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独居老妪医院里黯然神伤怕过母亲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1:57 华夏时报

  ■核心提示

  近日,一位独居老人在家中病倒4天后,被邻居救出送往医院,她的生命得到了挽救……母亲节,她在病房中孤独地度过。

  此前,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提交的一份名为“银发中国”
的报告称,中国“即将老龄化”。

  中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破解养老难题?母亲节刚过,当很多空巢老人的生活再度恢复孤独时,她们期待能有一个完美的答案……

  

独居老妪医院里黯然神伤怕过母亲节

  母亲节,一位母亲独自坐在小区的长椅上,身边只有一条小狗陪伴。

  

独居老妪医院里黯然神伤怕过母亲节

  住在老年公寓里的这位老人倍感孤独,她说月初女儿给她生活费时才能见一面。

  

独居老妪医院里黯然神伤怕过母亲节

  一群老人聚在一起,他们谈论着独居老人病死家中的惨剧,心中多有感伤。

  

独居老妪医院里黯然神伤怕过母亲节

  张凤书在医院里度过了一个母亲节,她的亲属不让记者拍照,怕影响在美国的孩子们。

  ■事件

  独居老人医院里黯然度过母亲节

  昨天,是天下母亲的节日。当许多母亲沉浸在母亲节的欢乐中时,也有一些孤苦的独居老人,在无望的盼望中,度过了这个本应属于她们的节日。

  在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的病房里,记者见到了75岁的张凤书老人。由于儿子、儿媳妇还有孙女都在美国,这个母亲节,她感到很孤独。

  提起4月24日发生在她身上的事,她黯然神伤,她不愿面对那一切,却总也抹不掉那份记忆。

  老人病倒四天被救出

  4月24日下午2时,张凤书老人被120急救人员从位于右安门开阳里小区的家中救出。此前的4天里,由于身体不适,独居的张大妈倒在了自家的地板上,无人照顾。

  “4天没有见过她了,我非常着急,以前一两天就能见面。”79岁的小区居民李大妈说,她和张凤书老人每天都在楼下聊天,可最近却连续好几天没见她。24日上午9点,感觉不太对劲儿的李大妈跑到楼上,敲张凤书家的门。“我听见里面好像有回答的声音,可我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也不知道里面说的是什么。”

  下午1点30分左右,李大妈到右安门派出所找来了民警帮忙,民警在确定有人在屋里后,找来了开锁人员。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锁还是没有被打开。最终有人拨打了119,119赶到现场后,从外面把房间的窗户护栏打破拆出一个洞,消防队员从窗户进去将门打开。此时120也赶到现场,当时张凤书倒在家中卧室的地板上不能动弹,急救人员立即对其进行紧急抢救,并将其送往友谊医院。

  据邻居讲,张凤书老人的亲属为了方便照顾她,已将其转往石景山医院接受治疗。

  经石景山医院神经内科的大夫诊断,老人的颈椎摔伤,左半身已经完全瘫痪,右脑出现大面积梗塞,确诊为脑梗死,目前没有生命危险……

  独居老人离世无人知

  张凤书老人的事,引起了周围邻居的牵挂。“我了解到,去年8月15日,海淀区清河永泰园的一位独身老人张国全死后几天才被人发现,当时他横躺在地上,已全身腐烂变黑。我真为独居老人的养老问题担忧!”李大爷不无忧虑地说,“一周后,还是那个小区,一位74岁的安淑青老太太倒在卫生间内,头栽进便池中,尸体已高度腐烂。儿女们见状都捂着口鼻泪流满面。看到这样的报道后,我很担心,他们今天的遭遇说不定哪天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啊!”

