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2006中尼边界第三次联合检查野外作业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14:59 世界知识杂志

  范琨

  开篇

  根据中国和尼泊尔两国政府的决定,双方于2005年~2007年共同开展中尼边界第三次联合检查。根据中方内 部安排,此次边界联合检查的野外作业由西藏自治区负责组织实施
。我作为西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有幸参加了此次 联检野外作业的筹备和实施。

  联检:两国联合检查边界线

  边界工作历来都是事关国家利益的重要问题。边界联合检查是边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也往往构成相邻国家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2006年4月中旬,根据中尼两国政府达成的协议,中尼边界第三次联合检查 野外作业全面展开。为实施此次联检,两国政府相关部门进行了细致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为此次联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资和 资金。

  一般而言,边界工作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即划界、勘界和边界管理。简单地说,划界就是有关国家在书面上原则商 定边界线走向;勘界就是在野外实地以界桩、界碑等标志物标识边界线走向。边界勘定后,有关部门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 ,妥善处理涉及边界的相关问题。边界联合检查是边界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边界联检是指有关国家在边界勘定后每隔一段时间,共同对边界线进行检查,以保持边界线走向的准确和清晰。为达 到上述目的,边界联检需要完成两项任务:一是在野外实地对边界线走向再次予以明确,包括维护和测量界桩、界碑等边界标 志物、重开或新开边界通视道(边界线两边的开阔地带)、对改道界河采取措施有时根据协议还会涉及界线调整等问题;二 是根据野外实地工作成果以文字和地图的形式对边界标志物的位置和边界线走向予以更加准确的记录和描述。因此,边界联检 是对已定边界线走向的再次确认。

  中尼边界:共有96棵界桩

  中尼边界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全长1414.88公里。该地区不同地段的气候及地形条件差别很大,有海拔8000 米以上的高山,也有海拔2000米以下的亚热带丛林。由于大部分地处高原,这里的自然条件对于久居平原地区的人来说是 相当艰苦的。天气及地质灾害频发,经常出现

暴雪、暴雨、大风、雪崩、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但正是独特的自然环境造 就了该地区独特、罕见的自然景观。伟岸、雄奇的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即位于中尼边界上,是中尼边界的界峰。由于自然 条件所限,除边界口岸地区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有双方边民居住外,大部分边界地区人迹罕至,交通、通讯均极为不便 。

  中尼边界上的界桩由西向东按顺序编号,全线共有79个号,96棵界桩。大部分界桩用钢筋混凝土制成,包括单立 界桩、同号双立界桩和同号三立界桩。单立界桩位于边界线上,直接标示边界线位置;双立和三立界桩则是树立在水界地段, 以其位置间接指示边界线走向。无法树立钢筋混凝土界桩的部分地段为石刻界桩,界桩凿刻在岩石上以便于永久保存。混凝土 界桩根据体积又分为大型界桩和小型界桩。大型界桩位于较重要的河谷、山口、通道和双方边民接触频繁的地点,便于两国边 民识别,避免越界事件发生;小型界桩位于其他需要树立永久界桩的地点。这些界桩分别位于两国边界线上、尼方境内以及中 方境内西藏阿里、日喀则两地区的七个县:普兰、仲巴、萨嘎、吉隆、聂拉木、定日和定结。全部96棵界桩中,海拔在4000 米以上的50棵,4500米以上的40棵,5000米以上的24棵,2000米以下的9棵,其余界桩高程在2000米 至4000米之间。

  披荆斩棘:谷底踏勘52号界桩

  4月20日,樟木镇的雨已经下了三天,山顶积满了雪。云雾满山飘,山顶戴白帽,天气凉爽,景色怡人;但我们却 心急如焚,淅淅沥沥的雨对我们来说犹如浇在火上的油。根据第四联检组的工作计划,4月13日至5月初是该组野外作业的 第一阶段;但在这样的天气下根本无法对几棵位于谷底的界桩开展作业,测绘队员价值几十万人民币的精密仪器也经受不住这 样的天气考验。位于山顶的聂拉木县城至樟木镇的公路被积雪覆盖,部分地段由于雪崩车辆无法通行。奉命赴县城公干的第四 联检组组长索朗县长也被困在聂拉木县城。同样心急如焚的他曾试图冒险乘车返回樟木镇,但车子最终还是被堵在了途中,动 弹不得。无奈之下他只得和司机又徒步返回了县城。

  一名同事重重地摔倒在巨石上

  上午,细雨稍停。联检组行政副组长琼达决定带人下到谷底实地踏勘52号界桩。我们闻讯同行。行前,虽然已被告 知路较难走,但实地的艰苦情况还是让我们略感意外。

  我们从樟木海关监管市场附近下了公路,山坡陡峭,山路崎岖。其实这山路实在不能称之为路,它不过是在灌木丛中 被人踩踏出的一条痕迹。跟着联检队员,我们在灌木丛中前突后撞,衣服和帽子不时被树枝和荆棘撕扯着。几位当地民工背着 施工工具走在队伍前头,不时用柴刀砍掉两旁的树枝和荆棘为我们开道,同时也留下回程的记号。由于刚下过雨,途中的岩石 颇为湿滑,我们正相互招呼着注意安全,一名同事已经重重地摔倒在一块巨石上。大家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在这样陡峭的山 坡上摔倒,不仅是擦伤摔伤的问题,严重的甚至会滚到山下造成生命危险。那名同事被大家搀扶起来仔细查看,幸无大碍,只 是腰部有些受伤。有了这次前车之鉴,大家愈加小心,一路之上只顾埋头走路,竟无人抬头望天,大好的景色完全在我们专注 走路时被忽略了。

