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侨批,记载着侨乡历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1日15:07 金羊网-羊城晚报

  本报记者黄蔚山通讯员蓝雾曾秋玲摄影报道

  侨批,潮梅地区俗称“番批”,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寄回国内的汇款,其中绝大部分附有家书。按历史情况推断,应当始于清初“海禁”解除以后。当时,粤东各地许多人由于生活所迫,从松口港或澄海樟林港乘坐红头船出发,结伴成群,向东南亚各地迁移。较大规模的迁移当始于18世纪初叶,到20世纪80年代末结束。其历史之长、规模之大、文
化色彩之浓郁,皆令世人惊叹。

  从1861年第一封侨批在泰国被带回国内后,东南亚一带及世界各地的“回家”侨批便络绎不绝,它记录着华侨几代人艰苦创业的历史,至1973年国务院下达侨汇业应归口银行“管理”止,侨批业前后经历了约110年的历史。

  收藏侨批不让流失

  年仅49岁梅州卷烟厂的杨光,就是一位收藏、保存侨批的有心人,是广东省集邮协会会员、评审员,也是梅州市集邮协会常务理事,在当地小有名气。杨光说:前些年在广州参加集邮展时,听到有老集邮家说“侨批封外流严重、本地少有留存”,便开始着手对这一特殊的历史物证进行收集、保存和研究。他广交“集友”,走访侨区,为一件侨批不惜驱车几百里执着地收购、与人交换,历经艰辛,藏品逐渐丰富。在杨光的藏品中,我们见到有侨批邮政品3000多件。他说:这是六年来花近10万余元收集来的。

  侨批进出都盖邮戳

  杨光单收藏1912年至1936年间的侨批封便达350多件。据杨光介绍,藏品中有一套十分完整的原批、回批、编号对齐品种的“珍罕品种”,还有从梅州侨民家中“反方向”寄钱给南洋华侨的收据,如1929年8月15日松口“宣春收柬”汇向泰国200大洋。杨光说:据调查,过去中国国内的主要侨批区分别包括了广府侨区、潮汕侨区、梅州侨区,还有琼海、福建、上海等。他给记者出示的由泰国廖美和信局发往国内的侨批中,便包涵了省城顺昌行、香港永通行、上海广裕隆、梅县永德庄、汕头、松口泗源庄等10多个“分局”,可见当时的侨批业已十分发达。侨批上也表明:抗战前香港曾作为侨批的中转点,后又经汕头、海南等地的口岸,分邮路送入国内各地。一封1924年1月8月从马来亚麻坡寄托国内的侨批上面写着编号,盖上“麻坡英吉成批局”印章后,又“上邮路”,盖上“汕头”邮戳后,又传递到梅县“三河、太平关”。

  发黄侨批酸甜苦辣

  泰国集邮家许茂春先生曾在“侨批文化”上这样描述:“曼谷王朝”126年4月1日成立的第8邮政局便是当时专门对华的邮局。如今,人们所珍藏的许多侨批表皮都已发黄,但仍传达出历史的气息,讲述着当年背井离乡华侨在侨居国的人和事:有记录穷人卖女儿给华侨“结亲”或做“帮工”、“佣人”的,有记录当时华侨兴资修桥修路、办学等公益事业的,如暹罗(泰国)廖某宏寄给其在松口的父亲廖某初的信中附言:“另寄回12元尔岳母收之银千请交去此系修桥之用(愚妻谢氏)”。从杨光收集的众多信局收据中又可知,通过廖美和信局寄银信回国,每封收据都盖有“加助本属学校经费五丁”的印记,筹款捐建学校;此外,还反映了当时的一些社会现实:民国二十年(1931年)七月廿九,廖某初于梅县松口写信给在暹罗的朋友:故乡风调雨顺,谷物丰收,但“用银同用沙”,买东西不怕贵,只要有钱就可以;他讲“现下世上有三件事:娶妻事、米价事、菜甫事”,花大概120至150元,就可买到别人家的女儿为妻,但法律却不允许卖男子。又如民国元年一月十三日(辛亥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一位做祖父的由槟城写信托水客带回给孙子,在信中他列举了近来自己托人从南洋带回家的物品与钱款,说明十一月初一、十五、十七自己都曾捎东西回家,在本信的信封背后,也写了许多随信从南洋捎带回的物品。这反映了当时战乱,梅州物资匮乏,思家思乡的华侨直接把东西从南洋捎回家的事实。这些侨批家信,在告诉着后人,家乡发展历史中的酸、甜、苦、辣。

  

侨批,记载着侨乡历史

  上图:杨光对自己珍藏的侨批爱不释手

  

侨批,记载着侨乡历史

  上图:侨批的“资费”

  

侨批,记载着侨乡历史

  上图:侨批局传递的邮戳

  (晓健/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