  空巢养老隐患令人忧

  老人死在家中无人知,老人病在家中无人救。由于周围经常发生这样的事,很多老人就有了很大的思想压力。

  70多岁的王大爷表示,自己住在小区里很少和人交往,和邻居并不熟悉,老人们都很怀念过去住平房的日子,那时候,谁家有了什么事,谁有点不舒服,大家都能知道,一些隐患随时能被发现。

  母亲期待悲剧不再发生

  “我们小区的老人很多,购物、就医等事情对那些孤单、病弱的老人来说,是十分困难的。希望政府和子女们能更多地关爱老人,多关心他们的生活,不要再发生悲剧。”李大妈看着张凤书家那扇紧闭的窗户,眼睛中泪花闪烁。

  李大爷说,在右安门开阳里小区,老人独居的情况十分普遍,因为住敬老院太贵,好多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儿女自顾不暇,老人更顾不了儿女。张凤书老人的生活非常俭朴,时常抱怨现在到医院看个小病也得花好几百,看不起病了。其实整个小区的老人们境况都差不多。每个月除去生活费、水电费、煤气费等花销后,不到千元的退休金就所余无几了。

  ■调查

  养老院价格高让人望而却步

  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3种方式。然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超过80%的老年人仍然表示会选择家庭养老,理由是在家里感到“熟悉”和“自由”,经济上也比较划算。

  怕住养老院失去自由

  家住右安门开阳里社区的王大爷是家庭养老的支持者。他今年70岁,身体硬朗,还可以骑自行车到处跑,老伴身体也没有大毛病。每天早上他和老伴到公园走一圈后,就到茶楼饮早茶,然后再到公园与人聊天或下棋,下午3时后才回家。在家里看看报纸,或者到阳台上侍弄花草,晚饭后看一会电视,9时许睡觉。他说,在家里养老喜欢做什么就做什么,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自由自在,十分快乐。

  最近他的外甥女来探望他,谈到想将父母送到养老院,他当场就表示强烈反对。他说,你们有6兄妹,难道就不能照顾好父母?你们是想甩包袱!外甥女不敢强辩,只好说:“你以为去老人院容易啊?一次要交几万元,没钱还去不了呢!”王大爷坚持认为,住养老院没有自由,出外要请假,而做人最要紧的就是“自由”。

  民营养老院惨淡经营

  北京市老龄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北京养老机构已达到384家。经营状况参差不齐,很难保证城市老人的养老需求。”

  位于丰台区菜户营的康馨敬老院,属于民营养老院。在康馨敬老院的老人中,97%以上的老人都有子女,以失去老伴的居多。院长万晓东告诉记者,养老是一个微利的行业,带有福利性质,由于入住率低,康馨敬老院目前还在赔钱。

  社区养老院生意更加惨淡

  与民营养老院相比,东城区安德路旁的社区养老院——和平里敬老院生意就更加惨淡了。院长余艳说:“敬老院面积太小了,所有的部分包括厕所、厨房、办公室、老人的房间和会议室全加上一共才400平方米。活动场所只好设在外面了。”

  “现在除了患有精神病和传染病的老人无法接受外,只要是老人愿意到我们敬老院来的,我们都欢迎!”但目前敬老院只有30多个床位,其条件实在让人难以满意。

  老年公寓价高让人止步

  相对于民营养老院和社区养老院,通州华龙老年公寓的形式更容易让老年人接受,它是集保健、康复、娱乐和生活为一体的综合疗养院。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此类专业老年公寓,其高价位让很多老年人望而却步。“我每月退休金1000多,还要子女垫补1000元左右,才能在这里生活,微薄的收入让老人养老很难选择。”王敏老人对记者说。

  ■现状

  千元以下养老机构实在难找

  在通州一家老年公寓里,来自广东的许老太说自己十分快乐,“我就是想寻找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和儿女在一起生活麻烦事儿太多”。她现在每天规定好自己的时间,还自学了电子琴,“每天晚上弹上几曲,心情很好”,业余时间经常和同龄的老人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觉得在公寓生活很舒服。

  想得开的老人并不多

  然而记者了解到,像许老太这样自己想得开的老人并不多。李大妈今年才70岁,没有来公寓时一直和老伴在一起生活,去年,老伴突然得了老年痴呆症,自己没法照顾他,只好来到公寓,靠老两口的退休金维持现在的生活。“我很想和儿女们住在一起,但是两个儿子都不愿意,所以没办法,我理解他们现在上班生活也不容易,可是现在有多少儿女想到了年迈父母生活的艰难?”说着,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中档养老机构实在难找

