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往昔勇闯改革路 今朝建言新农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14:52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图本报记者 夏杨 通讯员 谭举正 王瑾

  广东省级老干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座谈会上建言良多

  

  编者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了让广东的老干部进一步理解中央精神和广东近些年的发展情况,上月底,广东省老干部局和本报又联合组织了省级以上老领导,在珠海召开专题座谈会。会上,华南农业大学罗必良教授作了“三农”问题背景及对策的讲座。三天的座谈,老领导们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本报今日推出座谈会侧记,记录老领导在座谈会上的精神面貌与建设性意见。

  南国春末,广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多年来相对城市发展缓慢的农村,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然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重任,没有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效仿……

  4月25-27日,珠海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头发花白,脚步蹒跚,但思路清晰、睿智幽默,对广东建设的关爱永不停止。他们刚刚到珠海,就马不停蹄地深入农村,走到田间地头;他们听农民的声音,也听教授的报告;他们坐下来探讨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也提出了许多铮铮建言……

  林若、张根生、郭荣昌、凌伯棠、王宗春、张巨惠、方苞、黄浩、范希贤、程里、谢颂凯、张汉青、王骏、程青、肖耀堂、李金培、张展霞、康乐书、潘金培、林东海、刘兆伦……这次来的21位省级老干部,都是广东改革开放事业的功臣,虽年过古稀,但壮心不已。

  1、热情参会

  “这些老领导都曾为广东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他们已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多年,但一直非常关注广东的建设发展,听说组织这次活动,凡是身体还好、能抽出时间的,都报名参加了!”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老干部局局长许光超说起这些,心情有些激动。

  深入了解民情

  老干部一行到珠海的当天下午,就不顾年迈体弱和天气炎热,赶到斗门区白蕉镇东湖村了解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等情况。当他们看到连片的鱼塘和长势喜人的芥兰苗、青瓜秧以及一栋栋农民新建的住房,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在村委会,老干部们坐下来,戴上眼镜,认真地看村、区里的材料;听村干部介绍情况,有的还掏出小本子,仔细地记录着;有的听着介绍,托腮陷入了沉思。

  东湖村几年前是个远近闻名的落后村,这两年通过技能培训,全村就业率已经达到了97%,村里经济发展稳定。听到这些情况,老同志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之后两天的座谈活动中,他们频频提起东湖村落实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做法,认为很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虚心学习报告

  4月26日,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省经济学会副会长、博士生导师罗必良教授应邀来到珠海,为老干部作专题辅导报告。他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现实背景和建设路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罗教授的报告,令在场的老领导们颇受启发。中间休息的十分钟时间里,张根生、黄浩、张展霞等老同志都围过来,找罗必良教授聊天,共同探讨农村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在为期两天的座谈中,老干部们争相发言,会场气氛非常热烈。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浩建议政府搞一个咨询委员会,让老同志有固定提出意见的渠道,让他们发挥余热,为党委政府多提意见和建议,供参考和研究。

  

往昔勇闯改革路今朝建言新农村

  图:三天的座谈会上,老领导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

  2、发现问题

  虽然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老同志们都一直关注广东的发展。看着近些年“三农”问题日益凸显,老同志们在家坐不住,往农村基层跑的时间较多。因为“无官一身轻”,他们更方便与群众接触,因此了解到比在位时更多的基层现实。

  干部队伍建设亟需加强

  原省委常委、纪委书记王宗春说,前几年看了两本关于农村的书。看的时候心情很压抑、很沉重,“目前城市的生活,已经有了大的改善。然而农村隐藏的问题决不可忽视,我们广大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解决‘三农’问题的紧迫性、必要性。”

  原省委常委、副省长凌伯棠调查发现,现在农村一些地方的基层干部大体上分为三种:一种土生土长,有一定文化知识,在乡亲们的培育下长大,对农村农民有感情,能为百姓办实事;第二种,虽然当上了村支书、村长,但缺乏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热情,更多时候在盘算为自己谋利;第三种最可怕,有一些大姓家族族长,或者在地方有经济实力的人,通过各种办法掌了村委会的权,甚至还掌握着部分其他职权。这些人只为小部分人谋利益,甚至胡作非为。

  新农村建设不是建新村

  原省政协主席郭荣昌认为,不要片面地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解为建新村,而应该首先体现在生产力发展,人民生活富裕上。

  郭荣昌说,前段时间他和其他老同志到农村参观,发现一条村盖的全是复式的新楼房,一幢幢很整齐。但村民说,他们还是愿意回旧房住,因为新房子没地方放农具,不能养猪养鸡。这样建起来的新村有什么意义?

  还有一些地方搞农村城市化,农民户口变居民,虽然是好事,但农民不欢迎,因为不准养猪,不准养鸡。“复杂问题不能简单化,建设新农村不是简单地建新房,也不是简单地不再养猪养鸡。政策必须从生产水平、生产发展速度来考虑,不能一下子走得太快,要从实际出发!”

