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环保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环保 > 正文

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09:58 法制早报

  沙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若尔盖湿地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海拔3400-3900米。若尔盖的湿地为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良好环境。

  若尔盖湿地的最重要意义是在于稳定区域气候、减轻旱涝灾害、降解毒害物质、保障
地下水供给、保护生物多样性。四川盆地湿润的气候直接受益于这片湿地。

  上世纪60年代,为了响应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号召,若尔盖草原上的许多沼泽地都被以挖沟、排水的方式,人为地变成草地。湿地逐步减少了,而草地面积又逐步增大了,致使畜牧也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壮大。

  若尔盖县人民政府的统计数据表明,1958年,全县畜牧仅33.7万混合头,1995年至1998年发展到了246.7个羊单位(1头马按1.5个羊单位计算,1头牦牛按两个羊单位计算)。截止目前,整个草原已经超过了300万个羊单位。根据科学测算,若尔盖草原最大载畜量为170万个羊单位。

  按照市场规则,牧民们每年都应该把能够出笼的牛、羊宰杀后出售,再把牛崽和羔羊繁殖成熟。而若尔盖草原的牧民却进

  “牛吃嫩草、马吃草梗、羊吃草根”的恶性循环,草原实际只剩下了一层薄薄植物结皮,再加之大量牛、马、羊常年在上面踩踏,一到冬春季节,植物结皮的沙子就随风而起,并形成沙尘暴。

  若尔盖县草原鼠虫危害在我国草原鼠虫危害中是较严重的区域县之一。

  若尔盖草原的鼠虫危害主要以高原鼠兔、高原鼢鼠、草原毛虫、草原蝗虫为主,其分布面积为35.3万亩。鼠兔以大量窃食牧草叶、茎、花和种籽,打洞、挖掘土丘覆盖牧草等方式危害草场。至今鼢鼠分布几乎遍及全县牧区。鼢鼠以啃食植物根部和植物块根为主,大洞、推出大量土丘覆盖草场方式破坏草地;草原毛虫和蝗虫对植物的危害也十分严重。

  在草地上采挖药材和开采矿产也是造成草地退化、沙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作为松贝的主产地,阿坝州红原县每年采收季节数万人在草地上采挖药材,草地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局部地方甚至株草不存。

  治沙理想与困惑

  左林说,若尔盖人早就意识到草原沙化的严重性。从1996年开始,该县林业部门和辖曼乡的群众便在沙化区建草场围栏,严禁再到沙化地带放牧。接着,又在沙地上种高山柳和沙棘,形成带状降低风速,并在防风树下遍撒羊粪。这样,只要草籽被吹到这儿,就会自然地生长起来。到目前,该县通过这种方法已使450余亩沙化草原得到了有效治理。

  尽管草原沙化并不是不可治理的,但每亩地500元的治理资金却不是小数目。左林讲,对财政上还较困难的若尔盖来讲,是拿不出这么庞大的资金的。

  据了解,近年来,若尔盖县委、县政府积极探索和落实防沙治沙的措施,并已探索和总结出一些较为成功的治理经验。如先用高山柳成片造林降低风速,再混播优良牧草加快地面植被恢复的办法,对防沙治沙效果明显。

  自1999年起,县林业局采用此方法在唐克乡、辖曼乡等地成功治理流动沙地63.4公顷。在辖曼乡沙地综合治理试验基地记者看到,在一片片沙丘上,成排的高山柳已长到1米多高,沙丘已被基本固定住。另外,县里结合牧区“人草畜”三配套建设,补播优良牧草种籽,对退化草地、鼠荒地、潜在沙化草地进行围栏封育,每年坚持建设人工草地5.2万亩,半人工草地20万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草、畜矛盾。

  据左林介绍,根据防沙治沙综合治理已取得的成效分析,要成功治理1亩沙漠化草地需治理成本约660元左右,70万亩沙化草地的全部治理费用要4亿多元。如果现在加大治沙力度还比较容易,因为大多数草场只是表面沙化,几公分深的下面就是湿沙,植树种草易成活。如果等完全沙漠化了再治理就更难了。

