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涉嫌造假院长遭免职原因仍未揭开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08:48 新华网 | |||||||||
4月25日,一则“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涉嫌履历造假被免职”的新闻,使当事人杨杰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实际上,此时他已被免职一月有余,而履历遭到质疑则是一年半之前,校方事后也声明二者并无关联,但当初高调聘任的海归院长为何突然被免,仍未揭开谜底。
师生中流传着院系之争的说法,校方则以“没有义务向社会解释”面对诸多疑问。杨杰本人则既未得到申辩机会,也无法寻求答案。他为此怀疑自己因得罪人而被记恨。免职程序与考核指标不够透明,带来的是当事人的心灰意冷及师生中的消极情绪。 3月21日,杨杰的生活完全被改变了。他的办公室从医学大楼主楼五层正中间,搬到了辅楼的最末端。从这一天起,他不再是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生科院”)的院长,而成了院里一名普通教授。 一个多月后,媒体的报道使此事超越了学校范围。4月25日,媒体报道称,杨杰在任职之初曾遭人质疑履历造假,此次被免或许与之有关。 校方很快以书面形式回应,称作出免职决定并非此原因,而是因为杨杰在行政管理、学科发展与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校的期望存在较大距离。 杨杰则认为,自己并不存在“学术造假”,他也不同意校方对他工作的现有评价。但最让他难过的是,学校除了来通知他将被免职之外,“连一个申诉的机会都没给我。” 他提出的看法是,被免可能因为他得罪了人。 “我们也弄不清楚。这里牵涉到学校的考核制度、院系间的摩擦以及个人的处事方式。”生科院的一位老师说,杨杰被免职一事由此变得“很复杂”。 不少老师认为,如果学校的考核与任免制度能够更加透明,也许事情就不会那么复杂了。 匿名信引发再度质疑 杨杰被质疑学术造假,是在2004年。在他看来,这事早已过去。但没想到,被免职后一个多月,这件事又被重新提起。 4月24日,以“学术打假”闻名的方舟子的博客上出现这样一封匿名信。 方舟子先生: 您好! 近日,同济大学正式发文免去了杨杰的生命学院院长职务。杨杰的学历问题曾经受到过新语丝的质疑,后来在同济大学申报博士点过程中,杨杰又因为把别人的文章写成自己的,受到相关人士的举报。但是学校由于处于对主管医学主要领导的面子问题,迟迟不敢处理,最近由于清华大学刘辉事件的原因,终于作出决定,免去杨杰的有关职务。 由于外语学院院长孙建荣(来自美国的一个社区学院)已经被免去职务,至此,当时从美国招聘的两位学院院长已经全部卸任。 一位同济大学生命学院教师 这封信暗示了杨杰是因为学历问题和论文引用出错而被免去院长职务。方舟子并在后面以“方舟子按”方式说明,此事已获相关途径的证实,并附上了此前对其质疑的文章。 次日,北京、上海等地的媒体均刊发了报道,称杨杰被免可能与“造假”有关。 方舟子在文章中称,2004年同济大学聘用杨杰时,曾着重宣传过他在学界的知名地位以及他引进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团队”,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他曾到科罗拉多大学(UniversityofColorado)的网站查找,没找到有一个终身教授名叫杨杰。他又到Medline去调查杨杰的论文发表情况,发现杨杰在科罗拉多大学期间也只发表过两篇论文。 之后,他在“新语丝”网站发文写道,希望杨博士能公开其简历和论文发表记录,也希望同济大学能公开杨博士领来的团队成员的名单,“否则我们只好说同济大学的生科院被一个大学术骗子带了一批学术骗子接管了。” 方舟子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对这些质疑,杨杰曾回应要给答复,但此后一直没收到任何消息。 橱窗里的回应 被免职后,杨杰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做出回应。这些回应仅限于生科院辅楼四楼的走道里―――两个长方形橱窗中展示着他曾在《Nature》和《Cell》上发表的论文。 他说,在全球科技学术期刊排名中,《Science》、《Nature》和《Cell》是排在前3位的。任何一名科学家只要在这三者上发表一篇论文,“就能在美国找到一个不错工作。”按其说法,1997年,他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是该年度引用率第一的。“那篇克隆羊多利的论文才排名第十。” 同时,杨杰的英文履历也登到了网上,以证实自己没有伪造履历。 