大额贷款

  ■骗局

  今年3月,30多名受害人到济南市历城区公安分局报案,他们被各种组织的“无息贷款”诈骗,金额少则几千元,多则数万元,这些组织包括:投资公司、理财公司、投资顾问公司,甚至是美容院。

  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济南鸿泰达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该“公司”的操办者是北京一对男女张某和林某。他们于2005年12月在济南市融基大厦租了一间写字间,然后雇用了四五个人开始办无息贷款业务。张、林二人自称和银行有特殊关系。张某承诺,只要交上手续费,就可以从银行熟人那里办来信用卡,不需要银行的信用审查。张某还称,这些信用卡都是可以透支的,在四五十天的透支期内,可以享受到5万元到50万元的透支额,而这些透支款就是无息贷款。万一有困难还不上,他们到时候也可以先垫付。办这种“无息贷款”,首先要交1000元的手续费,而且贷款后每一个半月交给公司1%的手续费,否则每天要支付万分之五的贷款利息。他们骗取手续费后便逃之夭夭。

  ■揭秘

  他们所骗对象大多为下岗职工或者是无固定职业者,他们抓住了受害者想通过“无息贷款”迅速获得经营资本的心理,以致众多人上当受骗。犯罪分子往往租用固定的办公地点,并且招募人员,看上去公司有模有样。

  ■防范有招

  不要轻信“个人无抵押、无担保贷款,低息、无息贷款”等广告,此类广告经常在互联网、手机、报刊、杂志上出现。

  骗局之七

  网络传销

  骗术指数★★★★

  高额回报有陷阱

  ■骗局

  今年2月28日冠县公安局经侦大队侦破了一起网络传销案。2005年12月,犯罪嫌疑人唐某成立“蒙卡迪”科技有限公司,伙同潘某、普某等人以网上购物为幌子,利用互联网搞非法经营活动,参与者通过买单(每单1800元)的方式即可成为会员。加入该公司后,公司以“买二赠一”的方式经6次(每次600元)循环返还给利润,并鼓励发展下线,每发展一名下线得好处费200元,该团伙以此非法经营额达3800万元。

  ■揭秘

  网络传销方式具有新颖性和隐蔽性。犯罪嫌疑人以网站作为传销平台,所有“经营活动”均实行网上运作。返利时,直接将返利的现金汇入会员的银行卡,会员与传销网络的操纵者互不谋面。手段更具欺骗性,以兑现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会员,以“全新消费致富理念”蒙蔽消费者,传播所谓的“快速致富理论”。

  ■防范有招

  网络传销的参与者大多为退休、下岗女工及家庭主妇,文化程度低,无经济来源,阅历少,知识浅,社交圈相对狭小。其发展对象多为亲属、朋友。因此,防范网络传销,不要轻易相信“巨额返利”,加强对电子商务的认识。

  骗局之八

  电话骗局

  骗术指数

  ★★★

  “老同学”骗走两万五

  ■骗局

  今年4月,省城王先生接到一个自称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的电话,称第二天要来拜访。因为已多年未见面,所以王先生就真以为是自己的同学要来找他玩。但到了第二天,这位所谓的同学却又打来电话说路上遇上车祸,接二连三地要求王先生往他的银行卡上汇款,不到10分钟就让他寄出了2.5万元。之后王先生倍感蹊跷,经过细问才发觉对方是个骗子,但这些钱却难以追回了。

  ■揭秘

  据王先生分析,他曾在网上的校友录详细留下了自己的个人资料,骗子极有可能是利用了网上的这些个人信息。记者注意到,为了方便联络,不少人都在网上登记了真实的个人资料,很多人都把自己的手机或家庭电话、单位名称留在了网上,特别是校友录上。通过校友录上的留言,可以很容易就掌握同学们的近况以及相关的各种信息,这也为那些居心不良的人留下了行骗的空子。

  ■防范有招

  当事人识破这类骗局其实并不困难,只要提高警惕,稍微仔细核对一下对方身份就完全可以避免上当。但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当事人出于好“面子”,不愿意多问,就盲目给对方寄钱,认为这样才显得“不掉价”,结果就轻易受骗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