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兰州市建筑工地发现可致癌的化工废料(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1:39 西部商报
兰州市建筑工地发现可致癌的化工废料(图)

孟研究员在实验室对不明液体进行化验。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昨日,兰州市新九洲花园对面一建筑工地发现“石油”的事件经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昨日中国石油地质勘探设计院西北分院(下称西北分院)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下称兰州地质所)的4位专家先后为九洲“石油”鉴定身份,最终得出一个令人吃惊的结果:九洲“石油”不是原油,而是含有92.289%巨毒致癌物的化工废料。

  时间:昨日上午10时

  地点:中国石油地质勘探设计院西北分院

  望闻问切

  对“石油”身份提出五六种可能

  昨日上午10时,记者带着从九洲一施工工地采集的“石油”样品,来到西北分院科技处。对石油及其衍生产品有着专业认知的马龙处长端着装“石油”的瓶子端详了半天,他一边轻轻摇晃液体,一边仔细闻“石油”发出的气味,最后他肯定地告诉记者“石油”是烃类液体,不属于原油。为了进一步弄清不明液体的身份,马处长找来了油藏描述研究所的王天琦所长,王所长在肯定马处长分析结果的同时,提出不明液体一定经过人工加工,有可能是柴油或汽油产品。由于意见不统一,第三位石油地质专家孔祥明在中午12时赶到了马处长的办公室。三位专家经过讨论,认为不明液体极有可能是遗弃的化工原料或废料。对不明液体的身份,三位专家提出了柴油、油漆、油水混合物、农药等五六种可能,为了弄清真相,三位专家决定到现场去勘察。

  时间:昨日下午1时

  地点:九洲开发区

  实地勘测

  三专家排除原油可能性

  下午1时,三位专家来到九洲开发区发现“石油”的工地,小心翼翼打开封了口的地基坑洞,向坑内张望。记者看到,在近7米深的坑洞底部,一摊直径半米的液体上面印出了记者的头部轮廓,一股浓烈的橡胶水气味扑鼻而来。三位专家在坑口看了一阵,确定坑底没有气泡产生后,开始观察坑中挖出的泥土,并向施工的工人打听情况。当三位专家了解到,在工地数十个地基坑洞中只有一个坑洞有不明液体,而且其他坑洞中挖出的变质岩与这个坑洞中的泥土有着本质的不同后,一致认为不明液体绝对不可能是石油。马处长告诉记者,石油矿的矿苗有可能在7米左右出现,甚至溢出地表,但一般均伴随气泡冒出,这个坑洞中的液面平静,没有气泡,可以判定不明液体不是石油,最重要的一点,黄土层绝对不可能有石油产生。

  时间:昨日下午3时

  地点:兰州地质所

  原形毕露

  实验测定含92%致癌物

  既然不是石油,那有着刺鼻气味、一点即燃的不明液体究竟是什么呢?带着疑问,下午3时,记者赶到兰州地质所向有关专家求助。在地质所,与石油等化工产品打了半辈子交道的光/质谱实验室研究员孟仟祥立即着手对不明液体进行分析。孟老先将一些乙醚倒进了装着不明液体的试管,用力摇动使其充分融合后等了两三分钟,液体一如往常。孟老告诉记者,这说明不明液体是纯粹的有机化合物。随后,孟老对不明液体进行了过滤提纯,并将提纯后的液体放进了光/质谱检测仪。一个小时后,孟老拿着检测结果又仔细地计算了一番后,说出了一个令记者震惊的结果:不明液体是化工废料,有39种有机物质,主要成分为甲苯、二甲苯、三甲苯和四甲苯,均为巨毒致癌物质,其含量高达92.289%。孟老告诉记者,二甲苯等甲苯类物质均不融于水,但其成分可以被水滴包裹,自然界无法自我消化,对水资源的危害相当大,如果人畜不慎饮用,后果不堪设想。

  紧急行动

  为防意外连夜填“毒”坑

  化工废料有巨毒,这个消息引起了兰州市环境保护局有关领导的重视。昨夜10时许,兰州市环境监理所魏主任带领工作人员连夜赶到现场,肯定了专家的鉴定分析结果。在现场,监理所的工作人员发现,原本有化工废料的地基坑洞由一个增加到了4个,其余多处坑洞发出了与化工废料同样刺鼻的气味。更加糟糕的是,在距离冒出化工废料的坑洞3米左右,有一坑洞中冒出了泥浆。现场勘察的监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说明坑洞下有水源,化工废料极有可能进入水源。意识到问题严重的监理所魏主任立即向监理所张所长进行了汇报。消息很快传到了兰州市安监局的万局长那里,为了避免发生意外,安监局和监理所的领导决定对有化工废料和水源的坑洞立即进行回埋作业。昨夜11时许,回填作业开始。

  化工专家 该事件不会影响市民生活

  坑洞下有水源,使得这起化工废料事件变得更加复杂。化工废料会不会通过地下水流进市民饮用水源,会不会出现重大污染事故?记者再次采访了化工专家孟仟祥,孟老告诉记者,化工废料会渗进地下水,但进入市民饮用水源的可能性极小,如果进入,自来水净化工艺完全可以消除不明液体对水质的影响,另外,在黄土层打7米深的井桩,很难打出地下水,因此,市民可以放心饮用自来水。(本报记者马国顺 实习记者杨智勇 为您摄影报道)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