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聚焦文博会:大芬村,浓墨重彩名画惊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6日15:09 金羊网-羊城晚报

  ■领导题词

  看了大芬油画村,感觉既开阔了眼界,又增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文化产业发展大有前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大芬村文化产业基地确实是一个崛起,而且是一个奇迹。

  大芬油画村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艺术与市场的对接,才华与财富的转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

  鼓励大芬油画村由政府牵线搭桥,引导画家走出去,参与国际交流,走向世界。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

  ■金字招牌

  “中国油画第一村”

  “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国家版权兴业示范基地”

  “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聚焦文博会:大芬村,浓墨重彩名画惊世界

  图:2005年12月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广东省领导张德江、黄华华、黄丽满,深圳市、区、街道有关负责人的陪同下到大芬油画村视察

  ■数字解读

  大芬村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原居民300余人,外来人口1.6万人。它是个古老的客家村落,改革开放前,村民靠种田为生,经济非常落后,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直至1989年,原籍新会、长于广州的香港画商黄江来到大芬村,租用民房进行油画的收集和出口外销,同时招募学生襄助完成与外商签订的订单,形成了“大芬油画村”的雏形。

  短短17年,大芬村弹丸之地云集了近万名画工、画家和画商,挤满了300多家画廊和700多间油画个人工作室、油画作坊。2003年,大芬村油画产值8000万元。2004年,实现产值1.4亿元。2005年,突破2.9亿元。创造了占领全世界60%的油画市场的奇迹。

  文/图记者余胜容 周敏 通讯员 黄荣强 冼余汉

  大芬村,浓墨重彩名画惊世界

  这里是一个油画大作业地大集散地和大产业地

  这里出了个占领全球油画市场六成份额的奇迹

  ■核心提示

  5月18日,第二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即将拉开大幕。作为文博会重要的分会场,大芬油画村将提前一天开幕,迎来四海宾客。在2004年11月的首届文博会,大芬成为最耀眼的名词,“中国油画第一村”的金字招牌蜚声海外。时隔年许,大芬又是何许模样?

  文博会前传来喜讯:大芬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大芬村有300多家画廊和700多间油画个人工作室、油画作坊,云集了近万名画工、画家和画商,油画销往东南亚、欧美、非洲、澳洲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

  由一个人均收入不到200元的岭南小村,到占领世界油画市场60%份额的“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大芬村用了短短17年。大芬成功的秘诀到底在哪里?“大芬现象”、“大芬模式”已经成为政府、学界、业界讨论的热门话题。

  1999年,《羊城晚报》的一篇报道《深圳有个画家村》,揭开了“大芬油画”的盖头,当地政府从此注意到这个“地下产业”,加以扶持,辅以规划。“大芬”发展进入新的天地。在文博会前夕,本报记者再次来到大芬村,为大芬村文化产业的成功之道解码。

  

聚焦文博会:大芬村,浓墨重彩名画惊世界

  图:首届文博会上,大芬分会场举办的千人油画创作场景,被收入大世界吉尼斯纪录

  ■探秘“大芬模式”

  一些知名专家学者研究后认为,“大芬模式”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深圳敢想敢干的市场氛围、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引导政策。“大芬油画村的出现,是深圳的区位优势和宽松、多元的文化生态为大芬油画村的形成和发展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对大芬油画村的成长予以扶持,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则把‘大芬制造’导出国门,行销欧美市场。”

  市场之手

  把“大芬制造”导出国门

  大芬发展为油画村,也许是个偶然,第一个来这里的香港画商黄江,之所以选择大芬,就是因为地利———距离香港近,靠近特区,地属关外,交通便利,房租便宜。偶然的背后隐藏着必然,大芬成功的必然就在于始终被“市场之手”推动。“大芬村由一个自然村,发展成为在21世纪引领潮流的文化产业典型,其演进过程,既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生动写照,展示了深圳人开拓创新的精神。”深圳市龙岗区布吉街道党工委宣传部部长、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主任任晓锋认为,“大芬油画村”的崛起,是文化与市场共同催生的产物,更是深圳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据传,以1.0415亿美元创造书画拍卖史上天价的毕加索名画《拿烟斗的男孩》,在大芬油画村,一个普通的画师三天时间就可以摹绘复制完成,售价为1000元人民币左右。以深圳集艺源油画公司为例,该厂200多名画工每年可以画出20万幅这样的世界名画,每年销售额超过800万元人民币。而规模相类似的油画交易中心,在大芬还有四个:黄江油画艺术广场、茂业书画交易广场、大芬卢浮宫。与交易市场同步发展的,是规模化生产的油画、画框及相关产品的加工企业。诺亚油画、盛业画框、后波普艺术等多家公司每个月出口的油画、画框及油画工艺品近100个货柜……大芬村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油画产业链。任晓锋分析认为,大芬油画村由于发展定位准、运作体制新,形成了以民间资本为投资主体的投融资机制,促进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大芬油画村借助现代物流的组织形式成为油画产业的集散地,形成了集油画生产、加工、仓储、中转、出口等环节为一体的流通组织体系。强大的民营资本、能够自由流动的劳动力都成为大芬油画产业不断创新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加上储备充足和价格低廉的土地资源以及技术和信息等市场要素,都大大地提升了大芬村文化产业市场的竞争力。

