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大提琴王子学琴路没挨过一巴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08:38 沈阳今报

  

大提琴王子学琴路没挨过一巴掌
田博年在“第四届达维多夫国际大提琴”比赛中获奖。
大提琴王子学琴路没挨过一巴掌
田博年和他现在的老师 Mr.David Geringas
大提琴王子学琴路没挨过一巴掌
田博年与小泽征尔在一起。
大提琴王子学琴路没挨过一巴掌
田博年在比赛现场。2006年5月5日,在拉脱维亚西部城市库尔迪加举办的“第四届达维多夫国际大提琴”比赛中,来自中国沈阳、被称为中国大提琴王子的田博年,一举击败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选手,获得本次大赛的第一名及特殊艺术成就奖。这是田博年继2002年代表中国获得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大提琴组金奖之后,第二次在国际大赛上夺得金奖。田博年怎样
从一个拧松琴弦跑出去玩耍的琴童,变成中国的大提琴王子?在沈阳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留存着他的成长轨迹……

  乐声中爸爸偷偷观察儿子

  1986年1月15日,田博年出生在沈阳的一个普通家庭,爸爸、妈妈都是回城的知识青年。酷爱音乐的爸爸田万斌没有过早地把“追梦行动”强加给儿子。当时,田万斌周围有许多学琴的孩子,常常是断断续续的琴声,伴着孩子顽强反抗的痛哭声和家长歇斯底里的责骂声,琴没有学成,孩子也废了。也许是目睹了太多的痛苦与失败,田万斌对儿子学琴这件事格外慎重。

  那时,他是厂里小乐队的管乐手,常在家吹吹萨克斯或单簧管。每次乐声一起,爸爸就开始偷偷地观察儿子,2岁的田博年就会放下手里的玩具一动不动地侧耳静听,那种专注的神情让爸爸心中窃喜。

  田博年的五岁生日到了,爸爸送给他一把小小的大提琴。为什么会做出这种选择呢?因为爸爸喜欢音域宽厚优雅的中音、次中音乐器,而大提琴又避开了众多琴童趋之若鹜的钢琴和小提琴。当时,田万斌的想法非常冷静,拿出两年时间,看看儿子到底是不是学琴的料。如果此路不通,他会坚决放弃。

  小琴童拧松琴弦跑出去玩

  练琴毕竟是一种需要韧性与毅力的苦役,好玩好动的孩子几乎都有厌学情绪。田博年当然也不例外。

  有一阵子,田万斌回家后发现刚刚调过的琴,总会莫明其妙地跑音,而田博年就会名正言顺地跑出去玩耍,因为他说过琴音不准可以不练琴。一天,田万斌下班刚进门,就听到屋里“啪”地传出一声轻响,随后田博年摇头晃脑、颇为得意地说:“琴又跑调了。”不等话音落地人已经没影了。

  原来,田博年经常趁爸爸不在家、妈妈不注意的时候,偷偷把琴弦拧松。“好小子,学会钻爸爸的空子了。”田万斌气往上涌:“非揍他一顿不可,要不,说不准以后会想出什么歪主意。”可转念一想,有多少孩子就是从爸爸、妈妈的第一巴掌开始,离他们原本喜爱的音乐越来越远。

  学琴路从来没挨过一下打

  当田博年满脸是汗地跑回家,看看一脸严肃的爸爸,再看看打开的琴盒,他明白小秘密被发现了,吓得赶紧躲到妈妈身后。不想,爸爸的第一句话出人意料,“我儿子真聪明,看来,只要动脑筋,没有办不到的事。”本以为会挨揍的田博年,听爸爸这么一说反倒愣住了,“爸爸,你不想打我吗?”看着孩子天真的样子,田万斌乐了,“聪明的头脑要用到正地方,只要能改正错误,以后还是我们的好宝宝。”

  一串晶莹的泪珠顺着稚嫩的小脸无声地滑下。就是从那时起他下决心今后再也不能欺骗爸爸了。从此,无论爸爸是否在眼前,他都能认真地练琴。

  有人说,孩子学琴太苦了,哪有不挨打的。可是田博年从举起琴弓的第一天起,真的就没有挨过一下打。“连孩子都说服不了,得用巴掌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是家长的无能。”田万斌这样解释他的教子方法。

  早自立练就解决问题能力

  中央音乐学院的附中附小,是音乐家的摇篮,那是每一个琴童家长向往的地方。爸爸、妈妈从田博年五六岁起,就开始当着他的面讨论未来的学琴之路,认真地分析利弊得失,每次都要郑重其事地征求他的意见,为的是让他学会思考判断,对自己负责。

