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创建群众满意工程 我市加大投入破解“上学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04:44 青岛新闻网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我市加大投入破解“上学难”

  本报讯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原则,以办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切
实解决我市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及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和城乡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存在的具体困难,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扩大优质教育规模,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更高需求。我市全面完善了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加强对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强化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并结合新课改实施在全市中小学推行了教育教学精细化管理,建立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同时,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规模、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大力发展优质小学、优质初中和优质高中,2005年投入了5000余万元用于局属学校校舍建设和维修,投入4000余万元为局属学校增设和更新教育教学设施,不断改善局属学校的办学条件;启动新一轮加强初中学校建设工程,投入500万建设青岛24中、青岛51中、青岛4中、青岛44中和青岛22中,在市内四区均衡分布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步伐加快,为期5年的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到2005年底,全市998所公办小学已有905所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占小学总数的90.7%;245所公办初中已有231所学校达到标准化要求,占到初中总数的94.3%。

  加大教育投资力度,解决困扰农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针对我市农村存在因教育投入不足、师资队伍薄弱等问题导致学生受优质教育难、受高层次教育难的情况,我市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调整县乡两级财政支出结构,确保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危改经费等三项经费的落实。同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2005年我市投入3300万,用于学生课桌椅、公用经费和危房改造。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投入,加快农村教育发展步伐。此外,从今年开始我市已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段学生杂费,以减轻农村家庭由子女就学带来的经济负担,全市已有59.4387万农村学生从中受益。

  关心贫困家庭学生,确保所有困难家庭的孩子不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近年来,我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特困家庭的学生已完全享受到了民政部和教育部要求的“两免一补”政策(免收杂费和书本费,发放生活补助费)。市教育局开展了以党员教师为主体、广大团员和普通教师广泛参与的“爱心结对帮扶”活动,面向贫困家庭学生开展思想、学业、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的“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参加人员每年平均达6000人,每年帮扶贫困家庭学生5500多名。四方区把资助、培养特困学生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特困生基金会,定期资助特困生,每学期开学前进行摸底调查并两次发放助学金,特困生的杂费、水费及校服、冬季取暖费、看电影、外出活动等所需费用给予减免,部分特困生还免收书本费、本子费等。李沧区广泛开展贫困学生结对帮扶工程,现在全区1940多名贫困家庭子女,每年都能得到400元补助金和价值200元的学习用品。本着“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的工作宗旨,崂山区制定了《中小学校困难家庭学生资助办法》,切实减轻贫困家庭负担。2004年、2005年资助贫困家庭学生资金分别达到27.2万元和39.1万元。

  落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提供均等受教育的机会。2004年春季,我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市内四区中小学全部实行免收城市外来务工就业人员子女借读费的政策,并在中考录取条件、收费项目和标准等方面与市区学生一视同仁,减轻了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负担和借读学生的心理负担。从今年起,全市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全部免收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借读费。目前,全市小学和初中学校共接收借读生5.17万余名,占义务教育段学生总数的8.1%,其中市内四区小学、初中接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2万名,占学生总数的22.54%。一度备受关注的外来务工人员“上学难”的问题基本得到了妥善解决。(本报记者 本报通讯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