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评论:为环保多注入科学因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2:02 第一财经日报

  上周末,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的领导向我征求评选2006年度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的想法。我提了一个“加强科学性”的建议。

  为什么要提这个建议?我想还是基于前一段时间在西北地区采访以及事后与不少科学家接触后的感悟。

  在以往的环保先进人物、集体评选中,当然也包括绿色中国年度人物,在我看来,其实有些人物、集体的环保行为,其实是值得用“科学”这把尺子去量一下的。

  比如,我们曾经对在干旱地区坚持种树造林的行为大加赞扬,对向沙漠进军之举极力推广,对大量收集废旧电池的行为给予肯定。但从科学的角度看,有些想当然的所谓环保行为,可能并不环保,甚至可能是一种加速环境恶化的行为。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们曾指出,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方,其实并不适合种树。种一棵树,就相当于种了一台“抽水机”,大量地耗用地下水,这样反而加剧了土地的干旱化。

  在我国西北地区,很多地区年降水量甚至低于200毫米,但长期以来,当地政府一直在发动人们植树造林。结果是年年种树年年死,即便有少数成活了,也是骨瘦如柴,根本起不到防风固沙的效果,对改善生态、调节气候更是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

  在上周,我在电视上看到介绍西北地区一个农民,独自开垦了成片的农田,大量抽用地下水进行农田浇灌。而事实上,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一个主要人为因素,正是在本不适合农业耕作的土地上,进行了大量耗用水资源特别是地下水资源的农业生产。当时我的感觉就是,这些行为,可敬又可悲。

  先进人物和集体的评选,无非是想通过这些人物和集体的榜样作用,但如果这些先进典型的行为是“伪科学”的,那么,结果必然与初衷相悖。

  所以,在认定某些环保行为之前,还是应该多听听科学家们的意见,为环保行为多注入一些“科学”的因子。(章轲 作者为本报北京分社记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