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孔子再次周游列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14:59 世界知识杂志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丫……”一曲传统中国民歌《茉莉花》在万里之遥的肯 尼亚唱起。当地时间2006年4月29日上午9点20分,正在肯尼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下榻的饭店亲切会 见了内罗毕孔子学院全体师生,并在现场与师生们一同合唱了优美动听的中国民歌《茉莉花》。

  内罗毕孔子学院是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成立于去年12月。600多年前,郑和率船队
七下西洋,他和水手最远曾 到达非洲东海岸的肯尼亚,成为中国与非洲文化交流的先锋;600年后,又一位中华名人“孔子”远涉重洋来到了这里(内 罗毕孔子学院落成),向这里的人们传授中国的语言和灿烂的文化。

  孔子在世时曾经“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他的思想主张。没想到2500年后,他又周游了世界。他的名声借助中国 文化的力量,借助孔子学院这个载体,正在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005年12月10日上午,内罗毕孔子学院开课,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郭崇立(世界知 识出版社前总编辑)用孔子的这句话,给学生们上了第一堂课。郭大使首先介绍了孔子的思想及其世界地位,并特别指出了孔 子提倡的学习方法。大使说,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学习,国家之间也应如此。

  大使结合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介绍了中肯渊远流长的文化交流,“郑和率领浩大的船队抵达肯尼亚,并没有带来侵 略和战乱,而是带来了中国人民的友谊、先进的文化和精美的产品。当时的马林迪国王对此万分感动,特赠送长颈鹿作为礼物 。一年后,郑和返回中国并将长颈鹿呈献给明朝皇帝,引起巨大反响。中国人认为这种动物就是

神话传说中的‘麒麟’,能保 佑中国世代风调雨顺”。课上,郭大使还打开一本画册,向同学们展示了明朝皇帝请宫廷画家为长颈鹿画的像。

  从2004年11月中国第一所海外“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挂牌起,截至今年3月,中国已经在美国、澳大利亚、 巴基斯坦、法国、韩国、泰国、新加坡等30个国家启动建设了54所孔子学院。其中还包括2006年4月6日在伦敦成立 的全球第一家商务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学,而是推广汉语文化教育和文化交流的机构。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 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的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孔子学院的内容涉及各层次汉语教学、汉语师资培训、汉语考试和辅 导、汉语比赛、来华

留学咨询、当代中国介绍、中国文化体验和对华商贸知识等。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 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在汉语教学方面,孔子学院是最正规、最主要的渠道,它的总部设在北京,境 外的孔子学院都是其分支机构。

  孔子学院绝大多数采用中外合作方式建设,授课方式因地制宜,各具特色。位于加拿大温哥华市中心的孔子学院除培 训中文教师外,还在旅游、

能源、环保、体育等领域为专业人员提供全方位培训,自主开发相关课程;坐落在纽约曼哈顿中心 的华美协进社孔子学院开办了中国展览、当代中国讲座和青少年周末中文班,并组织中小学生来华旅游。另外,与亚洲和欧美 国家相比,中国对非洲的孔子学院投入更多,除提供教师、图书和教学项目外,还提供一定数量的教学设备。

  有专家指出,孔子学院实际上是中国学院,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窗口。孔子思想不仅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与构建和 谐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意义,也对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正确理解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国外一些媒体认为,中国教育部采取主动设立孔子学院之举十分高明。目前在世界各地较有影响力的英国文化委员会 、法语联盟、歌德学院,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兴起的欧洲文化机构,它们也均是先以语言教授为起点,进而通过语言,弘扬 自己的文化。

  法语联盟在三家之中创办最早,始于1883年,是1870年普法战争落败后在社会各界名人的支持下创立的,它 通过推广法语、传扬法国文化,来维持法国的影响力。

  英国文化委员会则是上世纪30年代由英国外交部资助成立的文化机构。它最先是1938年在埃及设立的一个境外 办事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它在英国的许多城市设立中心,为盟军的人员及难民提供教育与文化方面的支持。

  歌德学院建于1951年,是德国对外文化政策的最大执行机构,总部设在慕尼黑。德国国内设有15个分院,每年 为约25000名外国人提供语言培训。它还另设有128个分院,分布在世界上76个国家。其主要任务是受德国政府委托 介绍德国国情和文化,并提供语言培训和教师培训等。

