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村“信用大堤”“信用湖北”助中部崛起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08:59 新华网 | |||||||||||
图为今日武汉风貌。 (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保险公司是否讲诚信?请您投出宝贵一票。”2006年3月15日,随着湖北省保监局与湖北省保险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湖北省保险诚信评议活动的启动,湖北的信用建设掀起了
从2002年湖北第一次将“创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到2004年出台《湖北省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几年来,诚实守信已经在荆楚大地枝繁叶茂,社会各界对市场经济必须是信用经济的认识达到高度统一。不断完善的“信用湖北”正在中部崛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启动信用“一把手”工程 由于体制原因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湖北曾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个人信用、企业信用乃至政府信用缺失等非诚信现象。由于信用环境不好,仅2001年一年武汉企业就痛失1000亿元人民币信用融资机会,损失利息支出50亿元人民币。 2004年11月份,湖北在全省7个地级市开展了“诚信社会”大型专题调查活动。在对600户城市居民家庭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后发现,从1999年到2004年间,90%以上的被访问者遭遇过信用缺失之害,并由此带来经济上的直接损失。被调查的600户居民家庭在消费方面受到的损失累计为47.6万元,在与人交往中因诚信缺失而受到的损失累计为25.8万元,其中欠款金额占36.1%。信用缺失已成为湖北利用外资水平不高、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一个以省政府负责金融工作的副省长为组长、由省政府副秘书长和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行长为副组长、14个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信用环境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成立了,并在人民银行武汉分行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各市、县政府还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全省从各有关部门抽调500多人配合工作。一场打造“信用湖北”的战役开始了。 这场战役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的高度重视,他强调说:“我们最大的危害和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讲信用。”“湖北要提倡信用风气,不讲信用的企业不能支持,不讲信用的干部不能任用,对不讲信用者要坚决惩处。”俞正声还提议,以后不评“十强县市”,改评“信用县市”,从制度上解决信用问题。 政府的诚信建设被放到了首位。湖北省政府要求全省各级政府机构言必信,行必果;对不守信用的官员不任用,对弄虚作假的干部不任用;要把区域内信用体系建设和诚信度的水平作为衡量政府一定时期工作业绩和发展环境优劣的一个重要内容。 全省上下都行动起来了。整治信用环境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上级与下级领导签订责任状,均有信用环境整治的要求。 湖北省还推行了领导干部“信用一票否决制”。如咸宁市制定了《信用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干部考核办法》,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责任追究和考评政绩“信用一票否决制”。全市还建立金融部门与职能部门联合制裁机制。如与工商部门共同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制度,把开展评选“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活动与信用环境整治工作有机结合,对逃废债企业实行“信用一票否决制”。金融部门与市组织部建立联合制裁制度,对党政干部欠债不还者在提拔使用中实行不提名制度。仅咸宁下辖一个县就对140名干部实行不提名,等债还清再进入提名程序。赤壁市对不讲信用的一个党支部和3名党员实行评优“信用一票否决”,在全市引起震动。 2004年,湖北省政府出台《湖北省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指出要从三个方面来完善湖北信用建设,一是政府信用显著增强,政府公信力大幅提高;二是企事业信用缺失问题得到明显改善,企事业信用基本建成;三是公民信用意识明显增强,全社会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环境初步形成。并将建立省、市(州)、县(市、区)三级联网的政府信用信息系统,覆盖全部企事业、经营组织的企事业信用信息系统以及覆盖多数城镇居民的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立包括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网络通讯等传播渠道的信用信息披露系统;培植以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咨询为主体的各类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信用服务系统。 湖北省工商局也出台了《企业信用分类分级监管试行办法》,对全省企业实施信用分类分级监管。通过加强企业信用分类分级监管,形成对守信行为表扬激励,对失信行为警示惩戒的机制,严厉打击虚假或抽逃出资、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合同欺诈、不正当竞争和恶意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失信违法行为,形成“守信者兴、失信者亡”的导向和压力,为守法诚信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信用县市”催生信用经济 一块“A”级信用市的招牌,成了荆州市发展经济的优良资源。 去年上半年,与湖北省政府的信用评级一道来到荆州市的,还有各商业银行对荆州60多亿元的信贷投入。曾经是金融高风险区的荆州市,内资外资汩汩流入。鄂北重要工业城市襄樊,几年前企业逃废银行债务成风,如今却成为银行信贷倾斜的对象……荆楚大地上,“信用建设”正使区域经济逐步走向良性发展轨道。 