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药事件带出诸多疑问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14:01 法制晚报 | |||||||||
新闻提示 截至今晨,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亮菌甲注射液”已经导致4人死亡,6人仍在救治中。该公司涉嫌制售假药,目前相关人员已被警方控制。调查结果表明,造成恶果的原因,是该公司从江苏一企业购买的原材料丙二醇为假货。
食品医药制假售假,将直接危害到人的生命,还会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出了假药这样严重的事件,人们对医药系统的不信任感增加了,对自己的健康和安全更担心了——可以说,整个社会付出的代价,绝不仅仅是一些患者的健康和4名患者的生命,而且还包括对药品制售环节漏洞的恐惧,包括对质量监管部门的质疑,甚至还有对社会秩序的忧虑。 近几年来,食品、药品方面制假售假的事件屡次发生。从表面看,起因大多是出在原材料上。原材料造假者为一己之利草菅人命固然可恨,但他们之所以能够得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生产企业在购买材料、生产产品和质量检验方面,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疏漏。可以想见,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稍微用心,就会制止这样重大的悲剧发生。因此,事件屡屡发生的根本,还是在于生产者本身。特别是针对这次假药事件,公众完全有理由提出这样的问题:进货把关是谁负责的?出厂检验为什么能过关?医药公司在整个事件中的表现,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问题? 整个事件的实质,已经不是一个原材料有假的简单答案可以涵盖的了。这样的事件,正在拷问着从业者的道德品质和良心:医药生产销售者对公众的生命健康,究竟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态度?这样的事件,也在拷问着行业的生产过程:医药制售环节,到底有没有能让公众放心的、确保安全的程序?当然,更在拷问着整个社会体系:管理者到底有没有能力维持住生产销售的正常秩序?要是不回答这些问题,又如何能消除事件给公众造成的心理阴影呢? 所以,除了对有意造假者依法进行严厉的惩处之外,医药生产行业、食品生产行业,甚至整个社会都应该从事件中吸取教训,进行认真的思考。维护一个正常的市场秩序,维护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靠的是法律,靠的是制度,也要靠自己的良心。政府官员、企业老板、质检人员、采购人员……每一个人都必须问自己,是不是恪守了职业道德,是不是在有效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到这些,是最起码的要求。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道德底线,失去这个底线,就不能避免悲剧的产生。 本报评论员 程赤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