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杭州运河丛书》记录运河与杭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05:39 都市快报

  紫葡萄藤作牵绳

  十八岁的姐姐哎江边洗菜心,

  戒指跌落一钱又二分。

  要你撑船阿哥来捞一把,

  你上上落落好到我家来吃碗点心。

  我勿晓得侬家屋朝东啊朝西?

  我屋里唷门前有枝桂花树,

  后门有棚紫葡萄。

  你用什么来谢我?

  我把紫葡萄藤送给你阿哥作牵绳。

  运河歌谣

  北关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候潮门外酒坛儿,清波门外柴担儿,涌金门外划船儿,钱塘门外香篮儿,太平门外粪担儿。

  自元至清,杭州运河两岸集市众多,这首民谣说的就是集市盛况。

  北关就是今天的武林门,城北湖墅一带素来是个水产品集散地,以鱼担儿闻名。坝子门就是艮山门,这一带机坊、机户密集,丝篮儿自然司空见惯。

  正阳门就是凤山门,出城门到万松岭,那里是骑马踏青的好去处。螺蛳门就是清泰门,出了门便是杭州湾,乔司、海宁一带海滩上有很多盐户,贩盐的担子自然也多。

  草桥门就是望江门,出城向东眺望,全是菜园子。候潮门专门迎候从绍兴过来的黄酒,大大小小的酒坛便构成了一条独特的风景线。

  清波门一带常有柴炭运输,于是也成了它的特色。涌金门濒临西湖,当年游湖的人们大多从这里的码头下船。钱塘门正对着白堤,去昭庆寺、天竺、灵隐烧香的香客络绎不绝。唯独太平门没啥好夸耀的。一看那儿常有农民装粪的船儿经过,终于又成了一景。

  运河古桥

  古运河上仅存七孔石拱桥———广济桥

  广济桥,一名碧天桥,又名通济桥,俗称长桥。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塘栖镇西北,南北向架于京杭大运河上,如长虹卧波,为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

  广济桥始建年代不详。据说桥建成于唐。明代弘元七年(1494年)一个叫陈鄞的县籍僧人,为了建桥募捐一直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太后的赏赐,也得到了宫中的众嫔妃与朝廷大臣们的资助。所以清光绪《唐栖志》卷三《桥梁》载:“通济长桥在唐栖镇,弘治二年(1489年)建。”

  桥历500多年,不断修补,最后成了现在的样子。桥面上160级台阶,从两端向中孔升高,桥两头各有16个座柱。从桥堍向上,感觉像是爬山。走到桥顶,可以看到古镇的全貌。

  历代文人对该桥吟诗题词颇多,现代学者俞平伯,1955年去塘栖探亲,经过此桥,作了一首《1955年南归杂咏》:“浮家一舸苏杭道,纨绮年光笑耍多。重过长桥风景似,独将华发愧春波。”

  百年风雨拱宸桥

  拱宸桥位于大关桥之北,东连丽水路、台州路,西接桥弄街,连小河路,是杭城古桥中最高最长的石拱桥,也是古运河终点的标志。作为一座仍在使用的桥梁,拱宸桥依然具有动人魅力。

  拱宸桥桥长92.1米,高16米,外形敦厚朴实,气势雄伟。据清代李卫在雍正年间所作《重建拱宸桥碑记》中可知,桥名始见于明崇祯四年(1631)。

  “拱”取迎接之意,“宸”乃帝王宫殿,高大的拱开石桥,象征对帝王的欢迎和敬意;由此可知,拱宸桥,就是古代迎接帝王处,也是杭州的北大门。

  1986年1月,杭州市人民政府将之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杭州运河集团对拱宸桥再次修缮。修缮过程中,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通过拆除桥面上的附加物、清除有害附生植物、调整矫正倾斜的桥栏板、望柱、抱鼓石等,保留拱宸桥粗放雄伟、古朴沧桑的史迹景观。

  经百年风雨,拱宸桥依然气势雄伟地跨于运河之上。而拱宸桥的修整也得到了广大市民和国内泰斗级的古桥梁专家的首肯。

  运河风俗

  大兜鱼市

  湖墅地区是杭州河鲜水产的主要集散地。据史料记载,浙西平原河流交错,塘栖、新市、菱湖、以休等地都盛产鱼虾。各地每天均有大量鱼虾向杭州湖墅运来。

  运河东岸的大兜就是一个重要的鱼市所在地。民国时期,江涨桥附近的大兜路上有大小渔行20多家。每天一到黄昏,各地渔船沿着京杭运河经拱宸桥、大关桥不断地涌向大兜一带。

  河塍上、大兜路一带运河沿岸,渔船密密麻麻排列。几乎没有空隙。各渔行纷纷在三更半夜开秤。杭州的大鱼贩经华光桥拥向大兜采购。大亮时,鱼虾便抢收购一空。许多杭州城里的酒家也到此来收购新鲜鱼虾。

  大兜路附近,住着很多鱼贩。半夜,鱼市开业,鱼贩就赶去采购新鲜鱼虾,天未明就挑进城里去卖。

  《包身工》里那个女工为啥叫“芦柴棒”

  “话大头天话”是流行于彭埠民间的口头行为,与一些地方的摆龙门阵、侃大山颇为相似。关于“大头天话”,还有一段来历。

  据说有一户人家妯娌俩,刚从娘家给爹爹祝寿回来,闲坐下来一起说大话,夸富。大媳妇说:“我娘家多富啊,爹爹做寿那天,来祝贺的客人送的炮仗堆在地上足有五尺之高。”二媳妇说:“那有什么奇怪的?我爹爹做寿那天,客人多得用七个磨磨胡椒粉,还不够撒点心,不用说还要撒菜呢?”

  三媳妇说:“哟,那又有什么好奇怪的?我爹爹做寿那天啊,有个客人送了一幅画,上面只画了一个头,从天上挂到底墒,还剩三丈三尺三寸三分挂不下去啊。”大媳妇、二媳妇一听,很是纳闷,不解是何画如此模样。三媳妇说:“当然是大头天画(话)了。”

  自此以后,人们就把通过自编的故事、笑话、造话(并非欺骗人性质的假话),统统称作“大头天话”。话在这一带音为“我”,故有“话大头天话”一说。

  彭埠人在劳作休息、纳凉时,多数人都能讲上几句,聪颖者还能编造一些情节生动曲折、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的故事。

  “大头天话”有些比喻非常有趣。例如,瘦人为“芦柴棒”。黑胖之人为“柏油桶”,立场不稳定之人为“红绿旗帜”等等。

  这种独特的地方口语,也影响了生长于此的著名剧作家夏衍。在他的一些作品中,也留有痕迹,如《包身工》中的“芦柴棒”一词,正是彭埠地方口语的显现。(都市快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