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唐山寻亲专题 > 正文

纪念抗震30周年:访曾参加纪念碑碑文撰写的戴连第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10:33 燕赵都市报

  1976年的大地震,颠覆了整个唐山,毁灭了无数生命。为了缅怀在地震中消逝的灵魂,为了纪念为灾后重建而做出贡献的英雄,一座倾注了悲愤和感激、执著和火热的抗震纪念碑拔地而起。走过她,谁都不忘满怀深情地诵读那篇抒写了从地震走来的唐山人特有情感的纪念碑碑文。30年过去了,记者有幸重访了曾参加纪念碑碑文撰写和修改的大地震幸存者———戴连第。目睹了大地震的整个过程,亲历了大地震带来的惨痛和无奈,戴连第和大家一起呈现给人们一篇饱含激情的抗震纪念碑碑文。

  戴连第,出生于1948年,中共党员,副教授。现任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党总支书记,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书法家协会会员,唐山诗词学会常任理事、副会长,唐山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特聘研究员。参与了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的起草和修订过程。

  遗憾:为救邻居失去家人

  1976年的大地震前,28岁的戴连第刚到唐山市委办公室工作两年多。地震发生时,戴连第的第一个孩子———小儿子刚刚出生。“地震了!”睡梦中的戴连第被妻子的一声大叫惊醒,而当时两个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都爬起身撑在了孩子的上方。

  说话间,房盖已经没了,墙体、石头、木头疯狂地砸了下来。等到睁眼看时,戴连第已经被砸进了炕洞,腰以下被石头埋着,头上还流了血。而当他抬起头时,发现妻子后背上压着半扇倒下来的砖墙,身体紧紧护着孩子。戴连第用仅露的那只手,几次拼尽力气,最终把墙从妻子背后推开。

  夫妻两人从废墟中爬出来时,看到远近的房子全都平了,呼救声到处响起。戴连第让妻子看着满脸灰尘的孩子,自己准备去救母亲一家。而没有想到,孩子在他走不久就呼吸困难,后来发烧不退。“由于当时大家都忙着救人,根本顾不上给孩子治病,不到两天,孩子就匆匆离开了世界。”说起孩子,戴连第的眼睛向窗外看去,闪出了一抹泪光。

  好不容易找到了母亲家住的胡同,却看到各家都有爬出的或仍被埋着的人,听见响动高喊救命求援。戴连第停住了脚步,扒了4、5个人后,才赶到自己的家中。

  赶到家时,戴连第看到母亲和姐姐的两个小外甥女已经从房洞里挣扎脱险。而仅仅13岁的小妹妹和姐姐家的大外甥女却还没出来。戴连第立刻钻进了塌房,发现大外甥女的脸已经被憋得变了形,他拼命地掏掉她胸口处的土石,又费了很大的工夫才把她拉出来。可当他再次挖小妹妹时,却怎么都拉不出。

  当时,小妹妹已经没了知觉。戴连第只好爬出来,砸开房顶,大范围地掏挖,这时才发现,小妹妹的背上不仅有房顶厚墙,一个檩子还戳穿了她的脚。“当我把她抱在怀里时,她已经从鼻子嘴中溢出了黑血。估计是被上压下挤时间过长活活憋死的。”戴连第抱着妹妹失声痛哭。

  见证:碑文寄托无限哀思

  1985年,唐山市委市政府为纪念抗震救灾的斗争,决定10周年时建设一座纪念碑,并向全市征集碑文的初稿。那时,已经在市委工作了10年的戴连第刚刚决定留校任教。知道要征集碑文,戴连第兴奋不已。由于自己亲身经历了地震,并参加了救灾的全过程,戴连第立即投入了创作碑文的激情之中。

  “真是饱含着一腔悲愤一气呵成的。”戴连第说,他连夜创作了一篇1200字的文白相加的初稿和一篇400字的四言诔文。幸运的是,戴连第创作的文白相加的文章果真被选中,市委决定将这篇文章作为碑文初稿的基础,吸收其他各稿的精华进行修改起草正稿,戴连第也应邀参与了碑文的起草加工直到定稿的整个过程。

  在戴老师家中,记者不仅有幸目睹了戴老师当年创作的碑文的手稿和修订稿,还拜读了戴老师的那篇从未公开的四言诔文。

  戴老师拿出他亲自书写的画卷,深情诵读了这篇四言诔文。“岁交丙辰,国遇灾星。未已帮祸,叠殒伟人。唐山何堪?强震骤兴。数秒孽作,荡然一城……狂颠巨颤,地坼屋倾。莫名惊诧,廿万丧生……星夜赴难,红星领章。白衣天使,救死扶伤。天投济品,地闢赈仓。”“旋而奋臂,重建家园。十万异乡,八方支援。前无古人,气壮河山……劫后凤凰,火中再生。”

  戴老师介绍,稿子进行了反复修改,吸收了众家之长,还曾赴京征求北师大等语文专家的升华润色。1986年的4月16日,凝聚了多方心血的760字的碑文最终敲定。

  温情:夫妻收养三个女儿

  地震时,戴连第妻子的姐姐两口双双震亡,使他们三个未成年的女儿顿时成了孤儿。作为姨父姨母,新婚的戴连第夫妇以一种“赶上什么事算什么事”的坦然心态,决然担当起了抚养三个外甥女的重担,让成为孤儿的三颗幼小心灵又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戴连第回忆说,当他扒出妹妹后,立即赶到了妻子姐姐家,发现三个孩子安然无恙,心里一阵庆幸。但是他们的父母却被隔壁倒塌的楼房深深地掩埋,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希望。

  当时,三个孩子大的11岁,两个小的只有8岁。如果当时送给她们的伯父伯母照看可以,也可以让人领养,也可以送

石家庄的育红院。但最终夫妻俩还是决定,三个孩子哪也不去,就当自己的孩子拉扯,既对得起死去的亲人,也不给孩子再平添一份离散的苦涩。

  震后,戴连第夫妻又得了一个女儿,四个女儿从小就像同胞姐妹一样地生活。就这样,一家老少7口,靠戴连第夫妻俩微薄的工资和孩子的烈属抚恤费支撑,从简易棚,到搬新居、住楼房,整整7年;到姐仨最后一个成家,又整整8年;从姐仨先后有了孩子,到小女儿成家,又整整15年。30年的风风雨雨,尽管日子过得拮据,但一家人永远没有缺少的就是温馨与欢乐。

  说起自己的四个女儿,戴连第非常自豪。他将当年为到哈尔滨上学的大女儿写的一首诗给记者看,“长女将远足,千里就西宾。絮絮叮咛语,牵牵父母心。如今学难求,量力谨用功……清风明月夜,无须泪沾巾。但起思家梦,便向归鸿寻。”拳拳父女之情让人感动不已。

  在一次女儿的回信中,一句话让戴连第至今还记得:“老姨夫,我真想叫您一声:爸爸!”这是孩子的真情流露,戴连第明白。“但我深知地震时孩子们已经懂事,她们拥有值得骄傲的亲生父母,尽管我和妻子尽了一段做父母的责任,但我们没有权利让他们忘掉自己的真实身世。”戴连第夫妇没有让孩子们改变称呼。

  而今,四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工作、幸福的生活,戴连第夫妇俩非常欣慰。更令他们骄傲的是,三个“女儿”的反哺之情,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孩子对自己亲生父母的程度。

  (本报记者:刘超)

  相关专题:唐山寻亲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