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让炮兵作战指挥站稳潮头(多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1:43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特别提示

  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日前签署立功通令,驻我省解放军炮兵学院著名专家、将军教授刘树海榜上有名。据悉,刘树海教授此次荣立二等功,是继去年该院钱立志教授荣立一等功以来,我省获胡锦涛主席亲自签署通令记功第二人。

  让我们走近刘树海,去感受这位将军教授的传奇人生……

  二度从军桃李满园寸心知

  在刘树海因堆放书籍和武器模型而稍显杂乱的办公室里,我们与他拉起家常。从这位两鬓稍添银丝但精神矍铄的“将军教授”口中,少年时代的梦想依然那么真诚。

  1942年7月,刘树海出生在河南新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贫困的家不可能留给他什么财富,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父亲教会了他面对任何困难都坚忍不拔。父亲是勤劳的,起早贪黑地干着农活,用微薄的力量与贫困抗争;父亲也是明理的,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让儿女们读书、识字。

  刘树海上学时只有6岁。那时正赶上我人民解放军开始战略大反攻,社会悄然孕育着一场翻天覆地的巨变。虽然解放军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交火经常在耳边打响,觉着儿子有股聪明劲的父亲,决意把刘树海送进了学堂。进教室的那一刻父亲只重重地留下了一句话:“好好念书!”就是这句再普通不过的话,在刘树海幼小的心灵里刻下永远磨不掉的印记。

  在县中上学时,对刘树海来说最难以忍受的就是饥饿了。由于交不起伙食费,常常被停伙。每当这个时候,父亲就会走好远的路,从乡下给儿子捎来一些干粮和咸菜,也带来足以慰藉儿子的深深父爱。苦难是一所学校,父亲吃苦耐劳的精神让刘树海很小的时候就学会自立。作为给父亲和家里的回报,他发奋苦读,顺利考入河南省当时仅有的几所重点高中之一——新乡第一高级中学。

  高考前刘树海已经是学校公认的“状元”苗子。大家都认为刘树海肯定会填报清华大学,他却出人意料地把第一志愿填报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校教导主任在审查志愿书时很吃惊,专门让人把刘树海叫到办公室:你的成绩都是5分,清华大学是最好的大学,为什么不考?在教导主任的再三追问下,半天没吭声的刘树海才揶揄着道出了心中的苦水:“填什么都没有用,考上了也没钱上学……”好心的教导主任沉吟良久,最后落下一句话:你先回去吧,不要有思想包袱,只要考得好,不花钱也能有学上!

  一个月后,手捧大红通知书的刘树海才知道,就因自己的那句话,他被学校保送上了由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分至南京创办的军校。

  1960年8月的一天,刘树海走进位于南京钟山脚下的解放军炮兵工程学院。终于进了大学,而且有望成为一名戎装加身的军官了,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报答父亲的养育和教导主任的帮助,他在大学里勤学苦读,博闻强记,以优异成绩完成了大学五年的学业。

  1965年10月,刘树海大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而被留校当了军事教官,从而走上了为国防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生之路。打那以后刘树海掀开了人生之旅崭新的一页。

  虽然学校因故集体转业改办华东工程学院,几经动荡刘树海报国从军的追求依然不改。在已近不惑之年的37岁,他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创办军事院校的号召,毅然放弃古都南京的优越环境和重点大学的优厚待遇,二次参军来到安徽合肥,再度穿上草绿戎装,成了解放军炮兵技术学院(炮兵学院前身)一名普通的教员。这一干,不知不觉又是25年,一颗献身国防、倾心育人的痴心始终不改。

  40年的大学执教生涯,时光虽为他平添许多白发,但也给了他一笔为之骄傲的财富——学生盈门,桃李满天下。40年来,他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科技人才。尤其令刘树海高兴的是,自1990年以来,他共培养出51名军事学硕士、13名军事学和工学博士,培养数量在我军兵种院校首屈一指其中许多学生已成为有关单位的学术带头人。为此刘树海曾2次荣立二等功、1次荣立三等功,还成为全军优秀教师、全军院校育才奖“金奖”、总参人梯奖获得者。

  创立理论跻身全军重点学科

  执教40年来,刘树海在深入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提出带有前沿性、引导性的科研课题,在炮兵指挥自动化理论创新、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为我军炮兵作战指挥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上世纪70年代,刘树海在国内率先开展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研制,主持了炮兵指挥自动化工程研究,经过长期不懈努力,解决了系统研制和运用中的大量技术难题,成功研制了系列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并装备全军炮兵,缩短了我军炮兵与军事强国的差距,有效地提高了我军炮兵遂行作战任务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刘树海在全军率先创立了炮兵指挥自动化理论体系,开办了炮兵指挥自动化专业,培养了大批炮兵指挥自动化人才。

  刘树海还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学术理论方面的探索和集成,先后编著并公开出版了《炮兵C3I系统》、《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炮兵作战指挥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哲学》等19部学术著作和专业教材,撰写并发表具有重大理论创新的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9篇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机构收录,为进入21世纪信息化战争的炮兵作战指挥学科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依据。

  在推动炮兵作战指挥学科创立和发展的征程上,刘树海是理论的“先导者”,更是实践的“苦行僧”。他善于把理论的探索付诸实践创新,并把经实践检验的结论完善和升华到理论总结中去。由他主持或参与完成的“炮兵作战指挥学科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建设”、“面向21世纪建设具有指技结合特色的炮兵作战指挥学科”、“炮兵信息化指挥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等课题,系统阐述了炮兵作战指挥活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科学规范了炮兵作战指挥活动的方法和程序,为教学训练和科研创新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牵引了不同时期的炮兵作战指挥人才培养。