  有关专家建议,治理若尔盖草原的退化、沙化问题,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首先是加大投入,在牧区“三配套”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草场围栏建设的规模。同时建立合理的放牧系统,对天然草原划区轮牧、休牧、禁牧,实行休牧封管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以草定畜,使草场得到充足的休养生息机会,提高草地生产能力。再有就是大力推行人工种草和补植牧草,由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型、效益型畜牧业发展。

  左林说,目前相关专业人才缺乏、技术落后也是制约沙化治理力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部分草原专家建议将若尔盖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列入“青藏高原天然草地保护区”范围或列为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项目,作为专项工程治理。

  尽管地方政府也想了一些治沙的途径,但由于资金、技术、认识等问题,若尔盖草原的沙化依然在加剧。

  “绿色骆驼”,风中的残烛

  “绿色骆驼”是一个是由饶永、葛永新等5名治沙自愿者筹备并发起的志愿者民间组织,成立于2002年3月8日。

  饶永、葛永新本来是在内蒙古的治沙自愿者,当他们看到《中国青年报》上一篇关于“若尔盖潮地出现沙化情况”的报道以后,决定来到若尔盖草原,扎根于若尔盖草原,发现最快最严重的是辖曼乡沙区。

  葛永新说,如果依靠“绿色骆驼”治沙,肯定是杯水车薪,他们当初提出“绿色骆驼”的概念是为了传输一种治沙的思想和理念,但实际情况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

  2002年3月8日,当饶永的“绿色骆驼”在辖曼乡文戈村成立时,他们所带的粮食和现金就已经用光了。他们吃了半年生米,出现5次断粮,一度捡死狗、野菜充饥。

  辖曼属高原寒冷地区,冬长无夏,最低气温达零下33.7`C。由于恶劣的食宿条件,加上高原反应,队员不同程度地出现缺氧,肺水肿等现象。

  在无生活来源,气候又非常恶劣的情况下,不到一个月,就走了一位自愿者;两个月以后,又走了一位。最后走的一位是2002年底离开的。

  2002年8月,《南方周末》对以饶永、葛永新为代表的“绿色骆驼”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引起了非常的反响。

  一些自愿者都循着“绿色骆驼”的治沙理想来到若尔盖草原,很多读者同时还给他们捐去了钱、物。但这些自愿者由于实在不能忍受那里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在体验一段时间的生活以后,最终还是离开了“绿色骆驼”。据葛永新介绍,已经有数十位“战友”离他们而去,目前只剩下了他和饶永。

  “绿色骆驼”根据他们在内蒙古治沙的经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共计植树10278株,牧草300余亩,初步稳定了辖曼乡附近的几个沙丘。对当地生态环境作了一定调查,与一些单位、NGO、个人之间成功地开展了交流与合作。并且在空闲时间捡拾白色垃圾、清理全乡饮用水源、帮助藏胞理发、修理机器与家电等,受到藏胞的极大欢迎。然而相对于辖曼乡16.36万亩的沙化面积,他们还是感到力量太小。

  饶永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治沙的根本在于治人,只有当地藏民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才能实现草原的可持续性发展。

  “绿色骆驼”决定在若尔盖辖曼乡建立生态保护基地,在综合治沙,社区环保,民俗文化等方面开展环保工作,身体力行地影响藏民的生态观念。并计划建立观察站,监测若尔盖湿地,草原,沙漠变化情况以及若尔盖生物种群变化,从而为治理沙漠和牧民的养殖提出科学性建议。

  饶永决定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若尔盖草原,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他已经在辖曼乡找到了合适的女朋友。“我也决定扎根若尔盖草原……”葛永新很不好意思地对记者说,但我还没有谈上女朋友。

  “即便打光棍,我也要在这里呆下去。”葛永新最后还是坚定地说。

[上一页] [1] [2]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