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4日09:34 云南日报 | |||||||||
新华社天津5月13日电(记者胡梅娟穆东 张泽伟)为帮助贫困地区走出“收入水平低-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收入水平更低”的恶性循环怪圈,实现贫困地区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中国正在积极探索贫困地区发展之路,东西部区域间帮扶、智力扶贫和创业型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 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和北京大学于13日和14日在天津滨
天津滨海新区工委书记皮黔生认为,东部地区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最终实现中国各地区共同繁荣和共同富裕,是东部改革开放先行区应尽的义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天津滨海新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一直把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加强东西部区域间在劳动力转移、产业结构调整、人员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有助于实现“双赢”。 13日下午,经过中国西部省份贵州省与天津滨海新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共同努力,“光华-泰达-毕节:领导干部培养项目”开学典礼在天津滨海新区举行。这个项目被称为“智力”扶贫措施,它将利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师资力量和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成熟经验,对来自贫困山区的毕节地区领导干部在人力资源管理、土地规划与开发、贸易出口、现代物流、科技创新等方面进行培训,以提高他们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为毕节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在依靠外力援助的同时,中国一些贫困地区还积累了具有自身地域特点的扶贫经验。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张来武介绍说,宁夏的“创业式扶贫”模式,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树立了信心。据悉,这种扶贫方式主要是立足科技项目,突出科技创业,通过培养市场利益共同体的方式,把单个农民、简单的土地生产要素等组织起来,集中参与市场竞争。 被称为“苦甲天下”的甘肃省定西地区,改变群众“见土地就想种粮食”,甚至是陡坡上开荒造成水土流失的生产习性,通过遵循自然规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着力开发了马铃薯、中药材以及花卉等产业,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初步走出一条产业富民的路子,同时避免了环境的恶化,探索出了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社会协调发展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