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我们这里需要人①“凤凰”何以变“候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1:02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编者按: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13万人,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

  在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到底缺不缺人才?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在一些急需人才支援的边远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单位正面临着长年招不到人才、人才来了也留不住、自己培养的人才还外流的困境。

  一方面是部分大学生不能及时工作,一方面是部分企业长年招不到人才,这样一个尴尬困局究竟隐含着怎样的玄机?是由于边远地区的相对艰苦的条件留人难,还是由于一些毕业生的传统观念在作祟?是大学生在那里缺少成长空间,还是一些企业的落后体制吓跑了人才?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系列报道《我们这里需要人》。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但在甘肃,“梧桐树”虽然栽了不少,可长成的“凤凰”却成了“候鸟”———各类人才长期“东南飞”的状况,始终未能根本改变。

  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一方面是企业大喊“我们这里需要人”却总招不来人,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在迅速流失。

  有关人士无奈地表示,他们只能抱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态度,宽容礼待。招聘会成“人才输出会”

  4月16日,由甘肃省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一场大型人才招聘会在甘肃省博物馆落幕。来自北京、浙江等10多个省市的用人单位组成了招聘团,欲大批量“团购”人才。

  令人迷惑的是,招聘会的全称叫“浙江、福建、甘肃2006年大型人才招聘会”。甘肃人办招聘会,为什么要把浙江、福建挂在前面呢?

  知情者称,如果不把沿海省市摆在前面,应聘者就会减少一半。一位长期采访此类招聘会的记者说,这些招聘会就是“兰州人搭台,外地人唱戏”,更像是“人才输出会”,让发达地区的企业来兰州“挖”人。

  据统计,在参会单位中,省外单位占据了半壁江山,提供的岗位约6000多个,其中年薪5万元以上的岗位占一半以上。而省内的用人单位,多数只能开出万元左右年薪。

  “条件艰苦,待遇又低,谁愿意留在甘肃?”一位西北民大应届毕业生直言不讳。

  近年来,类似的招聘会甘肃每年都要举办几次,上海、天津、福建、广东、浙江,甚至辽宁、云南、四川等省市的企业都频繁来“猎人”。

  几年前,广东茂名市茂港区人事局负责人曾在招聘会上说,甘肃不但有兰州大学等24所大专院校,而且职业技术力量雄厚,科学人才拥有量名列全国第4位,是个人才大省。

  然而,如今的甘肃更像是人才“穷”省。一项统计表明,甘肃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只有3214人,比全国平均水平少近千人,在西北五省区中倒数第一;每万名就业人口中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分别只有156人和10人,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惜别“将帅”,引进“小兵”

  在许多地方,人才流动属于正常现象,但对于甘肃往往就是沉重“打击”。

  甘肃省城市经济调查队的一项调查显示,近5年,甘肃133家重点科研单位共调出专业技术人员4986人,调入3054人,高级职称调出999人,调入30人;中级职称调出2178人,调入45人;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调出78人,调入12人。

  中科院兰州分院人事处的张兴仁表示,该分院流失的都是“将帅之才”、拔尖人才,而且一走带走一片;而引进的却大多是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

  新成立的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是从兰州分院寒旱所过去的;北师大组建的沙漠研究所,三分之二的科技人员是从兰州沙漠所“挖”过去的……有人将该分院人才外流的现象概括为:惜别“将帅”,引进“小兵”。

  兰州大学校长李发伸曾感慨说:过去10年,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

  人才流失无疑给西部地区造成了负面影响:经济滞后导致人才流失,人才流失反过来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自我培养与“不求所有”

  甘肃的天水星火机床厂,现在是我国大型卧式机床和大型数控车床的产品研发基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该厂曾经有过一段“砸锅卖铁”培养人才的不寻常经历。

  1999年,该企业累计亏损4200多万元,濒临破产。企业买不起煤、用不起电,职工一年中有一半的时间拿不到工资。

  但就在这一年,他们送出130多人参加学习培训。他们把技术人员送到北大、清华、兰大等高等院校参加培训,有些技术骨干甚至送到美国、瑞典等发达国家进行中短期深造。

  正是依靠自己培养的人才,天水星火机床厂几年间在技术创新上实现了跨越,有3种车床填补了国内空白和亚洲空白,产品占领了国内40%至70%的市场,企业销售增长了20倍。

  但是,该企业只能算是特例。更多的企业,往往是自己不惜成本培养出的人才,崭露头角就被东南沿海企业像摘花一样“掐走”。

  统计表明,甘肃33户国有重点企业近5年流失的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就达10人,流出各类经营管理人才2120人。甘肃每年在外地高校培养的非师范类毕业生回归率只有40%,省内高校培养的高学历人才也很难留住。

  有人说,这是人才的“候鸟现象”———优惠政策只能请来初出校门的“雏凤”,他们因为找不到更理想的工作而在甘肃“越冬”。几年后,当他们成长为羽翼丰满的“金凤凰”时,就要“迁徙”飞走了。

  近年来,该省确定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态度。他们尝试通过引进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成果、在国外省外聘请专家顾问、与外地专家合作进行科技攻关等办法来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并考虑实行人才的二次开发,对一些急缺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采取返聘或延长退休年龄的办法。

  但是,如何帮助企业摆脱“招不到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困境,依然不是一个短期内就能解决的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