  关注“初中毕业生现象”

  “初中毕业后,因为高中招生名额有限,广东每年都有40多万初中毕业生流向社会!”原省政协副主席康乐书等老同志这两年非常关注目前存在的“初中毕业生”现象。他指出,这一问题应引起省委、省政府的特别关注。目前城市好一点,一般有八九成能上高中。问题在山区和农村,广东省关工委调查显示,光是清远每年就有3万、近50%的孩子上不了高中。“这些孩子十五六岁,还未成年,上不了高中,处境尴尬:学校不管了,家庭管不了,社会也不管。他们自由游荡,有些吸毒的,没钱就偷。”这“三不管”现象,一方面危害社会,另一方面也直接关系这批孩子的前途命运。

  3、提出建议

  老一代领导同志,在改革开放中大刀阔斧,披荆斩棘勇闯新路。而今离退在家,心中所思,依然是广东的改革和发展事业。座谈会上,老领导思路开阔、大胆建言,提出了许多有思想深度、充满创新精神的见解和建议。

  变革农村体制 放手民企发展

  林若,这位曾为广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做过突出贡献的老省委书记,多年来走过很多地方,看过许多农村基层发展的模式,但他认为具有在全社会推广价值的几乎没有。“一些基本制度不改变,农村要获得大的发展是很难的。”

  林若进一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是生产发展。林若说:“我个人觉得,要放开所有制。农村不改变所有制体制,依然按照目前这种状况,每人一小块责任田,怎么实现机械化生产?”农民承包的责任田要允许转包出去,允许把土地集中到耕田能手手中,实现对土地的集约经营。

  他还指出,现在的不足是对民营企业的重视和支持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重点在乡镇农村发展民营企业。林若分析,只有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才能促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才能使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扶持弱势群体 提高农民待遇

  原省政协副主席肖耀堂,近年来在基层的调查中,感触最深的是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生活水平差距大。他提出,广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关注和扶持弱势群体,否则会形成社会隐患。

  座谈会上,老干部们大声疾呼,应该给农民国民待遇。凌伯棠说:“中国农民在历史上做出过那么大贡献,为什么户籍制度强硬地将城乡二元分割,使农村人低城市人一等?各级人大代表中农民代表为什么在人数比例上远远少于城市人口比例,甚至差几十倍?”

  原省人大主任张汉青说,广州虽然繁荣,但最脏最累最苦的活全是外来农民工在干。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农民进城门槛高,寻找出路难!政府职能部门应该重视这个问题。

  结合本地实际 培训领导干部

  “上面的方针、政策、措施非常好,关键问题是怎么抓好落实。”原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张巨惠说,“没有一个好的农村基层领导班子,上面拨了钱,也未必能办成事,到头来建设新农村会成为一句空话。”张巨惠建议:“省里应该召集县党政一把手和分管农业的领导干部开展培训;县里要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办支部书记、村长的培训班,领会文件精神实质,明确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避免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走弯路。”

  加强职业教育 培养新型农民

  “现在一些地区已经注意培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的问题,但这还不够,应该两条腿走路!”方苞说,培训农民外出务工是个好办法,但让农村土地资源闲置,也是一种浪费。所以培训农民要坚持两条腿走路,除了大力培训外出务工的,还要着力培训愿意留下来务农的,要通过培训使农民掌握现代农业技术,搞科学种田。

  “培训一个人成本是500元,投入并不高,建议政府进一步拓展这条路子。”方苞说,花几百万元培养一批农业带头人,在新农村建设中意义重大,在农村发展中带动效应可观。如果每年给每个山区市扶持100万元,让它来扶助那些有希望成为产业化带头人的农户,5年后农村应该有比较大的改变,至少可以探索出一条出路。

  增加农业投入 重点革新技术

  “要扶持农民、农业、农村,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是一种好办法!”原省人大副主任谢颂凯建议,通过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来发展农村生产力。“我们到澳洲考察时发现,澳洲牧业发展很好,有个原因就是,他们不惜时间、金钱进行牧草研究。仅仅为了找到适合生长于澳洲的牧草,就花了30年的研究时间。”谢颂凯建议:“省委、省政府在过去的基础上,再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增加的农业投入,要重点用在农业技术的更新上。”原省政协副主席李金培说,“改革开放后,广东注重引进国外良种,如杂交鲈鱼、对虾、蔬菜等。2002-2005年引进品种的投入大概是2亿多元,而用在自主创新上的钱很少。优良品种引进后不进行改良、纯化,很快就会退化,而增加这方面的投入,不断提高其技术含量非常重要。例如中国的野生猕猴桃约2元钱一斤,被新西兰引进并改良后,成为新西兰名牌,一个就能卖几块钱。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才是提高农业生产力、提高农民收入的最根本出路。”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