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为了大坝不出裂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13:57 中国三峡工程报

  为了大坝不出裂缝

  □ 本报记者 于翔汉 刘文洁 特约记者 黄华

  2006年5月20日下午2点,伴随着军乐声、欢呼声,坝轴线长达2309.47米、浇筑总量为1635万立方米的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收仓完毕。至此,历时十个年头、3080天的三
峡大坝工程全线达到185米设计高程。

  三峡沸腾了!

  此前,5月19日,凌晨3点。三峡大坝最后一个混凝土浇筑仓号施工现场记者云集。他们在等待见证这最后一仓混凝土开浇的历史时刻。

  与此成鲜明对比的是,离浇筑现场有2000多米的混凝土拌合楼则显得平静、甚至有些寂寞。这里,是由冷风、片冰构成的“低温世界”,是破解混凝土施工不出裂缝的世界级难题——温度控制的源头。

  3点20分,等候在拌合楼外的载重自卸车驶至拌合楼下。拌合楼内摄氏7度低温混凝土倾泻而下。

  4点整,三峡大坝最后一仓混凝土在鞭炮声和相机的快门声中开始浇筑。

  “吹毛求疵”与“温控”马拉松

  1997年12月11日,在完成大江截流后,三峡建设者在三峡工程左岸电站厂房坝段浇下第一方混凝土。建设者与混凝土温度控制作战的序幕自此拉开。这是一场一打十个年头的持久战!

  2002年初,质量检查人员在已建成的三峡左岸大坝共发现浅表层裂缝79条。它们均发生在坝体临时导流底孔的上下游两面,缝宽在0.1至0.3毫米,深度小于3米。专家鉴定,这些裂缝均在设计允许范围之内,不会对大坝安全构成影响。尽管如此,中国三峡总公司还是对这些裂缝进行了处理。

  然而,消息一出,舆论哗然。公众不允许这一民族工程有半点瑕疵!

  裂缝的主要“敌人”就是温度,一定要控制它!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三峡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介绍:“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在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平均每一万立方米会产生0.5至1条裂缝。”而三峡混凝土浇筑总量高达2800万立方米!

  为了控制混凝土的温度,建设者想了各种办法。给混凝土盖“保温被”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三峡工程的质量标准高于行业甚至国家标准,由于“三峡混凝土”施工一改传统作法、采用塔带机流水线作业,这使得施工组织者和工人必须改变固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一位多年从事水电建设的老工人感慨地说:“浇了二十多年混凝土,现在竟不知道怎么干了!”

  十个年头的混凝土浇筑,建设者与“温度”斗了十个年头。

  “精细化管理”与传统的较量

  1998年12月2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在视察三峡工程时指出:“三峡工程是‘千年大计,国运所系’”、“质量是三峡工程的生命”。为落实朱总理的指示,三峡建设者采取“精细化管理”,与水电施工长期存在的管理粗放化、施工野蛮化等陋习展开了较量。

  刚开始,给混凝土盖“保温被”用的是塑料泡沫。效果不佳,改用塑料苯板。而何时给混凝土盖“保温被”,这中间也大有讲究。新浇筑的混凝土表面要散热,如果马上盖,反而起不到好的效果。经过无数次探索,建设者们总结何时给混凝土盖“被”的规律。用他们的话讲,盖早了和盖晚了,混凝土都会“感冒”。

  几乎所有的“温控”措施都在与传统进行着较量。

  三峡大坝的防裂标准高于国内外同行。对此,人们的看法存在分歧。有人认为,纵观世界“水坝”,可谓无坝不裂。混凝土裂缝是很正常的,不让混凝土坝出现一条裂缝不是科学的态度。有人痛斥,不计成本和工期来追求质量是“败家子”行为!他们就“保温被”举例说,一平方米塑料泡沫仅需2至3元钱,而一平方米塑料苯板高达17元。用塑料泡沫保温,效果虽不及塑料苯板,但出裂缝的几率是可以控制在设计范围内的。

  国务院三峡工程质量检查专家组组长、两院院士潘家铮,一位时刻关心三峡工程的科学家,为了从技术上解决混凝土裂缝问题,每天工作到深夜。家人和秘书劝他休息,他郑重地说:“三峡工程不同于一般的水电工程,她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千年大计’,我们不能停留在‘裂缝控制在设计允许范围内’。外国人做不到的事,并非中国人也做不到!”这位年近8旬、让人尊敬的老人,语重心长地期待建设者:“你们能不能争口气?三峡工程右岸大坝能不能做到不出现一条裂缝?能做到这一点,三期大坝就是名符其实的一流工程。”三峡建设者在未影响成本和工期的情况下,做到了这一点。

  痛并快乐着

  2001年,中国三峡总公司提出质量、安全“双零”管理目标。2005年,中国三峡总公司在“双零”管理目标的基础上,又创造性地提出:“以‘零缺陷’,杜绝质量事故;以‘零违章’,杜绝安全事故”。建设者们在追求这一管理目标的过程中,痛并快乐着。

  彭冈,中国三峡总公司工程建设部原副主任。这是一位敦厚、平实、随和、低调而实干的年轻人。在混凝土“温控战”中,他和他的同事们创造性地提出“个性化通水冷却”措施,取得良好效果。

  他们在混凝土浇筑仓号中布设通水管,以使混凝土均匀散热。以前,布置通水管道时,上下左右的间距不能太密,要控制在1.5米。在“三峡”,这个“标准”不能适应施工要求。经过反复试验,他们加密了通水管道,将间距控制在1米。间距问题解决了,通水流量紧跟其后。按规范要求,给混凝土通水冷却,通水流量要控制在每分钟18至25升。根据施工实际,他们将通水流量控制在每分钟18至20升。别小瞧这小小的5升冷却水,它对混凝土因快速散热而引起裂缝问题的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倩彬,三峡工程混凝土拌合楼的一位项目经理。一次,他的部下误将当班生产的混凝土打成了相近的标号,并浇筑到了施工部位。内部质检人员发现这一情况后,向他报告。若隐瞒了之,因标号十分接近,这对整体质量无大碍。况且,这一情况外部人并不知道。若如实纠错,返工量极大,经济损失也大,更要延误工期,并对企业形象造成不利影响。

  是上报还是隐瞒?曾倩彬选择了前者。近6立方米业已凝固的混凝土,在流着泪的建设者手中被生生地从坝体上凿了下去。他们实在心痛呀!

  就是这次“事故”,曾倩彬忍痛对相关12位责任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被罚者包括随他转战南北的班长、调度员、质检员、工区主任、副经理,而他本人也在被处罚之列。直接责任人被下岗解聘;责任班组被就地解散。他进行重新择优组合。

  被解雇的职工离开三峡时,曾倩彬这位热情、开朗的汉子哭了。他对记者说:“不是我无情,实在是因为三峡工程太重要了,她不允许你有半点差错!”

  十个年头的大坝混凝土浇筑,建设者就是在这种“痛”与“快乐”交织的情感中煎熬着。在这种煎熬中,他们与三峡大坝一道成长。他们亲历着“精细化管理”带来的震荡和由此产生的酸甜苦辣。

  在三峡大坝全线到顶的庆祝大会现场,潘家铮激动地对在现场采访的中外记者说:“三峡三期工程中所施工的右岸大坝是一座没有裂缝的大坝,三峡建设者们谱写了坝工史上的纪录,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