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虽然失衡但会较快增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14:59 世界知识杂志

  王宇

  近一年多来,世界经济领域最热的一个话题莫过于“全球经济失衡”,许多国际经济组织和著名经济学家都参与了关 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全球经济失衡(参见“相关链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逆差——2000年 为4160亿美元,2005年达到8065亿美元;二是亚洲经济体经常账户大量顺差、尤其是对美贸易顺差,2000年 的经常账户
顺差为2057亿美元,2005年达到3557亿美元。

  失衡的主要原因

  美国经济主要靠消费拉动,近年来这一倾向不断被强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为67%,2005 年达到72%。与此相反,美国的储蓄率却急剧下降。1995年美国个人储蓄率为4%~5%左右,2000年后大幅下降 ,2004年仅为0.2%,2005年甚至为负数。国际

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美储蓄率下降是造成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主 要原因——过度消费导致储蓄不足,美国必须吸收国外储蓄以维持本国经济增长,从而形成巨大的经常账户逆差。此外,近年 来美国
房地产
价格大幅上升,使居民的金融名义资产大量增加,又导致消费倾向迅速上升。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美国居民 消费增长中的60%与其住房再融资有关。美国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战略逐渐向以资产为基础的储蓄战略转移表现为国内储 蓄率不断下降和经常项目赤字的不断扩大。

  从亚洲经济体来看,由于选择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原因,它们形成了过高的储蓄和巨 额的经常项目顺差。亚洲金融危机后,不少亚洲经济体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努力降低国内投资支出,并通过高利率吸引 国内储蓄,从而使其储蓄大大超过投资。

  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 趋势进一步加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即主要使用本国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出口,而是 形成了生产要素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集中从而面向全世界生产的新格局,表现为跨国外包发展与全球供应链延长。跨国外包是 指跨国公司将生产或服务的一部分搬到海外人工等成本更低、赋税也更低的地方。近年来,由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生产或 服务转移到海外、再把产品纳入旗下的全球供应体系,从而使全球商品供应链延长。

  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世界各国对其比较优势进行了重组,即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率先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 的国家(地区),包括多数亚洲国家(地区),使其拥有相对的出口竞争优势;美国等发达国家主要向国际市场提供资本密集 型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又会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和新的出口优势。但是,这两个周期通常是不同步的,尤其是资本 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开发需要一个过程,这表现为技术创新周期。这样,各经济体比较优势的体现(包括新的出口和就业机会 的出现)就呈现出不同步性:当亚洲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已体现出来而美国的比较优势还未充分体现出来时;或者当美国的比较 优势表现出来而亚洲经济体的比较优势还未充分体现出来时,都有可能表现为“贸易失衡”或“经常项目不平衡”的发生。

  失衡将在一定时期存在

  引起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以将经常账户差额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但却 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从表面上看,可以通过利率政策调整一国的储蓄率,但实际上,无论是美国提高储蓄率还是亚洲降低储蓄率,都需要 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是因为,储蓄率不仅与利率水平有关,还涉及一国的经济和文化传统、人口的年龄结构、劳动生产率水平 以及消费习惯等。

  另外,利用

汇率调整失衡似乎最容易——只要美元贬值(其他货币升值),就有可能减少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但实 际上,美元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贬值相对容易,而对亚洲其他货币贬值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它远远超出了宏观经济 政策操作的范畴。亚洲金融危机冲垮了亚洲经济体曾经普遍实行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使其货币不得不转向自由浮动。然而 ,之后又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亚洲经济体又重新回到了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上,这些经济体的政府都对自己的外汇市场进行了 不同程度的干预。2002年~2004年,美元曾对欧元和日元大幅贬值,最高跌幅达到50%,但是,由于亚洲其他货币 普遍钉住美元,因而亚洲经济体和美国的贸易差额没能得到充分调整。