湖北省一度是金融信用环境重灾区,企业逃废债较多,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没有良好的信用环境就没有经济的良性发展,湖北人痛定思痛:与其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不如以优良的信用环境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 2002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将每年的“经济十强”县市评比改为评选“信用县市”,把每个地区按照信誉程度评为A、B、C、D四个等级。等级评价指标由不良贷款占贷款余额的比例、企业逃废债金额占不良贷款的比例、规范改制企业户数占改制企业总户数的比例、贷款利息实收率等四个定量指标和不良贷款降低比例等动态指标构成。各地结合实际,把创建信用县市目标落实到单位、企业,并明确了严格的奖惩制度。 这一做法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针对当地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地纷纷制订相应措施,抓紧整治。荆门市落实企业逃废债务185家共计6.16亿元,落实债权达到90%以上。仙桃市两家企业借破产重组之机,逃废银行债务1800多万元,对银行上门讨债、领导督办不理不睬。面对这种情况,在市政府的支持下,中国人民银行仙桃市支行向全市各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发出“联合制裁令”,对这两家企业采取公开曝光、停开新户、停发贷款等一系列联合制裁措施。这两家企业因无法开展任何业务,不得不主动登记,与有关债权银行达成还款协议。襄樊、荆州、十堰、咸宁等市,都建立了整顿信用环境信息交流制度和通报制裁制度,定期在当地媒体上公布恶意逃废债的企业“黑名单”。 各地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不断推进信用环境专项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各市州在信用环境治理中以清收党政干部拖欠贷款为突破口,清理55203名国家工作人员长期拖欠贷款101806笔,促使26558人归还贷款5.36亿元。共评选出406家“诚实守信”企业,金融机构为支持优质企业发展投放贷款净增7亿元,将71家企业锁定为“黑名单”企业,对37家企业实行了同业制裁。同时,全省金融机构加大信贷倾斜力度,支持优质信用区域加快发展,2004年对“A级金融信用市州”累计投放贷款4805亿元,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575亿元,增长14.6%,“最佳金融信用县(市)”贷款余额比年初净增19亿元,同比多增7亿元。在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省“A级金融信用市州”的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幅比全省平均增幅高1.9个百分点。 一大批守信用企业在获得信贷反哺后,经营形势趋好,经济、金融双赢局面正在逐步形成。 打造农村“信用大堤” 在政府、城镇、企业等信用建设如火如荼进行的同时,一座以“农村信用工程”为基础的信用“大堤”也在荆楚大地逐步构建。 在湖北,为了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信用观念,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提高农民收入,1999年湖北随州市农村信用社率先发放了第一笔农户小额信用贷款;2000年,孝昌县农村信用社打响了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第一枪”;2002年,湖北省农村信用工程创建活动全面展开。 农村信用工程,是指农村信用社以农户、村组、乡镇为对象,以借贷能力和资信状况为标准,开展信用农户、信用村(镇)信用等级评定和对信用农户发放小额农贷,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社农“多赢”的一项系统工程。湖北省大力实施“农村信用工程”,用“信用杠杆”提升农民“诚信度”,较好地解决了“农民贷款难,信用社怕放贷”的难题。 湖北省竹溪县是个山区贫困县,缺资金一直是制约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瓶颈”。在基层工作了10多年的县河镇信贷员明安领回忆说:“过去,由于机制不健全,许多农民不讲诚信,甚至恶意欺骗贷款,导致信贷资金成了呆账。2001年,就有一位农民贷款1万元后,竟连夜举家外迁。”有资料显示,2002年以前,竹溪县逾期不还贷款和呆账金额占信贷资金的50%以上。 2002年,竹溪县开始在全县大力实施“农村信用工程”,即按照农民平时是否按时交纳税款、是否遵纪守法、有无银行欠款等情况,由各乡镇信贷员和村委会初评出特级和一二三四级信用户,然后召开群众大会进行复评,复评结果再张榜公布,信用缺失者不贷款。 为使“农村信用工程”取得实质性效果,该县引入激励机制,让农民有“利”可图。于是,配套出台了农户贷款利率优惠政策:凡被评为特级和一二三四级信用户的分别发给不同额度的“贷款证”,随到随贷,并在规定的利率基础上分别优惠40%、30%、20%、10%、5%。 由于有了村委会干部和群众的参与,那些平时拖欠税款、不讲诚信的农民被“信用工程”拒之门外。据竹溪县信用联社主任刘玉山介绍,“农村信用工程”实施3年来,该县已取消了249户失信农民的授信资格,有524户受到了降低信用等级的处理。 而诚信的人则尝到了甜头。2002年,县河镇青年农民柯昌松参加信用等级评定,被确定为特级信用户,凭证贷款1万元,连同自己的打工收入承包了村里的小茶场。此后他凭着良好的信用,得到了信用社的大力支持,茶园面积逐步扩大,加工设备逐步升级,茶叶质量逐步提高。去年,他纯收入20多万元,还被评为“湖北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据统计,该县3年来共评选出信用户41660户,发放贷款证41376个,凭证发放贷款1.5亿元。 竹溪县正是荆楚大地农村信用建设的一个缩影。农村信用工程的创建,在湖北农村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农村信用环境明显改善,民间高利贷得到极大抑制,在很多地方已销声匿迹,农民的信用意识、法制意识明显增强,农村社会风气有了根本好转。“千金难买是信用”成为广大农村干部和农民群众的共识,“创农村信用户,做文明致富人”在湖北农村蔚然成风。在许多地方,家庭评为信用户,小伙子连娶媳妇都要容易些。乡亲们说,一是男方家庭是信用户,觉得这家人是靠得住的,谁愿嫁个不讲信用的人做丈夫呢?第二,信用户能够得到农信社贷款的支持,嫁过去后,男方家致富是有保障的。看来,“信用”二字已深入到人们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基本原则指导下,一个覆盖湖北全省的、透明的信用信息网络正在形成。 湖北省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就是要从信用环境专项整治转向信用体系的常规建设,通过鼓励、支持民间资金投资经营各类征信机构,以市场化方式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制定行业监督条例,为商业化的征信机构开展业务提供法律依据等方式,从而加快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和健全。 信用建设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夯实根基。(记者 魏劲松 实习生 柳 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