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没有优势资源 是精神让义乌上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10:06 青年时报

  地理位置上并无特殊优势,资源也说不上得天独厚,国家更没有政策扶持,但义乌愣是办成了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成为全世界关注的一个商业城市。

  “很多人认为义乌市场的崛起莫名其妙,从外部条件来看说得没错。但只要研究一下义乌的历史,你会发现,义乌必然会崛起,因为义乌自古就培育了很好的商业精神,时机成熟时会迸发出爆发力。” 《义乌市志》主编吴潮海对记者说。

  “义乌兵”

  1989年,当地经过讨论和总结,认定“勤耕好学、刚正勇为”为义乌精神,并一以贯之,直至今日。

  吴潮海认为,义乌的两大名片———“义乌兵”和“敲糖帮”,可以当做义乌崛起的最好的历史、文化注脚。

  义乌百姓最爱聊戚继光招义乌兵平息倭寇的事。明朝中后期,倭寇猖獗。戚继光发现义乌人善战骁勇,于是招募3000义乌兵为主力,一举荡平倭寇,史载“自东南用兵以来,军威未有如此之震,军功唯有如此之奇者”。倭乱平息后,义乌兵纷纷复员,但他们长期脱离农业生产,在退役后又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许多人就利用自己走南闯北、信息灵通、交际灵活的特点,开始了贸易生涯。义乌兵刚正勇毅,讲究合作诚信,能够吃苦,他们成为义乌商业精神最早的一个源头。

  “敲糖帮”

  “义乌有段唱词:‘义乌自古是穷地,人多地少缺粮米,为了解决温饱大问题,鸡毛换糖做生意。改革开放春风起,义乌人赶上了好时期。四处经商做生意,拨浪鼓摇出新天地。’说起义乌精神的形成,‘拨浪鼓’文化的影响是最大的。” 吴潮海说。

  吴潮海认为,“拨浪鼓”文化就是一种商业文化。义乌人多地少,现实逼着义乌人远走他乡做些小买卖,久而久之形成了 “拨浪鼓”文化,它包括自力更生、不等不靠、自立自强的主体意识,敢闯敢冒、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心态开放、走出引进、兼容并蓄的开放意识,百折不挠、善于变通、刻苦务实的实干精神和讲究实利、注重经商、重商尚利的市场观念。

  “义乌人具有闯荡天下的拼搏精神。创业之初,他们白天做老板,晚上睡地板,却毫不介意。而且‘义’字当头,坚持以义为利,讲究商业道德,能做长生意。最难能可贵的是,义乌人不以利微而不为,只要有一分钱的利润,他就可以干,决不会挑挑拣拣。” 吴潮海说。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时报驻金华记者 陶喜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