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市开始封闭自备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5日17:56 内蒙古晨报 | |||||||||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段国栋)目前,呼市地下水位年均下降1.7米,较大范围的抽降漏斗使地下水面临枯竭。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呼市斥巨资实施引黄工程,然而,2002年工程完工后,这一惠民工程却难有用武之地。从2006年4月29日起,市区内51家自备井将陆续实施封闭。 ★黄河水“救济”城市漏斗
呼和浩特市人均水资源量只有465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6,是自治区人均占有量的1/4。城市地下水合理开采量仅为17万吨/日,而目前的实际开采量超过38万吨/日,日超采量20万吨以上。市区内地表水资源贫乏,由于呼和浩特市近郊长期开采深层地下水,解放初至今区域水位下降了28—35米,集中开采形成了不规则降落漏斗,目前仍以1.6-2米的速度下降。长期超量开采,势必加剧地下水资源的消耗,并产生环境地质问题,严重威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经过几代人、几届政府的不懈努力,1998年,呼和浩特市决定实施引黄入呼工程。据了解,黄河于呼和浩特市平均过境水量248.2亿立方米。据呼和浩特市水务局副局长马文文介绍,该工程是目前呼和浩特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最大的一项工程,工程分两期实施,一期供水能力20万吨/日,二期供水能力达到40万吨/日。目前一期工程20万吨/日已完全具备供水条件。 ★引来黄河水配水成难题 呼和浩特市引黄配水工程从1986年开始论证,到1998年破土动工,历时12年。2002年底一期工程竣工,工程总投资17.77亿元,其中10.5亿元来源于贷款。经检验,引黄供水水质已完全达到居民饮用水及工业用水水质标准。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供水节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精神,在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工业用水必须全面启用黄河水。然而引黄一期工程竣工后生产出的水一直配不出去,工程不能如期发挥效益。 “引黄配水必须封闭自备井”。从2003年到2004年上半年,此项工作已提上议事日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收效甚微。关键是呼市的一些用水大户对使用黄河水持观望态度,自备井一时难以封闭。据马副局长讲,黄河水已到呼市近郊的家门口,经过预沉、二次沉淀、过滤、消毒处理等一系列工序,黄河水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黄河水,已完全符合国家饮用水安全卫生标准。 然而,送到家门口的水却无人用,引黄入呼一期工程长期闲置,不仅无用武之地,而且还造成巨大的浪费。据呼市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孟玉军介绍,目前仅维护费用已累计投入了约1000万元,因水配不出去,最高的时候,一天曾有10万多吨净化后的黄河水白白排入呼市郊区的一条季节河中。 为何呼市的一些用水大户不愿“接纳”净化后的黄河水?对此问题,一些用水大户也是一脸的无奈。其一,他们认为黄河水价格太高,企业成本增加,不划算。其二,一些企业怀疑净化后的黄河水水质不能满足企业生产需要。其三,黄河水能否持续供应,一旦缺水将给企业带来重创。种种原因让呼市的一些用水大户顾虑重重,引黄配水步履艰辛。 ★无奈强封自备井 投资17.77亿的巨大工程三年派不上用场。巨额贷款如何还上?惠民工程如何惠民? 2005年3月份,呼市市委书记韩志然作出重要指示,由市委副书记王振义牵头,必须解决引黄配水和封闭自备井问题。2005年7月15日,呼和浩特市政府发出关于引黄供水工程配水及封闭自备井的通告,通告明确了封闭自备井的目标、范围和时间。封闭自备井,首先从呼市炼油厂、化肥厂、科林电厂及丰泰电厂等4家大型企业开始。 为了使企业尽快“喝”上黄河水,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用水企业按规定时限关闭自备井的,申请并批准免收新增用水增容费,市自来水公司无偿将城市供水管网铺设至用户结算水表。同时让利于企业,特别是大型用水企业,封闭自备井引黄供水后,前三个月免收水费,三个月到一年半按原水资源费标准征收水费。 2006年4月19日下午,就引黄配水及封闭自备井工作,呼市水务局召开局长办公会议,再次强调了封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呼市石化和天野化工两大企业已具备通水条件,等企业进行年度停车检修结束后,于6月份之前实现通水。丰泰、科林电厂已完成了黄河水替换地下水技术方案,有望在今年8月份通水。4月29日,呼市水务局、水资源管理局、自来水公司三家联合行动,开始对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实施封闭。对目前城区已具备封闭自备井条件的51家用水单位,进行配水封井。当天,对呼市家兴小区、仕奇集团、桥华世纪村南区等单位的自备井进行了封闭,对不配合工作的用户,于5月8日前下达吊销取水许可通知。预计5月28日前完成对51家用水单位的封井工作。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