  政府之手

  妙招迭出玩转文化产业

  “大芬油画的生产和交易已经形成了一个旺盛的油画商品市场。政府的适时介入、引导、调控和推动,与市场的作用形成了相互补充,为大芬油画村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氛围。”任晓锋认为,在“大芬模式”的发展历程中,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造与规划,主要是优化环境,包括对大芬及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和改造,改进和完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二是服务与扶持,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和技术手段依法管理文化市场,特别是在工商、税务、海关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加强引导和调控;三是宣传与推介,精心塑造大芬品牌,组织画家到外地进行艺术采风,组织画商到国外考察市场需求,拓展海外商路,组织画家、画商到外地和境外举办展览会,扩大大芬油画的宣传和影响。地方政府的扶持有时候对一个新兴产业是把双刃剑,领导重视固然是好事,瞎指挥也很可能拔苗助长。在2004年底,深圳全面城市化之前,大芬一直是个自然村。让人们大跌眼镜的是,“泥腿子”玩转了文化产业。在大芬的发展上,政府引导走了两步妙棋:画廊和画家。

  初期的大芬油画都是“地下工作”,接了订单,几十名画工躲在楼上静悄悄开练。所以,在1997年本报报道之前,连当地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么回事。要发展,老躲着可不行,政府把油画从楼上引下来,如今漫步大芬村,最惹眼的,就是一家接一家的画廊。走进大芬村,你会发现画廊是大芬油画的一个窗口,油画的很多批发、零售业务都是在这里完成的;一些国际油画商慕名长期来大芬村下订单收画,这也是油画出口的重要途径。以前村里都是“画工”,复制油画都是流水线生产。如今,政府积极培育原创画家群体,为扎根大芬的画家提供创作上的便利,多次组织原创画家远赴西藏、黄山、四川等地写生,为画家办理优惠入户,组织画家重走长征路采风……一系列政策的鼓励和扶持,越来越多的原创画家来到大芬,其中不乏各省市美术家协会的会员甚至副会长。

  ■大芬村展望

  主业结构:行画、原创构成金字塔

  发展规划:成交易中心、旅游热点

  大芬油画村全球有影响

  任晓锋认为,大芬油画村的显著特点是低成本、市场化。未来的大芬村,将形成一个金字塔的结构,下方是行画产业,这是大芬的经济基础。在塔的上方,是正在培育的原创画家,他们代表着大芬油画的艺术品位,是树立大芬油画艺术品牌的中坚力量。大芬村如今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文化产业的发展带给村民的也不只是财富———一位村里的老人告诉记者,以前村民们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只会种地,现在走到村里看到的是油画、闻到的是墨香,人也跟着变文明了,村里变干净了,治安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大芬村的规模在一年年扩大,名声也一年年提高,但政府的目光已经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记者从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了解到,根据对国际国内市场供需情况的调研,深圳市及龙岗区政府提出了建设更大规模的“大芬油画村”发展规划,即以现有的大芬油画村为原点,以旧城改造为切入点,以发展油画产业为支点,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内,在大芬村周边一至二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规划建设美术馆、博物馆、专业演出剧场、油画培训中心及酒店等大型配套设施,同时在油画村对面建设古典、印象、现代及俄罗斯等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画家街,参照浙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经营模式,建设专业的油画销售市场,并在国内外建立连锁经营机构。在此基础上,大芬村还将与旅游部门合作开发大芬油画村的旅游资源,将大芬油画村建设成为国际化的油画生产基地、油画交易平台、油画展览中心、油画培训基地和油画旅游热点。龙岗区分管文化的副区长傅新江接受记者采访时对大芬村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按照规划,在未来几年,大芬油画村各个规划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形成以美术馆为中心的旧村片区和以交易展示为中心的新片区,估计大芬村油画的年交易额将达到20亿元,大芬油画村将成为全球有较大影响的文化产业交易中心和旅游热点。”

