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妈妈,您再背我一次好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07:58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

  “那个被父母遗弃的冯宝宁其实叫张家宁,他父母是崔家集人!”在看到本报5月8日报道的《儿患白血病父亲竟“开溜”》一文后,5月13日中午,一知情村民告诉记者。经过一番波折,记者最终在平度市崔家集镇昌许屯村找到了孩子的家,然而,因家贫如洗,孩子的父母拒绝探望儿子。5月14日,医院给小家宁下达病危通知书,这一天,小家宁说出了他最大的心愿:能让我妈妈再背我一次吗……

  村民来电透露线索男童家住崔家集镇

  “你们报道的那个得了白血病被父母遗弃的冯宝宁其实叫张家宁,他的父母是崔家集人!”5月13日中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打来电话告诉记者,张家宁的父亲前些年从东北打工回来,母亲是四川人,村里人差不多都知道张家宁患有白血病的事情。由于知情人没有透露详细的地址和他的身份,记者只好赴平度崔家集镇崔家集村自己打探。

  “这个孩子不可能是我们村的。”崔家集村村支书告诉记者,崔家集村一共有两户姓张的村民,孩子都不是6岁,唯一一个得白血病的小孩目前在家静养。“既然孩子姓张,你们不妨去张姓最多的张家村去看看。”记者又来到崔家集镇最东头的张家村。“我们村没有叫张家宁的孩子。”张家村张书记告诉记者,从来没听说过得白血病的孩子,他告诉记者:“双庙村姓张的也不少,你们可以去那边打听打听。”随后,记者又赶到崔家集镇最西头的双庙村。村里的不少村民得知记者的来意后告诉记者,他们村没有叫张家宁的孩子。

  马不停蹄连跑四村卫生室里探出线索

  就在所有的线索要中断,记者正左右为难时,突然,记者看到村边有一家村卫生室,孩子会不会到卫生室看过病?

  “张家宁啊,这孩子我认识,一个多月前还来我这里看过病呢。”卫生室的一名医生告诉记者,小家宁的父亲叫张玉华,家住在崔家集镇昌许屯村。“那个孩子给我印象特别深,过来看病时全身都浮肿了,很吓人,我一看根本治不了,就赶紧劝他的父母带他到青岛的大医院去看看。”

  “你们找张玉华?是为了孩子的事情吧!”在昌许屯村,在这位村民的指引下,记者终于在一个拐角处找到了张玉华的家。一开门看到记者,面色苍白的张玉华当场愣住了。

  “孩子他怎么样啦?肚子还那么胀吗?”得知记者是从青岛来的,小家宁的母亲眼泪夺眶而出,迫不及待地询问起小家宁的病情。在得知孩子已经被市儿童福利院送到儿童医院救治后,夫妻俩总算平静了下来。

  父母哭诉家徒四壁雪上加霜儿患重病

  “如果不是为了能让孩子有个活下去的机会,打死我也不能把他扔了!”孩子的父亲张玉华不停地抹眼泪,他告诉记者,自己全家都是“黑户”,因为20多年前还没有在村里正式落户就到东北打工去了,所以等自己回来的时候,户口根本就办不上了,小家宁也没有户口。

  没有任何家具,最值钱的东西就是捡回来的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而且还只能收到一个频道;买不起花生油,家里的炉灶上只有一包盐;一双黑步鞋破了好几个窟窿,补补还舍不得扔掉……记者在张家看到,他的家只能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因为没有户口,俺连块地都分不上。”张玉华痛苦地说,自己也就是在农忙时给人家打个下手,有人盖房子就干点苦力,一年也就赚千数块钱。而妻子帮人家缠线,缠好一袋子只能赚4角钱。张玉华指着家中唯一的一把青菜告诉记者,这是自己种的,全家就靠吃这个。后来儿子得了病,他才狠下心答应孩子,每个月给他买两块钱的肉吃。

  张玉华告诉记者,孩子一年半前开始发病,腿上、脚上突然冒出一个个大疙瘩,孩子疼痛难忍,自己就带他到村卫生室打针,没想到病情越来越严重,孩子的肚子肿得跟个要爆炸的皮球一样,好几个村的卫生室都不敢再给孩子治了,自己赶紧挨家挨户借了1000多元钱带儿子到青医附院看病,“没想到确诊是白血病……”

  “这种病俺都没听说过,就听医生说要十几万元的治疗费……”张玉华低下了头:“俺在村里一个亲戚都没有,村民能借的已经借了,现在连100元钱都拿不出来了!”

