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运河寻踪引话题 津城老人忆临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13:17 今晚报

  本报讯 (记者杨玉燕)跟随着“大运河寻踪”报道组记者的脚步,津城百姓聚焦到运河古城——山东临清,感受着大运河赋予那里的独特人文风情和历史文化。家住河西区的热心读者、今年74岁的靳文魁老人看到报纸后,既激动又高兴,给本报打来电话说,“今晚报做了一件大好事,将来如果能恢复运河,那真是为沿河老百姓造福啊。我从小就生长在临清,祖祖辈辈都生活在河沿上,看了今晚报的报道,好像又见到了故乡的河。”

  据靳文魁介绍,他是解放后从临清来天津的,那时他还不足18岁。他记得临清有两个码头,一个是浮桥口码头,一个是三元阁码头,它的功能主要是装卸货物和用作渡口。当时的码头相当繁华,运河里南来北往的船只很多,致使临清的商业和手工业非常发达,尤其是手工业,主要是手工制作一些农用工具销往农村。每年农历六七月份,运河里的水就会泛滥一次,持续一个来月。闹水时水是浑的,是从黄河过来的,老百姓把水挑到家里,倒在水缸里,不停地用木棒搅动,水面出现漩涡,再倒进白矾,泥沙就沉到缸底,上面的水相当清亮。值得一提的是,城里有20多条街道都各有特点。比如,“竹竿巷”,整个一条街都是做竹货的,竹子就是从南方通过运河运过来的;“箍桶巷”,都是做一些木器活,是老百姓生活用品;“上弯街”,都是搞棉花贸易的,由于临清是产棉区,在当时棉花的用途很多,或打成包往外运,或加工成衣被等运往南北;还有“东营街”,都是卖粮食的,还有车马用具等……临清沿河老百姓得益于运河,不光是吃水,还靠运河做买卖,依托运河而生存。

  大运河有讲不完的故事,它的兴衰牵动着每一个运河城市的百姓,请读者继续关注“大运河寻踪”报道。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