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互补对接求共赢:我省沪、苏、浙学习考察启示之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09:21 黑龙江日报

  本报记者 贾辉

  

互补对接求共赢:我省沪、苏、浙学习考察启示之四

  我省企业与长三角客商洽谈对接。

  节后上班第一天,台湾嘉和集团董事长周水来打电话给记者,感谢本报在我省赴沪苏浙学习考察报道中提及台商、关注外来投资者,并表示要经营好在我省的投资项目,回报黑龙江。台商的问候,让记者重温了难忘的沪苏浙之旅,也深味了此行的特别之处。诚然,通过学习考察,搭建人脉关系是主要收获之一,但全面了解和把握两省一市的发展脉搏及与我省合作的新想法、新打算,有针对性地推进深度交流合作,则是考察团此行更深远意义之所在。

  作为发达地区,“十五”期间,沪苏浙生产总值平均增速达12.4%,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进入“十一五”,三地经济发展速度增势不减,质量不断提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走访沪苏浙,考察团更深切感受了这里的发展脉动。两省一市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产业明显升级;企业战略性整合大规模推进,组织结构更加优化。考察团所到加工制造企业,大都从传统的制造业中脱胎换骨,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一批代表最前沿技术的IC、IT、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产业遍地开花。此外,沪苏浙同步推进“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产业梯度转移趋于理性化。

  一方面,国际大型集团和巨额资本及人才、技术、专利等开始向内流入,两省一市目前吸引了全国78.3%的实到外资,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入驻。另一方面,中低档的产业、一般制造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富余资本开始向外梯度转移。从转移的趋势看,中部到了武汉、长沙和郑州、合肥、南昌一带,西北部到了西安一带,东北部到了辽东半岛的大连、沈阳一带,但大规模的转移还没到云南、内蒙、新疆、黑龙江等边远地区。

  如火如荼的发展势头,驱动着沪苏浙经济不断增速,但制约瓶颈也随之产生:经济外向度高,能源原材料短缺,日用品等生产过剩……当地党政干部感叹“我们的土地实在太少了。”如何因势利导,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了当地亟待攀跃的“关坎”之一。在这一点上,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说得直截了当:“浙江经济在未来发展中,要充分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凤凰涅槃’和‘腾笼换鸟’。浙江企业要立足浙江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延伸了这句话的含义:“招商引资仍是温州头号工程,我们要重视产业对接。不是简单引进,而是为了进出对流;不是简单引资,而是为了产业升级。要把引资金与引人才、引管理、引市场结合起来,向规模、科技、品牌、开放要效益。”

  沪苏浙之行,有备而去的我省考察团重点推介了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所要构筑的经济板块和“哈大齐”工业走廊的优惠政策,这无疑让对方眼前一亮。所到之地的政府,对我省的资源、能源、原材料和人才技术的优势十分看重。从签订的粮食合同中即可窥一斑,此次我省粮食部门和企业共与两省一市签订了300多万吨的粮食加工、供销协议。沪苏浙企业则对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的优惠政策,富余的工商用地、充足的能源供应、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成本等兴趣颇浓。台湾盛利木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刘邦孝告诉记者,他的企业90%的原材料从美国进口,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如果利用俄罗斯的木材原料,将工厂建到黑龙江或建到俄罗斯,生产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无论具体对接还是简单示好,都让我们看到了与长三角交流互动的前景。”省招商和商务部门负责同志这样评价沪苏浙之行的收获。但同时也分析指出:“长三角已经进入和打算进入我省的企业,大多数限于农副产业加工企业、一般制造性企业,像轻工、食品、皮革、木材加工、房地产和商贸企业等。而金融资本、大的财团、中介机构、现代物流和高新技术产业向我省转移的态势不明显。这次与两省一市签订的项目中,科技项目、商贸项目和基础建设项目少,结构仍不尽合理。”

  “虽然目前存在南资北上和产业梯次转移的趋势,但受地理条件、交通运输和配套环境的影响,沪苏浙的资本和产业转移到我省还受到很大限制。这种情况下,科技招商引企就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高技术产品往往具有轻型、小巧、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低的特点,可以避开我省不利的客观因素。通过科技招商引企活动,使南方企业了解到我省的优势科技资源和良好科技合作环境,也可解决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所遇到的资金短缺等实际问题。”

  “我省具有丰富的资源、人才和技术优势,与沪苏浙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有目的地承接南方产业的转移,用我省的资源、人才和技术等换取南方的资金、项目和市场已势在必行。当务之急,要依托我省重化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与南方企业开展装备石化等领域的合作,为其企业进行配套,或者争取南方企业利用资本等条件整合我省的装备石化产业资源,促进我省产业提档升级,借力生财,借船出海。”

  此外,沪苏浙对我省与俄罗斯合作可能性的判定,也让考察团多了一层冷静的思索。考察中,两省一市政府和客商表示了与黑龙江联手开拓俄方市场的兴趣和愿望,但“灰色通关”、俄政府在资源开发方面的态度、俄罗斯市场空间及对俄通道等问题,使他们顾虑多、信心不足、决心未下。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与考察团会谈时还一针见血地建议:“黑龙江单指一个俄罗斯不行,要更多地研究日本和韩国。”

  编后

  长三角之行,是一次宝贵而难忘的旅程。13天时间,考察团不舍昼夜,推介招商、洽谈对接、虚心求教,在取得实质性成果的同时,也深深地被沪苏浙等沿海发达地区强烈的发展氛围,以及创造出来的骄人业绩感染和触动着。通过考察学习和交流,开阔了眼界,展示了形象,坚定了信心。

  从5月1日始,本报在一版重要位置,连续以《领理念之先》、《高端模式布大局》、《千金得于一搏》、《互补对接求共赢》为题报道了沪苏浙以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推动经济大发展的新鲜经验和生动实践。

  学习考察旨在取法典型,开拓思路,振奋精神,借他山之石得以攻玉。希望这些启示性报道能有助于各地、各部门进一步查找工作差距,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凝聚力量、真抓实干,带领干部群众在推动全省经济又快又好发展中做出新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