  小天险:桥、梯、绳、黄蜂巢

  下到谷底,一条水流湍急的小河横在面前。河虽不宽,但由于落差大,加之又刚刚下过雨,水流非常湍急。站在河边 ,水流的咆哮声让人面对面说话听着都有些困难。河中间的岩石上架着几根湿滑的圆木;河对面,贴着崖壁挂着一条高约10 米的木梯,崖顶树上拴着一条绳子,这是攀岩的辅助工具,也是我们惟一的保护措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们不需要上青 天,但是眼前的悬崖峭壁却是要攀的。这时所需要的不仅是体力,更多的是胆量。我正寻思着如何过桥攀岩,同行的队员已经 背着绳索攀上了对面的山崖。刚才摔倒的同事的腰伤似乎越来越严重,大家商议着是不是先让他返回,但回程的艰险又让大家 难以放心。最后,他还是决定咬牙跟大家一起前往目的地。

  过桥攀岩,我默念着动作要领,学着别人的样子,有惊无险地越过了这处小天险。到了河对面的山崖上,路变得更为 艰险。为保证安全,联检队员把登山绳索拴在沿途的树上,大家手脚并用总算到了52号界桩。52(2)号界桩位于小河的 上游,但已经在上个雨季时被小河干净而彻底地消灭掉了。到了目的地,所有的人都已是汗流浃背,纷纷摘盔卸甲,预备好好 休息一下。

  没想到刚坐下,连香烟还没点着,就看见有几个队员忙不迭地把帽子捂在头上,猫着腰到处乱跑,我正纳闷他们在搞 什么名堂,却忽然看见几只大黄蜂呼啸着袭来。我累得都快吐了,但也顾不得许多,把两顶帽子都套在头上,双手死命拉紧领 口,眼睛紧张地四处搜索着猖狂的黄蜂。只见20多米高的崖壁上嵌着四个脸盆大的黄蜂巢,由于距离较远,我们只看到蜂巢 上黄蜂群像波浪一样涌动着。这种景象我是生平第一次看到。同事们大多也被这突如奇来的蜂群搞得惊恐万状、洋相百出,有 的慌乱地挠着头,有的痛苦地划拉着脖子,

厨师刚生着火就被狂蜂撵得四处逃窜,另一位同事在慌乱中还把自己的眼镜片打掉 一个。

  骚乱和战斗过后,经过清点受伤情况如下:一人头部中两弹,一人背部中两弹,一人头部和背部各中一弹,琼达局长 (当地县旅游外事局局长)嘴唇中一弹。我本想关注一下琼达局长的伤情,但联想到大家遭袭的情景,看着他可怜的嘴唇,我 忍不住笑出声来。翻译老任说:“由于我们衣着光鲜,黄蜂只是来探看一下这里有无花蜜,不会真的发动攻击。”但鉴于刚才 的惨状,我们对黄蜂关于我们身上有无花蜜的判断实在没有信心,还是知趣地把野炊地点搬离了黄蜂的管辖地。久居当地的同 志告诉我们,若被这种黄蜂群攻击,被蜇50下就会有生命危险。

  攀爬:雨水、汗水、泥水

  简单吃过午饭,雨又开始下起来。我们商议完界桩的工程措施后就踏上了回程。其实从52号界桩所处位置可以看到 我们下车步行的地点,直线距离可能不过一公里左右,高差在200米上下。但就是这样看似伸手可及的地方,让我们在山里 足足上下攀爬了五六个小时。雨越下越大,路也越来越难走。雨水使得河边那处小天险又平添了几分危险,厨师在下陡崖木梯 的时候把携带的烧水铝壶失手掉了下去,水壶叮当几声掉下陡崖后,瞬间就被激流吞没了。刚才来时还露在水面上的几块岩石 ,此时已被水流淹没。脚踏上去,水流马上没过了脚面。雨水从帽子上、衣服上不断流淌下来。我们穿的冲锋衣虽能防雨,但 也十分有效地阻止了汗水的蒸发。衣服上是雨水,身上是汗水,鞋子上是泥水。我虽然没有随身携带其他装备,但还是气喘如 牛,步履艰难。我痛苦地弓着腰,机械而拼命地往坡上爬;实在是雨中爬坡,不进则滑。时上时下的攀爬让我的膝盖疼得要命 ,手也被无处不在的荆棘刺破了,眼镜上的雨水让我看不见脚下的路。我累得几乎没有了防范危险的意识,想起谁曾说过一句 话,生命就是在不断地行走。但一直这样走我实在吃不消……(待续,图片由作者提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