  即使亚洲货币能够自由浮动,汇率的作用也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第一,单个亚洲经济体的货币升值只会改变美国进 口商对进口地的选择,而不会改变整个亚洲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的地位。第二,亚洲货币升值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亚洲地区 的高储蓄传统和消费习惯。第三,一些亚洲经济体需要贸易顺差。对于一些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经济体来说,较快 的出口增长意味着较高的经济增长;对于一些饱受亚洲金融危机之苦的经济体来说,较高的出口增长率意味着较大的外汇储备 规模。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经济体的“顺差饥渴”和“外汇储备偏好”可能会伴随其整个赶超过程。

  将失衡控制在一定程度

  通过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可以将全球经济失衡控制在一定程度,避免其演化成危机,从 而为用渐进方式解决失衡问题赢得时间。

  就财政政策来说,经济学界基本上已达成以下共识:美国要降低经常项目逆差,就必须实行紧缩性财政政策,抑制需 求的过快增长,以减少进口。有关数据表明,美国在减少预算赤字方面已有所行动。2005财年中,美国的财政预算赤字下 降为3186亿美元,为2002年以来最少的一年。

  从货币政策方面看,2004年6月以来,美联储已持续16次以同样的幅度提高基准利率,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 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已经上升了4个百分点,达到5%。对于储蓄短缺、资产依存度极高的美国经济来说,较高的利率水平有助 于抑制过度消费。随着美元利率上升,美国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渐降温。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认为,房地产价格上涨速度趋缓可能 会提升未来两年中美国的储蓄率。

  此外,由于近些年来日本和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因此亚洲经济体的贸易顺差主要由美国市场吸收,表现为美国的经常 账户赤字。随着日本和欧洲经济复苏,全球经济失衡可能会得到一定缓解。

  是失衡,也是一种动态上的均衡

  从理论上讲,不平衡是绝对的、常态的;平衡是相对的、短期的。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任何时间内都保持国际收 支平衡,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出现贸易顺差或经常账户顺差,而在另一时期内出现贸易逆差或经常账户逆差。一些国家的国际 收支赤字必然同时表现为另一些国家的国际收支盈余。

  从现实出发,就美国与亚洲经济体的贸易关系来讲,失衡是存在的、也是严重的,长期看不可能持续;但在短期内, 由于这种失衡表现为一种动态均衡,因而呈现出一种相对的可持续性:第一,在目前国际分工的新格局中,美国相对充裕的资 本和技术与亚洲相对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组合,能够充分发挥各方比较优势,是一种较为现实的选择。第二,目前亚洲经 济体以债券的形式积累了对美国的债权,而美国则以直接投资的形式积累了对亚洲经济体的债权。从表面看,这是一种不平衡 ,但本质上是一种相对均衡,因为它根源于美国与亚洲经济体金融市场效率的差异。美国的金融市场是世界上最有效率的市场 之一,而亚洲的金融市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完善性。随着亚洲金融市场的发展,这一失衡会自动得到纠正。第三,近年来出 现的跨国外包与供应链延长是世界经济适应全球化趋势的必然结果,它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公司利润 、发挥了各方的比较优势,因此,2001年以来,包括美国和亚洲经济体在内的整个世界经济都基本上实现了较低通胀率下 的较快增长。

  全球经济在失衡中保持较快增长的另一原因是这一失衡又表现为“双循环”:一方面,为了实现赶超战略、保持较高 的经济增长率以及积累外汇储备,亚洲经济体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出口增长率,形成了巨额的经常项目顺差。同时,由于近些年 来欧洲和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内需不振,亚洲经济体的贸易顺差主要为美国市场吸收,表现为美国经常账户的巨额赤字。另一 方面,为了追求较高的资产收益率、保持储备资产安全(包括维持美元汇率稳定、避免储备资产损失),亚洲的资金又回流到 美国市场,弥补了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维持了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2004年,美国经常项目逆差为6659亿美元,但 当年的资本净流入为8218亿美元。可见,“双循环”在一定程度上使全球经济保持了一种动态均衡。正是这种动态均衡, 使全球经济在失衡中保持了较快增长。

  总之,由于引起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因此,要解决由要素流动形成的失衡是一项长期任务。同 时,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是世界经济和国际市场适应全球化趋势进行选择、调整的结果,所以,目前的失衡又是一种动态均衡。 世界经济将在失衡中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