  琴童的业余时间大多被塞得满满的,挤占休息时间是家常便饭。可田博年在小学阶段,爸爸却给他立下了一条雷打不动的家规:每天晚上九点必须上床睡觉,不论什么原因,不许开夜车。

  这可苦了田博年,每天要练琴,还要和其他孩子一样上学,应付堆积如山的作业,稍微放松一点,时间就不够用。有一天晚上,田博年因为贪玩耽误了写作业的时间,九点的钟声一响,平时挺好说话的爸爸就板起面孔,熄灭房间的灯光,一点通融的余地也没有。自尊心极强的田博年,在学校一直是好学生,哪能因此毁了自己的光辉形象。于是,下课时别人跑出去玩耍,他则趴在桌上狂写,早上别人睡懒觉,他从值日生手里要来钥匙,第一个跑到学校,赶在上课之前把作业补齐。田博年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点练就的。

  为了培养田博年的生活自理能力,从四年级开始,妈妈就有意识地教儿子洗衣服。刚开始的时候,田博年捧着搓板不知如何下手,把水泼了一身一地,妈妈看着儿子的瘦弱的背影直想哭。可田博年却觉得挺新鲜,“妈妈,学会洗衣服,到了北京,不用你陪着,我每天也能干干净净地练琴。”一句话,说得妈妈心里发酸。

  小北漂难忘那2000次通话

  把一个11岁的孩子独自留在北京,更何况学的是让许多家长望而生畏的乐器。这在中央音乐学院附小附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朋友们不无担心地提醒田万斌,“孩子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千万不要贪图轻松,把一个好端端的孩子给毁了!”

  其实,田万斌又如何能轻松得下来。从田博年到北京的那一天起,父子俩的交流就从来没有中断过。每天晚上熄灯前,田博年都会守在宿舍内的公用电话旁,因为每天爸爸、妈妈都会在9点以后准时打来电话,他要像在家里一样向爸爸“汇报工作”。

  打电话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了,可这却是田万斌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无论在家还是出差在外,他每天一个电话雷打不动,有时甚至一天几个电话。每次打电话前,他都要把对儿子说的话在心里想上几遍。时间长了,只要田博年的声音从听筒中传出来,爸爸就能猜得出儿子的心情是好是坏。

  有一阵子,田博年接电话时总是情绪低落。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较为重要的比赛,无论是演奏实力,还是现场发挥,第一名非他莫属,然而宣布名次时,他却只获得了一个优秀奖,很多同学都为他抱不平。

  田万斌意识到这个打击是致命的,弄不好,会让涉世不深的儿子前功尽弃。田万斌慢慢地开导着儿子,“一次比赛是不能定终身的,不正规的比赛是少数的,不公平的结果更不值得计较,想想,你的目标是什么?不是要拿世界第一吗?我希望你在国际大赛上拿个金奖。”一番话,拨云见月,田博年的心胸一下子开阔起来了,老师也曾说过:“百折不挠才是真英雄。”这才几“挠”啊!

  细算下来,从到北京的那一天起,爸爸、妈妈打给田博年的电话最少也有2000多个。就这样,田博年顺利地度过了一生中最关键的成长岁月。

  才20岁两次捧得乐坛桂冠

  2002年10月31日,田博年代表中国参加了第四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大提琴组比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是国际四大音乐比赛之一———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上有影响和号召力的国际性青少年音乐比赛,号称“音乐奥林匹克大赛”。

  此前,中国大提琴选手一直不被看好,从未在如此重要的世界级大赛中获得过大奖,但在这次比赛中,田博年却从来自24个国家的26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以其天才的乐感,极富激情的表现力,沉着冷静的临场发挥,将勃科里尼 A大调第六奏鸣曲一二三乐章,演奏得无限完美,令各国评委,以及众多世界级的音乐大师无不赞叹,夺得了本次大赛的第一名,这也是中国人在大提琴世界级比赛中,首次获此殊荣。

  赛后,很多国家的高等音乐学府,以及世界级大提琴大师邀请田博年去深造,或是成为自己门下弟子,但是,田万斌却要求儿子一定要在国内读完高中。直到2005年3月,经过慎重考虑,田博年放弃了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全额奖学金的诱惑,执意去了只保证免学费的德国柏林的汉斯·艾斯乐音乐学院,师从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著名的大提琴演奏家、指挥家、教授Mr.David Geringas深造,得到了这位86岁高龄的世界大提琴大师的倾力栽培。

  2006年5月5日,在拉脱维亚西部城市库尔迪加举办的“第四届达维多夫国际大提琴”比赛中,20岁的田博年代表中国又一次一举击败来自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法国等2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选手,获得本次大赛的第一名及特殊艺术成就奖。(本版图片由田博年家人提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