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评论:世相深看:“抄袭风波”的潜台词是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14:52 金羊网-羊城晚报

  □王石川

  自己发表于2002年的一篇文章竟然在2004年被江西一名考生抄成了高考满分作文!本月13日,作者曾颖意外发现该情况后,到网上发了一帖声讨该考生,没想到招来骂声一片:“抄苏东坡也是抄,抄白居易也是抄,抄您老人家倒是犯罪了,呵呵!”“考生有权引用任何文章,只要阅卷的老师不知道是引用的就行了。你凭什么维权?”……(5月17日《新快
报》)

  正常的维权行为,却招致网民的唾骂和嘲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网友的逆反心理。在当今“文坛登龙术”花样翻新的炒作时代,人们有足够的理由向炒作说“不”,恨屋及乌,网友当然对这次的“疑似炒作”心怀腻烦。一是网友的同情心理。十年寒窗含辛茹苦,曾先生倘若揪住不放终将导致该考生前途叵测,得饶人处且饶人,做对己无大益对人有大害的事,何苦呢?而且,现如今连博导抄袭都面不红心不跳,何必为难一个年轻的考生?

  返视这次涉嫌抄袭事件,曾先生无疑是受害者,呕心沥血的一篇佳作,被人几乎全盘复制,吃了哑巴亏却不能主张权利,因为网民的屎盆子足以能把他淹没,被人骂为“不能陈凯歌到这种地步”!这确实够窝囊的。但从深层面上讲,该考生也是受害者,为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买了单,为颇受诟病的大学选拔机制提供了最新的注脚。

  毕竟,“一不小心”抄成满分屡见不鲜,考生在考前背范文是“惯例”。在我们经历的高考时代,语文老师总是用心良苦地教导我们要多背些名言警句,甚至不妨背些范文,有时还不厌其烦地强调写作的套路,言者谆谆,听者诺诺。这种不求甚解的死记硬背,尽管是囫囵吞枣,也有临阵磨刀之嫌,但确实能解一时之需,能博取阅卷老师的青睐而拿了高分,许多高考满分作文涉嫌抄袭范文便是显证。

  没有真情实感的抄袭作文偏偏能得满分,生吞活剥的套路作文偏偏受到好评。这固然可以归结为“英雄所见略同”,但同时说明阅卷老师机械的审美趣味和促狭的阅读视野。进而推之,这折射出高考作文的阅评机制太机械太不科学。再推而广之,这是应试教育种下的苦果,它是一种暗示:亦步亦趋的死记硬背就是取得好成绩的终南捷径。

  审视这次抄袭风波,有网民建议抄袭者:以后要抄袭也别抄袭出名的作者,要抄袭也别老实到全盘复制的地步。这忠告不无戏谑也不无可爱之处,但我以为,反思这次抄袭风波,应从反思高考选拔机制入手,因为这次抄袭风波是寓意无穷的样本,它检验出了高考选拔机制的许多弊病。

  (紫/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