  ■大芬大手笔

  

  栽好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多年来,市区、街道三级政府投入巨资改造大芬油画村周边环境。早在1999年,在大芬村只有十几家画店的时候,当地政府就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出发,关注起这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请来了规划设计师,为大芬村进行环境设计。2000年开始,布吉镇党委和政府在龙岗区政府的支持下,为“大芬油画村”的发展制定了总体规划,并由区、镇、村三级共同投资1000多万元改造村内环境,拆除违法建筑,疏通村内道路,建起了油画市场。市场建起的当年,大芬村的油画门店由二十几家猛增到现在的600多家。2004年初,为迎接“文博会”的召开,区、街(原镇)两级政府及大芬村再次投资1000多万元,先后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配套工程,保证了首届“文博会”大芬分会场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

  进入2006年,龙岗区委首期拨出专项资金2500万元,用于加快大芬油画村“穿衣戴帽”等各项规划建设工程及筹备工作。投资1亿多元建设的大芬美术馆也进展顺利,目前已建起基础工程。大芬油画交易广场规划设计方案也已基本定稿,2007年春节前开工建设,预计到2008年5月前即投入使用。

  

聚焦文博会:大芬村,浓墨重彩名画惊世界

  图:整治后的大芬油画村面貌焕然一新

  ■大芬村启示

  市场发展:接受洗礼、良性循环

  政府角色:政策支持、资金调控

  发展文化产业 创出名气品牌

  有关专家认为,深圳市布吉街道的大芬油画村是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特别是中国艺术市场发展中的一个成功范例,它的经验对于研究中国的艺术市场,探索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市场发展之路很有帮助。从目前情况来看,大芬油画村已经经受了市场的严峻考验,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建立了自己的产销模式,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对于环境的整治、人才的引进、市场的开拓、媒体的宣传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政府又没包办代替,让市场规律发挥作用,值得全国各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时借鉴。

  同时,也有专家分析认为,与全国的北京、上海、厦门等画家村比较,除了规划起点高、发展定位准、运作体制新以及市场等因素外,大芬油画村通过深圳的区位优势,使文化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经受市场的洗礼磨练,然后形成一种产业,使大芬村更具备文化产业园的特性。

  专家认为,在画家村,无论是画家还是画商、画工,他们都构成市场的各个要素,画家必须将作品进入市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所以,画家村的发展,在政府这个角色上应该停留在政策的支持、资金的调控等层面上,而不是一些具体的工作,比如行政管理、资金的投入和运营等。

  

聚焦文博会:大芬村,浓墨重彩名画惊世界

  图:本报1999年9月1日率先报道油画村

  ■新闻链接

  中华第一砚 落户大芬村

  重55吨、号称“中华第一砚”的《清明上河图》巨砚昨天在深圳龙岗大芬油画村广场揭开神秘的面纱。

  据介绍,此砚来自河北易水县,长12.8米,宽3米,高1米,重55吨,是迄今为止的中华第一大砚。该砚由易水县40多个制砚艺人依据石料的形体及纹理,采用平雕、浮雕、阳雕、阴刻等技法,巧妙地将北宋画家张择端的长卷风俗画《清明上河图》与砚台本体合二为一,耗时两年多才完成。

  为把这个“庞然大物”运进大芬油画村,大芬村管理办的人颇费了一番心思。因为该砚台重达55吨,加上运输车自重30吨,一共85吨的重量要经过布吉河大芬支流的一座桥梁,为避免运输车压垮布吉河桥,有关方面制定了拖车安全进入大芬村的最佳方案。由于砚台实在太大,原定前天上午完成安放的计划,直到昨天凌晨才告完成。

  据悉,该砚台将在明天第二届文博会大芬油画村分会场开幕式上正式亮相,并成为油画村的“镇村”之宝。

  “易水古砚”始于盛唐,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三大名砚之一。

  

聚焦文博会:大芬村,浓墨重彩名画惊世界

  图:重55吨的“中华第一砚”

  记者余胜容 通讯员 黄荣强 摄影报道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