杨杰说,他从未在履历上写过自己是科罗拉多大学的终身教授。“我发给学校宣传部的英文履历中写的是TENURETRACK,那应该翻译成终身制助理教授,而不是终身教授。宣传部误译了。” 按他的说法,当时上海媒体在进行报道时,并未采访他本人,只是从学校宣传部拿了资料,由此引发了履历造假风波。 4月25日,新华社记者在同济大学人事处调档资料中看到,杨杰本人的应聘资料中所写确为“TENURE TRACK”。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祖翼接受新华社采访时曾提出,杨杰应聘院长时提供给同济大学的简历上,确实有失实之处:杨杰在日本东北大学获得生化博士学位的时间应为1998年,而简历上写的是1993年。 杨杰证实,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确为1998年,“可我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1993年拿到博士学位的啊。” 另一被网络文章质疑的论文引用出错发生在2005年。当时同济大学生科院需要申报生物技术方向的博士点,杨杰让学院里的一位老师来写申报博士点的材料,在引用《LungCancer》上杨杰所发表的文章时出现了错误。 “我在同一杂志上发表的文章并没有列进去。”杨杰说,他的文章是在下期发,如果说是在造假,哪有把自己的文章忘掉的呢?因此这显然只是一个失误。 “作为院长,我是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但杨杰认为,那不是造假。 一位生科院的老领导说,造成这个错误的原因是微妙的,究竟是那位老师填写时出现失误,还是杨杰因为论文发表较少,就把将要发表的论文提前写上了申请材料,现在谁也说不清。 但在这位老师看来,这个错误并不足以成为一个院长免职的理由。“因为论文最后还是发表了。” 同济与杨杰的期待
2004年9月,杨杰以“杨掌门”身份高调进入同济时,是他最为光鲜亮丽的日子。 当时,同济在解放日报上发文,宣传学校在全球范围招聘6个院系的“掌门人”。其中,作为生科院的新院长,杨杰是最被关注的一个。 丁祖泉是同济生科院的老院长。他说,学校引进杨杰和他的团队,就是希望增强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实力,希望杨杰所研究的细胞凋亡能成为学校学科建设中的新亮点。 他知道,同济在这几年非常重视生物生命学科的建设,已投入了几千万的资金。 此时,上海的复旦、交大在生物生命科学也表现出茁壮的发展势态。复旦在这领域有着50多年的研究积累。交大在2000年从国内吸收了3个带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来充实学校这方面的实力。同济的实力与之相比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而当时的同济,几乎没什么人从事生物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些中科院的老院士以传统的方法在研究生物工程学。整个学院只有60名老师,学科也刚建设完备。2003年,本科才从一个专业增加至两个专业。 尽管如此,同济给掌门人并没有开出令人目眩的高薪。年薪40万,只是杨杰在国外薪水的一半左右。 杨杰对同济并不是没有期待。他的助理说,杨杰在美国有别墅、小车,妻儿也在身边,可以说工作有成就、生活又安稳,为什么要回国?杨杰在媒体上的解释是,他放弃这些,是因为同济能提供一个更宽松的研究平台。 一位熟悉杨杰的老师说,杨杰选择同济也是有一定的想法。因为在同济生命科学比较薄弱的情况下,更容易出成绩。“况且,中国人在美国的研究环境不是一般人想象中的那么好。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排挤。” 从杨杰的求学经历来看,他是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 1985年,杨杰获得吉林大学生化硕士学位。1989年到1993年,杨杰到日本东北大学进行博士学习。在临近毕业时,美国Emory大学的王晓东院士邀请他去进行一项细胞凋亡研究。杨杰知道这个机会的价值,所以他还未拿到博士学位就飞赴美国。而他1997年在《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正是他和王晓东共同完成的成果。1998年,他重又回到日本东北大学申请了“论文博士”学位。 这种“论文博士”,拿着在其他地方做的论文就可以申请到。完成了东西方的辗转求学后,他的简历就变得完整了。 捷径还是危途