  医院下发病危通知父母拒绝探望孩子

  “这个娃是我的命根啊!”

  张玉华痛哭着告诉记者,他永远忘不了离开小家宁的时候,医院一位阿姨送给家宁一罐八宝粥,自己骗儿子说要给他去买调羹,一步一回头,狠下心来离开了。

  “这孩子从小就喜欢缠着我,因为脚上长疙瘩不敢走路,老是让我背着他。”孩子的母亲邓辉英眼泪怎么也擦不完,她说,从早到晚,小家伙总是安安静静地趴在自己的背上,不吵不闹,只是紧紧地抓着她的胳膊不肯撒手……

  “我现在满眼都是孩子的影子,满耳朵都听得到孩子在叫我‘妈’。”邓辉英说,她想偷偷去看看孩子,可是家里根本没有钱能让她到青岛看看孩子……

  然而,当记者提出要带他们夫妻俩去医院看望孩子时,却遭到了两人的拒绝。“我们不能去看孩子,我们救不了他,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死去……”孩子的父母流着泪说。

  父母不到青岛来,能不能帮助小家宁重新回到父母的身边?5月14日上午,正在为难的记者却接到了医院的通知:因为病情严重,已给小家宁下发了病危通知书。

  在市儿童医院的重症监护室,记者看到,孤零零躺在病床上的小家宁正羡慕地看着同病房的一位小朋友吃火腿肠,现在,小家宁的肚皮肿胀得泛者绿光,已经不敢翻身了。

  母亲节里吐露心声盼妈妈再背他一次

  “小朋友,给家宁小弟弟一块吃吧!”听了护士的话,正在吃肠的小朋友马上掰下一块递给小家宁,小家宁拿着火腿肠刚放进嘴里又吐了出来:“我要留着和爸爸妈妈一块儿吃,他们很久没有吃肉了……”

  “这孩子太可怜了!”护士告诉记者,看到别的小朋友在玩玩具,小家宁眼馋得不得了,但懂事的他就央求别人在他手腕上画了个手表,每天就对着手表说话……

  看到护士特许其他小病号的母亲进入监护室,记者才记起当天是母亲节。“家宁,你想妈妈吗?”听到记者问他,6岁的孩子轻声说:“想,妈妈怎么不来看我?”“……家宁,你想要什么?阿姨给你买去……”这时,小家宁突然睁大眼睛说:“我想让妈妈背……能让我妈妈再背我一次吗……”

  可怜父母心

  这是怎样的一场人伦悲剧:夫妻俩视子如命,却因为家庭贫苦无力挽救儿子的性命,而不得不含泪抛弃骨肉。

  在小家宁的家中,记者曾问他的父母:“你们知道遗弃子女是违法吗?”孩子的父母摇了摇头:“我们不知道……可现在就算知道了,即使是违法,我们还是要把孩子扔在医院,因为这是我们能给孩子活下去机会的唯一办法……”

  本来,记者是去为孩子讨公道的,但面对这对被思子之苦日夜折磨的父母,记者不知道该说什么了。“6年了,谁家的孩子养了6年能狠心地扔掉?”孩子的父亲满眼泪水,他指着一贫如洗的家说:“穷,我不怕,卖血我也要养活他,可他的病需要那么多钱,我上哪弄?跟着我,孩子只能等死……”

  小家宁的爸爸说,他曾经想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可全家没户口,吃救济都没资格;他曾经想求助于村民,可因为家太穷,少有人愿意帮他……面对这么多的“曾经”,记者无力再劝他们跟车回青岛了。临走时,孩子的母亲跟着车一直跑到村口:“求求你们,跟医院好好说说,救救俺的孩子,来生让俺做牛做马都愿意……”

  都说不幸的孩子最懂事,在医院见到小家宁时,他已经“成熟”得不像一个孩子了:明明肚子胀得痛苦不堪,可小家伙宁愿咬着嘴唇硬挨着。“能让我妈妈再背我一次吗……”当记者心疼地想转移小家宁的注意力时,孩子的这句话却让记者哭了,医生、护士、病房中其他的妈妈们都哭了。“现在孩子都这样了,他的父母怎么能这么狠心!”同病房一位小病号的母亲含着泪说:“有困难大家可以帮忙,可是父母的爱,谁也代替不了。”

  医生说,现在是小家宁最危险的时刻,尤其需要父母。也许,现在不是追究对与错的时候,但记者不知道,该如何让小家宁重新回到父母的怀抱……

  本报记者江翡翡刘延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