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专家:三峡工程对中华鲟没有致命影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7日17:42 新华网

  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17日电(记者 周梦榕 廖君) 有“水中熊猫”之称的中华鲟生在长江里,长在海洋中。三峡工程的建设是否会影响中华鲟的命运?专家经多年研究认为,三峡工程对中华鲟有不利影响,但不致命,不构成毁灭性打击。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地球上存活的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的历史。每年夏秋,中华鲟聚集于长江口,沿长江而上至金沙江一带产卵,幼鲟顺江
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到性成熟后再游到金沙江产卵。中华鲟的这种特性因三峡工程而改变了,长江上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阻断了其繁殖洄流的通道。

  中华鲟研究所科研中心主任刘灯红对中华鲟做了多年的研究。他说:"长江葛洲坝建成后,经过几年的适应,中华鲟在葛洲坝下形成了两个繁殖场,虽然数量在减少,但其在葛洲坝下能发育成熟,物种暂时还能延续下去。"

  刘灯红说,葛洲坝坝下江段与金沙江的繁殖条件不同,水的流速、流量及温度都对中华鲟有影响,1982年后,中华鲟的野生数量确实逐年降低,质量逐年下降,造成这种后果的原因除了三峡工程外,与长江工业污染加剧、上游植被破坏、长江航运日益繁忙使船舶误伤中华鲟增多等都有很大关系。

  据了解,1981年葛洲坝截流前,野生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每年在4000——5000头左右,现在每年只有300头左右。另外,野生中华鲟中雄鱼的比例下降,雌雄鱼的比例从原来的1:1变成现在的8:1,并且雄鱼精液的质量也在持续下降。

  可喜的是,我国的中华鲟人工繁殖技术有了长足进步。1982年以来,中华鲟研究所陆续向长江中放流中华鲟鱼苗500万尾左右。在这家位于湖北宜昌的研究所喂养车间里,记者看到池中饲养的长30厘米左右的中华鲟幼鱼,这些幼鱼也将于近日放归长江。

  另外,目前中华鲟研究所还培育了20多尾15岁左右的中华鲟,他们已经接近性成熟。刘灯红充满希望地说:“这是我们研究所几批科研人员的心血结晶,最近三至五年,有希望培育出人工第二代中华鲟来,到时,将对人工第二代中华鲟进行野化训练、DNA鉴别等,当其可补充野生种群时再把他们放流到长江中去。人工第二代取得突破后,中华鲟灭绝的可能性将非常小。”(完)

  相关稿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