让学校作出聘请杨杰决定的,还有他所引进的“具有世界水平的团队”,但这也成为他后来被责难的根源之一。 被免职后,杨杰在学院走廊的橱窗里贴上了这一团队的简历。其中有五六个人,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他们大都在美国,许多已是当地科研机构的主任或副主任,有些教授还获得美国多项科研专利。 杨杰的助理说,杨杰的团队是以兼职教授为主,他们通常在国外或其他科研院校工作,“我们发给他们聘书。” “这些在美国科研机构的‘老板’愿意回来的是不多的。”杨杰认为,以“兼职教授”方式让他们参与团队是一种最好的模式,既无需每月支付高昂的报酬,又能在第一时间运用国外最新成果进行实验研究。 虽然目前从研究成果和论文著作中还很难看出这些兼职教授的效用,但杨杰认为,他们也为同济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们帮助细胞凋亡中心在美国进行试剂、干细胞等高科技研究材料的采购。那些试剂一样要399美元,一次带4种,就要近2万元。他对这些兼职教授的评价很高,说如果没有他们,生科院细胞凋亡中心“会很难活下去。” 可学校对此并不感到满意。“我做的这些都得不到他们的认可。”杨杰说。 而此时,同济生科院的竞争对手———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已经取得骄人的成绩。交大生科院引进的3名人才中,有2名在2005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同样是“海归”,也为学校带进一个团队。 一名在同济从事生物研究20多年的老教授说,要靠兼职教授来增强学院的整体研究实力肯定不是长久之计。他们和中国研究生的交流只能局限于电子邮件,这不是一个高效的方式。“研究还是要依靠本土、本院的科研人员。” 杨杰承认,这只是一种多快好省的方法。“问题是,我只有1年半的时间。” 在他看来,在这1年半里,同济的生命科学院也做出了很多的成绩。在他到任后,新的研究平台———细胞凋亡研究中心迅速建立起来,并在1年半的时间中形成了四个研究方向,癌症研究所(肺癌、前列腺癌、肿瘤免疫)和神经科学研究所。 同时,他共申报了8个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同济生科院的材料显示,杨杰还是国家985二期工程的领头人;完成了生化分子生物学博士点的申请。 “要做好一门学科的建设工作是需要时间的。”同济生科院的一名老领导说,不可能在一两年内就要人拿出成果。老院长丁祖泉在同济工作了20多年,才将生科院的专业设置建构完整。所以,如果是因为杨杰任职1年半没有成果而成为其被免职的理由,那是不合理的。 难以胜任的争斗
杨杰始终认为,自己被免职,并不是学历和能力问题。“可能是得罪人了,总的说是难言之隐。” 杨杰始终没有向媒体透露他得罪了谁,只说是一个权力很大的人。他告诉记者,2004年,自己受聘时,同济曾在报上公开应允给予启动经费1100余万元,支持他建立癌症研究所、神经科学研究所、生物医学工程中心等科研平台的梦想。但到如今只落实了500万经费。 他说,他申请的浦江人才计划一个关于研究肺癌项目的20万研究经费已打到学校财务账上,但却被学校冻结,被告知不得使用。 杨杰说,海归其实是个“弱势群体”。出去2、3年不要紧,但他出去了16年。回来后,在国内他一点关系都没有。“而且我又太坚持原则。” 同济校园论坛上则流传着医学院和生科院院系矛盾的说法。3月26日,一名生科院的学生在论坛上发文说,医学院对生科院得到的投资拨款都看在眼里,还念叨着生科院不出成果,“前一阵子(生科院)和医学院出了不少矛盾。”“只是不在我们所的人大多不知道,杨老板和学部部长闹得多僵。” 在新的医学大楼造好之前,医学院和生科院是独立的两个院系。当这栋造价8000万的大楼将要投入使用时,学校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将医学院、生科院进行合并,共同使用这栋大楼。学校为此设立了一个学部,对这两个院系进行协调管理。 一个医学院的老师说,这样就容易产生矛盾了,比如哪些实验室属于医学院,哪些又属于生科院。每个院系都希望自己的实验室多些。 生科院的老院长丁祖泉在2003年退休了。他庆幸自己退休的是时候,那些抢地盘抢资源的事,都没让他遇上。 同济一直以来对医学院都非常重视,投入也很大。至2003年之后,学校开始更注重生命科学的发展。在2003年,学校引进这一领域内的3名中科院院士,同时拨款研究经费1000万。2004年,同济又从美国聘请了杨杰,并应允给予启动经费1100余万元。这些都成了两个院系产生矛盾的背景。 一位熟悉杨杰的老师说,可能杨杰是在国外住的时间太长了,作为一个中国大学里的院长,他不合适处理学校中的人事关系。 免职程序不愿透露 春节前,杨杰已不再行使院长职责,3月下旬发出的免职消息很快全校皆知。“免职程序很简单,就发了一张公告。”杨杰说,学校没找他谈过一次话,没给他一点申辩的机会。 校党委组织部姜部长不愿对杨杰一事进行任何评价,更不透露学校的考核、审查程序。“除非是上级领导来视察工作,我向他们汇报。对媒体对社会,我没有义务去解释学校的免职程序。”