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人大女博士跳楼追踪 求职受挫精神近崩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18日13:55 汉网

  

人大女博士跳楼追踪求职受挫精神近崩溃/图

  当董某的身体冲破停车棚的塑料板时,她和家人已是阴阳两隔。郝涛/摄

  抑郁症吞噬人大女博士生

  求职半年受挫 精神接近崩溃 最终选择跳楼

  昨日,本报记者获悉,中国人民大学40岁女博士生跳楼的原因为患严重的抑郁症。事发前,其丈夫和儿子都有所预感。昨日凌晨2时,女博士生的哥哥和姐姐从山西老家赶到北京,16时左右去医院与遗体进行告别。

  坠楼地点有人赠花篮

  昨日14时,记者再次来到人大校园,看到品园4号楼南侧自行车棚旁边女博士生董某坠楼的位置上放着一个大花篮,一张红色的A4纸上写着“请我们珍爱生命”,落款为中国人民大学心宇社。

  生前患严重抑郁症

  “我们从与她丈夫的交流中得知,实际上,董某患有比较严重的抑郁症,并且曾到安贞医院就医。”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告诉记者,去年10月到今年3月漫长的求职过程损伤了董某的精神,屡战屡败使她的精神接近崩溃,人越来越沉默,越来越消瘦,到事发时已难以控制,因而丈夫和孩子事前都有预感,但没有料到事发得那样突然。

  对于女博士生生前患有抑郁症的事实,记者在女博士生前的宿舍得到了其丈夫马先生的证实。

  13岁的儿子已有预感

  人大新闻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告诉记者,事发的当天下午,他们同级的博士生轮班负责看护董博士生的丈夫马先生。当天16时左右,她和几位同学陪马先生去学校接他13岁的儿子。他们看见董博士生13岁的儿子时,天真的孩子还在与同学嬉戏。

  “真不知道怎么跟孩子说,当场有个同学就哭了。”这位博士生说,后来还是孩子的父亲马先生径直走到孩子跟前,直接告诉了孩子真相。“为什么不看好妈妈,我说妈妈会有事的。”孩子揪住父亲的手臂,伤心地哭了。

  同窗表示很内疚

  “看到同学就这么走了,我的心里很内疚。”昨日下午,人大新闻学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博士生告诉记者。“如果当时我们能够主动跟她交流,让她说出心中的苦闷,说不定她不会走上这条路。”这位博士生惋惜地说,她现在非常后悔,当时因为忙于写论文忽略了这一点。

  记者在人大BBS上看到,截至昨日17时,有近300名人大的学生在上面留言,悼念逝者。

  链接·生活

  她的日子很辛苦

  据董某生前的同学介绍,董某的老家在山西农村,她来北京读博之前,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在北京上学期间,她的丈夫和孩子也同时来到北京,一家三口都挤在她的博士生宿舍楼。事发当天,记者在董某生前的宿舍看到,里面没有什么家具,也没有一件值钱的东西。

  这位同学告诉记者,几年来,董某的生活很辛苦,来北京前,她将山西老家的房产卖掉,她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除了照顾丈夫和儿子外,她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做研究上,没有去做兼职来补贴家用。因此,后来求职的受挫对她的打击太大。

  人大女博士生跳楼自杀引发的思考

  据报道,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40岁女博士生,16日上午,从人大品园4号楼跳下,当场死亡。

  博士理所当然是学业上的强者,但是接连发生的博士自杀事件却击中了我国教育的软肋,反映了当前应试教育弊端下的“软骨病”。

  自去年四月底起,经媒体报道的博士自杀事件就涉及包括北大、清华在内的诸多重点知名高校。

  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这些已经站在中国教育巅峰上的博士生为何像有些媒体批评的那样“弱不禁风”呢?除个人一时心理脆弱偏激外,中国教育上的“缺钙”是其学业上一味窜高却在心理承受力上站不起来的主要原因。从小学到大学,再到读硕士、博士,中国教育选择学生的法宝是考试,学生对付考试的法宝是死学苦练和反复模拟考试久经“考验”出来的成绩。学习、学习、再学习,考试、考试、再考试,成了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成了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指挥棒和圆心。至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危机处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人生的意义、社会责任和对生命的珍惜等生存最基本的东西在考试和成绩面前都变得边缘化了,甚至多余了。

  试想,这位自杀女博士身边的老师除了对她学业上的关心和为她优秀的成绩高兴以外,是否对她生活上的压力给过关心,是否对她在就业等社会压力下进行过挫折教育,以及是否对她轻生的念头给过有效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按摩?恐怕让人怀疑。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和意外死亡。在中国,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100万人自杀未遂。中国平均自杀率为23/10万,自杀死亡占全部死亡人数的3.6%,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自杀已经成为中国公共卫生领域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预防减少自杀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造成自杀的原因也有社会、家庭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但是,作为教育部门必须走在解决自杀问题的前列,像有关专家指出的那样“只有革除应试教育体制,让挫折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全都落实,学生才会变得坚强起来”。

  河北省一位政协委员也曾针对一些高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太差、自我封闭太强、社会责任感太弱等现象,呼吁社会各界关注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对高校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真心期待,大学等教育部门不再唯考试成绩和就业指标的马首是瞻,不再在津津乐道于学生又发了多少论文,英语又过了几级,而是真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成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都能在心理和智力上全面强壮起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