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生活时评:是什么催生了领导"弃官"当劳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10:08 广西新闻网

  据《大河报》5月17日报道,河南某些县市的个别部门领导在申报省劳模时,把自己的身份填报为工人、农民,“聪明”一点的,填的是职称,隐去了职务。比如交通局局长填报为养护工,财政局局长填报为会计……商水县共公示了5名省劳模候选人,其中有3位领导干部,比例占到了60%。

  “能上不能下”一直是中国官场的痼疾,某些领导为何在评劳模时却&l
dquo;弃官”、“能下”、将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了?道理并不深奥,荣誉多了不但不会压身,反而关涉名与利,甚至还关乎升迁。更重要的是,“弃官”、“混同于老百姓”操作起来很容易,而风险也并不高。

  看起来,各地的劳模推荐评选制度是很严格的,有的规定要经过基层推荐、单位初审、评审委员会再审、评选单位公示等程序,有的要求推荐评选对象须经本单位职工大会讨论同意,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并在当地新闻媒体上进行公示……但事实上,许多基层单位在推荐候选人时,程序上却缺乏起码的公正,远远谈不上公开透明,甚至可以说是在搞暗箱操作。往往是候选人推荐上去了,与其同单位的人除了领导之外却对此一无所知,只有当开始公示或者说评选结果揭晓了,人们才知道有评选劳模这码事。

  如今,某些荣誉的授予,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官意而非民意的体现。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当前某些地方施行的制度,是自上而下的荣誉授予而不是自下而上的荣誉评选,很多荣誉的授予,通常是上面分配下来荣誉名额,然后下级组织进行申报。而申报的过程,却并不是非常公开,“一般人”可能连被“考虑”的资格都没有。后期的评审委员会评选,也并不在公开的场合下进行,没有处在公众的监督之下。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的荣誉是报出来的,而不是评选出来的。

  不难发现,许多地方评劳模的模式,其实与当前某些地方的官员任用模式并无二致,那就是“少数人选人与在少数人里选人”。虽然从表面上看,又是推荐又是评选又是公示,好像很民主,但因为这种评选不能覆盖大多数人,在候选人的来源上已出现问题,所以,“选出不该选的人”就不那么让人感到奇怪了。

  领导“弃官”当劳模,说到底,这是在与普通群众争荣誉,是在搞“赢者通吃”。而这背后的根源,正是对权力制衡的无力——要么是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去主动攫取荣誉,要么是官员之间互相利用、互相提供便利,将作为公共产品的荣誉当作私人礼物奉送。

  在各种荣誉频频失真之下,荣誉的光环已不再那么神圣,其公信力已大大受损。在这样的语境下,榜样的引领作用必然会大打折扣,这无疑是一种悲哀。

  (孙立忠)编辑:黄皓作者:孙立忠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