姜部长一再强调的是,学校是按照国家和上海市政府的精神来设置干部任免程序的。 而同济人事处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学校并没有设置程序来核实外聘人员的简历是否真实,也没有具体的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免职都是由党委开会决定通过的。 从同济大学网站张贴的中层干部选拔流程图来看,任职程序比免职程序要复杂得多,其中涉及到10多个程序步骤,考察一栏就有“民主测评”和“征询纪检部门意见”等8个步骤。而免职程序只有3个步骤。 一位生科院的老领导说,学校免职领导干部,从不征求同事、老师和学生的意见。更不用说倾听个人申述了。 姜部长认为,被免职人的个人申述是不值得听的,“因为决定是经由参加会议的多数人通过的。” 对杨被免职的理由,目前学校只给出了“不胜任”这一说法。但是应该如何来衡量干部是否胜任,学校并没有明确回答。 今年年初,另一位“掌门”、外语学院院长孙建荣已被免去职务。至此,当时从美国招聘的两位学院“海归院长”已经全部卸任。校方对此表示,免职原因也和杨杰相同。 这位老领导说,事情发生后,杨杰和生科院里的老师都被染上了一层消极的情绪。“如果有一套透明、公正的考核标准,那整个事情也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了。” 50岁不到的杨杰,头发已经全部发白。“我们都挺心疼他的。”生科院大四学生徐春苏说。生科院的不少学生都知道,这位被他们亲昵地称为“老头”的老师,常在深夜仍停留在办公室里工作。 杨杰现在依旧和往常一样,每天下午6点半去西苑食堂吃饭。那个时刻,食堂里人最少,大多数人都已吃完,散去。对于学校给予这样的处理,他说自己已经心灰意冷,无所留恋了。现在留在学校,只是为了那批学业还未完成的学生。 3月21日,杨杰接到校方通知,被免去生命科学院院长职务。他的办公室也从医学大楼主楼5层正中间,搬到了辅楼最末端。 ■链接 杨杰“涉嫌造假被免”事件进程 ●2004年9月19日《解放日报》刊发报道《同济全球招聘尘埃落定6院系“掌门”来自校外》,称同济大学聘任杨杰为生命科学院院长,文中称杨杰身份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终身教授、细胞凋亡领域知名学者”。 ●10月23日方舟子在博客中国就此发表《神秘的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新院长》一文,对杨杰学历表示怀疑,称在科罗拉多大学的网站查找,找不到有一个终身教授名叫杨杰,并希望同济大学和杨杰予以回应。 ●2006年3月21日杨杰接到校方通知,被免去生命科学院院长职务。 ●4月24日方舟子在其博客上公布一署名“一位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教师”的来信,文中称杨杰因学历作假而被免职。 ●4月25日上海、北京媒体分别刊发“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涉嫌履历造假被免职”的报道。 ●4月26日上海的媒体发表了同济大学的书面声明,表示该校生科院院长杨杰的确已被免职,但并非涉嫌履历造假。(记者 闾宏) 相关报道: 学术腐败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科研体制的弊端,也受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并与其他领域的腐败,例如政治、经济、司法、新闻等领域的腐败纠结在一起。要消除这些因素,中国社会各方面都需要发生变革,绝非在短期内能够完成。但是在清除腐败的土壤之前,我们不能就对学术腐败宽宏大量,听之任之。如果能对学术腐败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惩处,至少可以增加从事学术腐败的成本,遏制其蔓延。 科技部部长徐冠华27日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科技工作的有关情况时表示,目前学风浮躁、学术不端行为仍比较突出,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危害不容低估。加强学术界自律、进一步端正学风、弘扬科学道德已是当务之急。 “学风建设不仅关系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兴衰成败,也对社会风气具有重大影响。”徐冠华说,“必须看到,当前科技界违背科学道德规范、败坏学风的科学不端行为、道德失范及学风浮躁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还比较严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