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诗人外长李肇星:写诗是外交旅行的副产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2:13 第一财经日报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李肇星表示:“在国内,要多关心孩子、农民和下岗工人,在国际上,要多想到发展中国家。”

  “只要写的诗是对老百姓有帮助的,大体不会错。其实,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做人和做外交都是一个道理。”这是李肇星的观点一个人不管年纪有多大,职位有多高,在知识面前永远是小学生。

  “我来采访你吧,你不要采访我啊。”出席了在上海的一次活动后,李肇星这样开始和《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聊了起来。这位被镁光灯萦绕的“公众人物”频频被记者围堵的电视画面与眼前情形似乎有很大差距。李肇星指着旁边的座位招呼记者坐下“聊聊”。

  随即,记者送给李肇星当天的《第一财经日报》,“我想给外长做个人物报道,怎么样”。记者一边指着本报A8的领导者版面一边征求外长的意见,李肇星饶有兴趣地看了起来。

  持之以恒的“业余嗜好”

  作为外交部长,李肇星喜好文学同样广为人知,并被誉为“诗人外长”。“我看好书,看自己看得懂的书。”

  喜欢写东西,也是李肇星从小就开始的爱好,“小时候我写过一篇1000多字的散文,题目叫《越活越年轻的爷爷》,投给了上海的《少年文艺》,没想到竟然发表了,还拿到了10元稿费,我们家从来没有一次性拿过那么多的钱。”

  李肇星沉醉在儿时愉悦回忆中,“我用3元钱给我妈妈买了一件化纤料子的衬衣。这是我们第一件有纽扣的衣服,那时我们穿的都是老式的布扣衣服啊,我妈妈说,那要她卖多少鸡蛋啊,我的学费都是妈妈卖鸡蛋积攒所得。”

  “那时候,我还没见到过汽车,也不知道上海有些什么路。但是,记住了一条路,延安西路1538号,《少年文艺》的地址。”李肇星强调说。从小立志要好好弄弄文学,在读大学时,原本想进中文系的李肇星却进了北大西语系,从此走向外交路。文学成了李肇星的“永远的”业余嗜好。

  “那时,我感到上海特别公道、善解人意。”当时,上海还派了不少年轻教师支援当地的教学,“我的第一个音乐老师就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的。”谈到这段往事时,李肇星相信自己与上海的缘分。“我现在也特别喜欢上海。来上海有种亲切的感觉。”这位山东汉子言辞恳切地说。

  正是这种少年情结让李肇星把写诗作为“业余”爱好坚持到现在。

  写诗是外交旅行的“副产品”

  其实,在李肇星看来,外交与文学有共通之处,一样观察世界、影响世界;同样为祖国交朋友;而文学家、外交家当了官,一样都离不开实干。

  对于写诗,李肇星一向认为是“觉得不写不行了,不写就难受了,那时就写诗了”。还在任驻美大使时,李肇星就有“诗人外交家”的称号。2001年和2003年他分别出了两本诗集《青春中国》和《李肇星诗选》。1984年,在非洲莱索托工作时他写下了少儿散文集《彩色的土地——肯尼亚游记》。2004年,智利驻华大使卡夫雷拉代表总统戈拉斯向他颁发了聂鲁达百年诞辰“总统荣誉勋章”,表彰他的外交贡献和诗歌造诣。

  其实,李肇星的诗都是外交旅游行中的“副产品”,90%的诗歌都是在飞机上没事的时候写的。触景生情是诗人的特质,每次情同此景时,李肇星都诗兴勃发。2001年1月30日,结束三年驻美大使生涯后,话别朋友同事回国,华盛顿大雨,底特律浓雾,航班一再推迟。他在机场挥毫而就《话别》:“泪泉涌奔/心山震撼/华盛顿豪雨打湿衣袖/底特律浓雾挽留飞船/此意深深/此景远远/密密实实/接天连地。”

  2001年7月14日,中国申奥成功的第二天凌晨3时30分,李肇星在长安街参加群众自发庆祝游行后就曾赋诗一首《世界和未来选择北京》,诗中写道:“无拘无束的泪花飞溅神州/澎湃汹涌的欢笑洗礼京城/善良的马可·波罗醒来/不老的萨马兰奇选择北京……/莫斯科的选择公正/世界的选择明智/朋友的选择永恒——/就像亿万年来/骄傲的苍天选择了星星。”

  2004年11月,胡锦涛主席出访拉美,与出访各国进行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谈判是重点。有一天,谈判从晚8时50分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2时27分,6次中断,又6次恢复。最终一刻,李肇星泪如雨下,写诗抒情:“凌晨,两点二十七/异国首都,一片沉寂/收获了心境的平静,失却了应有的睡意……/十万里外的祖国啊!/奔涌的热泪向你致意……/泪光难及的祖国啊!/骄傲地为你憔悴/幸福地为你美丽……”

  “只要写的诗是对老百姓有帮助的,大体不会错。其实,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做人和做外交都是一个道理。”这是李肇星的观点。

  性情外长

  性情中人,这是同李肇星交往过的人的共同感受。

  有这样一个故事,李肇星收了人家一份“书礼”,之后该人士要他做一个演讲,为了还“人情”,李肇星周末专程从北京飞到上海做一个国际形势报告。“这次也是40年一游啊。”李肇星感叹。尽管跑遍了世界150多个国家,但再进上海锦江饭店却相距40年;2003年12月23日,李肇星以外交部部长的身份在外交部网站“中国外交论坛”上,与网民有105分钟的交流,在2万公众2000个问题中,有一条问道:“如果别人说你长相不敢恭维,你怎么想?”当时,李肇星这样回答:“我的母亲不会同意这种看法,她是山东农村的普通女性,她对我的长相感到自豪。我在美国俄亥俄大学演讲时,近3000学生曾起立给我三分钟鼓掌,如果我的工作使别人认为我的祖国是更美好的,就是我的幸福和荣耀。”在一次重要的场合,当主持人介绍说“我们的诗人部长很忙,平时日理万机,昨晚11点才到”时,李肇星马上纠正:除了到达时间是准确的,“日理万机”、“诗人”都不准确。

  “在国内,要多关心孩子、农民和下岗工人,在国际上,要多想到发展中国家。”李肇星郑重地说。

  就在本月12日外交部的一次接待北京史家小学等多所小学的师生代表活动上,李肇星向孩子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人不管年纪有多大,职位有多高,在祖国面前永远是孩子,在知识面前永远是小学生。祖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外交更加活跃,正是要为年轻一代创造和平的环境。

  记者手记

  李肇星可以跟你侃家事、国事、天下事。他甚至还能给你耐心地解释国家领导人的“国事访问”和“工作访问”这些外交界的ABC常识问题。

  李肇星随口就跟记者聊起了媒体工作的关键。也许是“外交无小事”这种多年的职业习惯所养成的严谨思维,李肇星讲究准确处处流露。“你们做新闻工作一定要追求精确,特别是有关重大国际新闻,尤其要这样。”

  对于国际新闻报道,李肇星建言:“第一是,联合国宪章第一句话,其中有两个平等原则——男女平等、大小国家平等;第二句,是我们修改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章中的‘国家尊重和保护公民人权’,这可以用于国际斗争;第三,是林则徐的两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我也送你一本书吧。”礼尚往来似乎已经成了李肇星的一贯的“外交礼仪”,他从自己的手提纸袋中拿出了一本近700页的《解密外交文献》精装本。之后,李肇星提起笔把随身唯一一本外交“秘笈”签上名递了过来。(本报记者袁飞发自上海)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