  家庭条件好的老人住进公寓还算幸福,对于一些经济条件差的老人,说起住现代化的公寓,显得很无奈。

  “这些地方的收费很高。这是给有钱人住的,我们承受不了。”一位老人说,价格低的养老院也有,有的敬老院一个月才收几百元钱,但老人们住了几天就回家了,感觉条件太差,服务太差,吃不好住不舒服,在里面住是受罪,还不体面。“我们想找的是千元以下的中档养老机构。但是实在太难找了。”一位老人说。

  交抚养费时才能见女儿

  在走访了老年公寓的多位老人后,记者了解到,有八成以上老人觉得自己选择老年公寓是出于无奈。一位老人告诉记者,她有一个女儿在市内工作,平时很少来看望他,只有每月初交抚养费时才能见到。由于得过脑溢血,老人的左手瘫痪,吃饭、穿衣都不方便,他说,以前都是同宿舍的一位老伙伴帮他穿衣,经过锻炼,现在她已经能够独立完成了。

  收音机是老人最好的“老伴”

  记者在老年公寓里见到了一位姓齐的老人,可能平日很少有人陪他说话,老人显得特别健谈。他说,他这一生很坎坷,当过老师、写过诉状,谈话中还不时掺杂几句英语或俄语。当记者询问他年轻时的经历时,他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最后只说了一句:“人生到头都没什么建树。”记者问他的业余生活有什么内容,他说由于腿脚不便,平日只能躺在床上听收音机,哪也去不了。说着,他还用手指着收音机:“这是我最好的‘老伴’。”说完,他的眼里泪光闪动。

  “平时的日子还好过,一逢年过节,心里很不是滋味,有儿有女,就是不能和他们在一起生活,这滋味能好受吗?”几位老人不约而同地说。

  ■探寻

  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为方向

  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科学研究会熊必俊介绍,2000年,我国老年赡养比为15.4%。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这个比例将上升到17.4%和24.7%。熊必俊认为,从现在起,社会应当重视养老保险基金的积累,采用提高投保率、降低养老金标准和提高退休年龄等办法。

  西方国家养老靠法律体系

  “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养老,其经济保障主要靠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北京大学教授夏学銮说,如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国,实行的自保公助型保险,英国、瑞典、挪威等国实行的福利型保险。为老龄人口提供的生活照料和情感寄托主要是靠兴办养老院和疗养院。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有赖于完整的法律体系。

  社区居家养老将成方向

  “在社区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老人的主要养老模式。”夏学銮认为,这种方式既节省经费,又符合传统观念,比较适合我国国情。“为此,我国当前还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通过完善社会福利服务网络、改善老年人居住环境、推动和发展老年人文体活动等,为‘空巢老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

  “虽然大多数老年人都喜欢家庭养老,但这种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子女心有余而力不足。”夏学銮说,预计到2030年,每4个中国人中就会有1位老人,而每对中年夫妇将要负责照顾4位老人。

  机构养老虽然能使老年人得到较好的照顾,但大多数老年人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大批兴建养老院是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夏学銮教授认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就在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社区养老是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养老方式。

  关爱“空巢老人”需多方协作

  记者了解到,在北京市崇外街道200多名“空巢老人”家中都装上了一种特殊的“门铃”,当他们需要就医、购物、陪伴、交流及各种应急服务时,只要轻轻一按,就会有人上门提供帮助。

  夏学銮教授表示,“空巢家庭”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

  呼吁出台老人权益保护法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人口统计调查室主任徐勤说:“老年人的基本需要是经济上赡养、生活上照料、精神上慰藉。如今老年人在家庭中受到冷遇、歧视、虐待甚至遗弃的现象屡见不鲜。单纯依靠伦理道德来维护家庭养老已是难以为继,而单纯依靠老年法来维系家庭养老也同样是难以奏效的。新时代在呼唤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的同时,也呼唤传统的孝道回归。”

  本报记者郭煦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