  其中,获2004年军队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创建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我军军事教育构建了人才标准,提升了教学平台,创新了管理模式,建立了评估机制,在全军首创了军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为军事人才培养打造了科学可靠的质量“盾牌”。

  天道酬勤。刘树海始终不遗余力地致力于炮兵作战指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他的带领下,炮兵学院作战指挥学科很快进入丰收的季节:1993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2001年,该学科在总部“三重建设”验收中被评为全军重点学科;2003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日前,以该学科为支撑,炮兵学院又被增列为项目博士后授予单位。这一学科当之无愧地走在了我军兵种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前沿。

  甘做“铺路石”选择超越与创新

  有人把刘树海比作炮兵作战指挥学科的奠基人,而他更愿意把自己当作传统炮兵信息化改造的“铺路石”。

  1966年,在炮兵工程学院学完指挥仪专业留校任教不到一年,学院受命改办地方大学,不得不忍痛集体转业。不穿军装的那13年中,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从事的专业。

  1969年,机会终于来了,我军第一个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的研制任务落在了刘树海和他的同事们身上。那段时间,为了掌握使用电子数字计算机进行火炮射表拟合的方法,刘树海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里,饿了就着盐水萝卜啃几口馒头。一份汗水一份收获,他们成功地拟合出满足精度的122毫米榴弹炮两个弹种的射表,还开创性地研制出小型函数电位计,完成射表函数的拟合。在那个年代,这一消息对我军炮兵来说几乎成了轰动性新闻。

  在随后几年里,他与课题组其他同志一道,又研制完成我军首例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某型122毫米榴弹炮营射击指挥仪。这一指挥仪成功运用于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发挥了显著的军事效益,战士们都亲切地称之为“火炮智多星”。1978年,该成果获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

  此后,经过综合改造,刘树海和同志们又采用自行研制的环形电位计方案,破解了由激光测距机到指挥仪的模拟信号远距离传输难题,从而将决定炮兵营射击诸元的时间从15至20分钟跨越性地降到只需42秒,炮兵的火力反应能力随之得到跨越性的提高。这在当时几乎被军事学术界奉为“神话”。1980年,这一成果被评为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革新,是亦步亦趋,还是超前思维?是收获一两项成果便沾沾自喜,还是立足前沿迎着挑战不断开拓创新?时为炮兵技术学院训练部讲师的刘树海与教研室同行很快达成共识:选择创新,着眼超越。

  炮兵射击诸元快速决定是一个制约炮兵作战效能发挥的瓶颈。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刘树海第一个迷上了当时还很稀缺的电子计算机。在他的带动下,教研室很快掀起了一股“电脑热”。从门外汉到成为行家里手,没有对国防事业的一种痴迷和责任,没有一种科学的创新意识,超越是很难想象的。在刘树海的主持下,他们开始了“地面炮兵战场目标射击价值分析”研究。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研究成果很快问世,专家鉴定后给出结论:该成果解决了炮兵指挥自动化系统中的关键性技术,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目标分析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把创新意识纳入整个学科建设体系,纳入每一项科研攻关”,这句话写进《教学计划》不难,但真正做起来谈何容易。无数个不眠的日日夜夜,无数次艰难而乏味的“拼接”,1979年教研室终于“咬紧”计算机技术在炮兵作战指挥学科中的应用,在国内率先论证开办炮兵指挥自动化工程专业,彻底结束了我军炮兵完全靠手工作业、凭经验处理侦察信息的历史,现代化炮兵从此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长征”。

  针对登陆作战对炮兵火力的需求,刘树海先后主持完成了“船载炮兵作战能力研究与运用”、“岛屿进攻战役炮兵运用研究及火力打击仿真系统研制”等重大课题,提出必须通过发展船载炮兵武器装备提高船载炮兵作战能力的观点,论证了需发展船载炮兵武器装备的种类、编配方案及船载炮兵作战的程序与方法,建立了系统、科学的岛屿进攻战役炮兵运用理论,成功研制了用于对大规模火力打击指挥过程、打击过程、打击效果评估进行仿真的火力打击仿真系统。根据军事斗争准备的迫切需要,他还主持完成了“区电”集团军指挥控制系统运行机制研究,积极推动炮兵自动化系统形成战斗力,指导了军队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建设与使用。

  执教40年来,刘树海主持或参与完成了装备技术创新等重大科研项目50多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级一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7项、三等奖16项。2003年由他主持完成的“炮兵指挥自动化工程”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课题组颁发了大红证书。

  诸多成就,只有刘树海本人能品出成功背后的真正滋味。

  在荣誉面前,刘树海是一个最知道满足的人;在改造传统炮兵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刘树海又是一位永不满足的拓荒者。他说,“我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炮兵事业,我也从中收获了最多最多的欣慰和自豪。我要把毕生的精力交给正在进行的炮兵信息化建设甚至更远的目标,一息尚存,永不止步!”

  是的,一个为他追寻的梦想倾注了大量心血、贡献了所有才智的人,只有事业的成功才能一次次带给他最丰硕最可贵的回报。

  ·余世国·

让炮兵作战指挥站稳潮头(多图)

  刘树海近照

让炮兵作战指挥站稳潮头(多图)

  刘树海教授正在指导研究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