  中国在境外成立孔子学院,与这几个欧洲大国的文化机构相似。它的高明之处在于中国不再是被动地等待留学生来华 ,而是有意识地培养、发挥哈佛大学学者约瑟夫·奈所谓的“软力量”。根据约瑟夫·奈的定义,软力量是一个国家通过吸引 、而不是强制所能发挥的影响力,它的魅力源自于该国的文化、政治理念和政策。

  在中国以外,

  3000万人正在学习汉语

  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但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使用汉语的主要是华人(包括中国境内 和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人)。过去能够使用汉语的外国人(除中国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的一些人外),主要通过在中国(包括港 澳台地区)留学学习汉语,之后多从事中国研究或对华外交等工作。像我们所熟悉或采访过的俄罗斯前驻华大使罗高寿(其父 是一位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汉学家兼外交家)、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伊斯蒂奇瓦亚(其上世纪70年代在南开和北大学习汉语 )。可以说,他们的汉语水平与中国人相比都不逊色。然而普通外国人学汉语却是近年来的事。

  自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联系日趋广泛和深入 。中国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吸引了世界各国的目光,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企业在中国投资办厂,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中国工 作和旅游;同时中国到世界各地的投资者和旅游者也迅速增加。现在不管世界上哪个角落出了问题,人们都会立刻做出反应: 有没有我们的同胞。汉语作为各国了解中国的重要工具和文化载体,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以及传媒的 重视,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商业语言的实用价值也正在大幅提升。

  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近3000万。由国家汉 办(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机构主办的“汉语水平考试”(HSK,俗称“汉语托福”)的应考人数连年攀升 ,2004年时就已经接近10万,估计到2007年,参加考试人数将超过20万人。

  在亚洲,学习汉语的热潮可以用“喷涌”来形容。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在汉城并非偶然,孔子在韩国早已家喻户晓 。始于朝鲜王朝时期的“乡校”至今在各地尚存二百余处,一些韩国家长会在假期把孩子送到那里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今天的 韩国,更是“汉风”劲吹,现有的142所大学全部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中文的人数接近40万,2001年韩国外国语大 学中文系的录取率为40∶1,2003年汉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报名人数更是首次超过了传统的热门科系英文系和韩语 系。在韩国,每年都有两万多人参加汉语水平考试,汉语水平考试成绩已经成为许多大企业用人和升职的标准之一。像SK、 锦湖韩亚集团、三宝计算机公司等在招考新职员时,都要进行汉语考试。韩国的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大韩商会、韩国贸易协会 等五大经济团体,从2004年起也开始在招聘新职员时加考汉语,并鼓励使用标有汉字的名片。笔者去年访韩时的一名翻译 志愿者是国际贸易专业的在校生,但却专门用了一年的时间到中国的吉林大学学习汉语,并拿到了最高级别的汉语水平证书, 今年刚刚毕业的她很快就在一家韩国大企业找到了工作。说起这件事,她很得意,她说因为公司与中国的交往非常频繁,一口 流利的汉语就成了她就业的敲门砖。笔者的另一名韩国朋友,其一儿一女都在北京念大学,女儿在中文系,儿子读中国历史。 这位朋友也就隔三差五地到中国来,看望一双儿女,也顺带在中国做些项目,而这个时候女儿就成了她的好帮手。

  在日本,现有120万人学习汉语,开设汉语课的高中数量从1986年的40多所增加到今天的近500所。笔者 亲身体会到的一件事是,十多年前,笔者在国内参加一些东北亚问题的国际研讨会时,多是国内的学者用外语发言,而不知道 从哪一年起,这种会议的发言变成外方学者说汉语了。他们不仅用汉语宣读论文,还能用汉语进行讨论。这个过程是渐进的, 就像春天的细雨,润物无声,却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工作中,笔者也接到过一些要投稿的外国专家、学者或留学生的电话,他 们说着四声(一位韩国朋友说,中文的四声真是太难了。他能跟我用“未雨绸缪”这种寓义很深的成语,却无法准确地读出四 声)不准的汉语,但是却告诉我,可以用中文写文章。

