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一个邮车司机眼中的三峡交通变迁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0日21:26 新华网 | |||||||||
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20日电 (记者江时强、黄豁)“那个时候开车真苦呀,不仅路况差,还要自备油桶,车坏了就只好风餐露宿。现在是车好、路也好,跑起来让人心情舒畅……”57岁的黄华生说起三峡库区交通的变迁,感慨万端。 黄华生是重庆市万州区邮政局的一名邮车司机,在山山水水间送了近30年邮件。
三峡工程上马之前,重庆各区县间都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土路,连从万州这样的库区中心城市乘车到重庆也要整整一天。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黄华生就开着我国仿制的前苏联嘎斯卡车奔波在库区。从万州送邮件到重庆最边远的巫溪县,路上要走两天。狭窄的土路在丛山峻岭间蜿蜒起伏,很多地方只容一辆卡车通过。“错车的时候,有时半个车轮都悬在悬崖外面,下面是万丈深渊,让人的心悬吊吊的。”黄华生说。由于交通不发达,邮件的传送速度也很慢,从重庆寄一封信到三峡腹地的巫山县城,最快也要10天。 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老黄的“座骑”换成了崭新的“东风”卡车,但库区的交通状况仍没有多大变化。区县之间没有水泥路,长江上没有大桥,汽车过江必须乘轮渡。有时排队等待过江的车辆有几百米长,如果遇上洪水季节,过江要等待五六个小时。黄华生清楚地记得,从万州到云阳县城不到80公里,却必须两次过江,花半天时间才能到达。 “库区交通真正发生巨变是三峡工程上马之后。”黄华生说。近10多年来,库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飞速发展,道路从土路、碎石路一步跨越到了高等级水泥路,库区各区县的水泥公路基本实现了“联网”。重庆库区各区县已建好30多座大桥,还有20多座桥梁在建设中,过去繁忙的长江轮渡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老黄现在从万州开车到云阳只需50分钟。 蓄水近3年来,库区交通进一步向立体化迈进。重庆到万州的高速公路通车,使三峡库区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过去近10小时的车程缩短到3小时。库区以前没有铁路,现在达(县)万(州)铁路延伸到了三峡库区的腹心地带。三峡库区第一个机场——万州五桥机场2003年顺利通航,大大缩短了库区和世界的距离。 “库区交通变化太快了,再隔几年,恐怕连我这个老司机都找不到路了。”老黄诙谐地说。(完) 相关专题:三峡大坝全面建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