  在新加坡,汉语教育也做得非常有特色,新加坡教育部政务部长曾士生先生介绍说,“我们因材施教,鼓励同学们学 得越多越好,能学多少就学多少,不能多学也可以少学,但是必须学”。现在新加坡的汉语教学是多样性的,小学阶段有高级 华文、华文、基础华文;中学阶段有高级华文、华文快捷、华文普遍、华文B等。

  印尼已打算在2007年之前在全国8096所中学开设中文课程,目前,其中的1000所中学已经正式开课。在 马来西亚,许多华文小学常常“爆满”。在泰国,汉语已被视为与英语同样重要的外语,几千所学校将设置汉语课程,泰国教 育部计划在五年内让至少30%的高中生获得学习汉语的机会。

  在欧洲,中文已成为德国许多州的中学会考科目。30多所国立名牌大学都开设了中文专业,学生人数达3000多 。在英国,也制定了中学汉语教学大纲,计划五年内在英国公民中普及中文学习。在法国,教育部正在中学中积极推动中法双 语教育实验计划。法国有一百多所大学开设了十多种中文专业,有一百多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法国现有1.2万人学汉语 ,并以每年20%~30%的速度增长。在最近七年间,巴黎大区汉语中学人数增长170%。

  在美国,有2500所中小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并准备设立AP中文项目(该项目是美国大学理事会为该国高中开发 的一种供美国高中学生选大学预科的课程)。美国原来只将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列为第二外语课程,反映的是“强势语言 ”的一种“伙伴关系”。但现在中文已上升为仅次于西班牙语的第二大外语。在加拿大,除了英语、法语之外,汉语已经成了 第三大语言。

  在拉美,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等国已逐步将中国语言文化教学列入了大学课程甚至学位课程。在中学 ,秘鲁的“Juan23”学校规定中文是全校3000名学生的必修课。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首次招收中文学生时 ,50个名额,却有800名学生报名入学。

  在非洲地区,从埃及到南非,许多大学都纷纷开设了中文课,培养出来的中文翻译供不应求。

  在世界汉语热的推动下,2005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世界汉语大会。来自世界163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 。这次会议是中国政府以汉语为主题召开的一次重要的高层次国际研讨会,它的召开和众多国外人士的积极与会充分体现了世 界各国对汉语发展的关注和支持。

  国家推动汉语走出国门

  据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透露,联合国决定从2008年后,把联合国使用的中文一律改用简体字。目前联合国使 用的文字还是繁体字和简体字两种版本。又据联合国最新公布的2005年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及实力调查报告,2004年之 前汉语徘徊在世界第三、第四位,2005年已升至第二位,仅居英语之后,排在德语之前,这说明汉语的分布和实力(使用 人口的数量和领域)正稳步扩大和提升。

  语言是文化的基础、民族的象征。语言传播范围的大小和使用人数的多少,不仅代表了一种语言本身的魅力和受欢迎 的程度,更是一个国家国际地位和国际威望的体现。世界上一些大国都在大力推广自己的母语,美国有“托福”,英国有“雅 思”,德国到处有歌德学院,西班牙有塞万提斯学院,俄罗斯有俄语中心,等等。法国总统希拉克不遗余力地推广法语,塞万 提斯学院的院长由西班牙国王兼任……

  为加深与世界各国人民间的了解和友谊,促进与各国的经贸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应对世界范围内的汉语热,中国政 府推出了国家汉语战略。1987年,中国成立了由教育部、财政部、外交部等11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 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领导对外汉语的教学工作。进入新世纪后,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工作又有了新的巨大的发展,2004 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对外汉语教学的五年规划,即被称之为“汉语桥”工程的规划,该工程几乎涵盖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各个方 面,包括加快建设孔子学院(使其尽快达到100所的规模)、大力开发汉语多媒体音像教材、加强对外汉语师资建设(到2007 年使国内外获得《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证书》的总人数达到1万人,派出包括志愿者在内的各类教师达到5千人;培训海外 汉语教师达到1.2万人等)、加速推广汉语水平考试(HSK,到2007年力争达到举办考试国家50个,参加考试人数 超过20万人)、扎实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基地建设、利用“汉语桥”基金援助国外中文图书馆等,力争到2007年使全球学 习汉语的外国人达到一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