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中国机会:汉语热的背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2日14:59 世界知识杂志

  张志洲

  背景与理由

  如果说中国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的英语热,表明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坚定愿望,那么最近几年来兴起的世界性汉语热, 则体现了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开始显示对于世界的日益深
入的影响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一国的民族语言被作为外语普遍 学习的时候,就在相当程度上反映着该国国际地位的真正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深化。

  其实,20世纪70年代曾经出现过一次汉语热。那时由于中美关系缓和,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世人以新的目光看 到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首先在美国兴起了,影响带动了整个西方世界的汉语热。但由于那时中国的经济 影响力尚小、对外经济联系程度不深,那股汉语热没能持续延烧。与那一波汉语热相比,当前的新一波汉语热之所以范围如此 广泛、人数如此众多、势头如此强劲,就在于中国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快速崛起了。这也正是当前世界性汉语热的 一个基本的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中国的经济发展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商业机会与就业机会,或可称为“中国机会”。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原因多种 多样,但对于大多数不辞辛苦、自觉自愿来学“天书”一般的中文的“老外”来说,功利性目的是其基本的动力,即学好汉语 能给他们带来许多求职和就业的机会,或更多的商业机会。中国在世界经济与贸易领域中的联系网络已经深入而广泛、密切而 频繁,由此一个拥有世界最庞大人口的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和无限的商业机会。来华投资以及来中国从事贸易的 外国公司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大量懂得汉语和中国文化的人才,不然难以很好地把握商机。同时,在海外投资的中国企业也越 来越多,这些海外中国企业也需要大量懂得汉语的“老外”。即使仅仅从大量中国人出国旅游这一件事来说,对象国就需要大 量懂汉语的导游、导购、翻译以及娱乐、餐饮等相关行业的服务工作人员。韩国的年轻人如今要在一些大公司谋职,即使已经 从美国的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也还得过中文这一关。这一切都说明,学好汉语就意味着商机或就业机会。

  

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使世界对中国的未来有信心,对中国的前景怀有希望,或可称为“中国希望”。中国从1978 年到2005年,经济保持了年均9.6%的持续高速增长,而且中国经济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可持续高速发展的前景仍然 被世界所普遍看好;同时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带动了各项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一个潜力无穷而且生机勃勃的中国,必然是一个让 世人产生希望和遐想的国家。因此。学习汉语对于许多人来说,中国不仅意味着现在的机会,也意味着未来的机会。诚如法国 总统希拉克所说,法国人未来选择学习汉语是一种极佳的选择。“中国希望”或“中国前景”无疑促使许许多多的人把学习汉 语作为对未来的选择。一些国家之所以把汉语列入国民教育体系,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中国的发展和日益崛起,带来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回归和海外华人华侨民族认同感的强化,或可称为“中国认同 ”。海外华人华侨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或在一些发达国家里,民族文化长期受到歧视与压抑,或在如东南亚的一些国家里其 对母国文化的认同被加以种种限制。在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他们的文化自信心自然也比较弱。而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崛起和国际地位的大幅度提升,华人华侨有了更多的民族自豪感,重新找回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 同感重新强化。在这种情况下,马来西亚华人关于“是华人就得学汉语”的观念很有代表性。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华侨让子女学 习汉语的文化心理动因或精神动力。而华人华侨子女占了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很大比例。

  在快速和成功发展的同时,中国给世界以新的形象,并展现出中国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模式,或可称为“中国形象 ”。近些年来,中国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和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走向世界,也迎接世界。在经济上与国际接轨,在政治上从早先的 “体制外”国家转变为国际规则与制度的合作者,在生活中有姚明在美国打球,在科学技术上有“神舟”五号飞船上天,所有 这一切,都使世界看到了一个良好的中国形象。中国发展还带动了“北京共识”取代“华盛顿共识”的讨论,“中国模式”成 为世界上许多人的新希望和兴趣点,并促使一些人从中国的

传统文化中寻找“成功因子”,如中国的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的关 系、中国价值观的世界意义等。因此,中国成功而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文化的复兴态势与中国积极开放地走向世界,共 同塑造了一个实力增长而行为良好的“中国形象”。许多人学习汉语的兴趣,正是被这“中国形象”所激化。

  最后,中国政府的推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催化了海外的汉语热。或可称为“中国推力”。“汉语水平考试”的推广、“ 汉语桥工程”的实施、海外“孔子学院”的创办、中国派遣汉语教学人员出国直接执教或培训当地的汉语师资,等等,这些措 施都是经由中国政府批准和同意实施的,大体上反映了在当前的世界性汉语热中中国政府的作为。

  值得思考的问题

  汉语如何成为强势语言?

  汉语同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并为联合国五大工作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但是汉语还不 是世界上的强势语言,就如同长期以来中国还不是世界强国一样。由于欧洲和北美国家在语言、文化上的亲近性,更由于近代 以来它们对外殖民扩张的历史,使其民族语言成为许多殖民地国家和民族的官方语言。英语、法语、西语以及葡萄牙语都是因 母国的扩张而“国际化”的,俄语现在也是苏联解体后许多国家的语言。这些语言的“国际化”,背后是一段段血淋淋的历史 。与之相比,中国的语言历史显得非常清白,在古代中国最强盛时,也只是周边国家学习中国的文字、文化,而非中国强行推 行自己的民族语言。如今的汉语热,是汉语走强的反映,但要成为强势语言还任重道远。与那些依靠殖民和强迫政策而成为“ 国际化”的语言不同,汉语要成为强势语言,只有依赖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依赖于中国影响力的扩散和魅力的吸引。

  汉语热等于中国软实力的增强吗?

  文化力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语言与文化软实力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英语是当今的最强势语言,这 确实与美国的惟一超强地位有关,但战后英国却从世界最强国变成了“二流国家”,而菲律宾、巴基斯坦等也算是“英语国家 ”。一个人将某国的民族语言作为外语来学习,原因很多,而首先可能是出于某种实用性、功利性的考虑,比如为了谋职与就 业。美国国务卿赖斯精通俄语,但她却对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在政治文化上多有批评甚至“厌恶”,法国总统希拉克不通汉语 却对中国文化喜爱有加。还有一些“死语言”,如土火鲁语、古梵文、古波斯语,被人们学习与研究,但它们却难以与某国的 文化软实力扯上关系。可见,语言学习不等于文化认同,只有文化认同才会产生文化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又不必然依赖于语 言学习。以此来观照当今的汉语热,我们也应该多一份清醒,而不要把“孔子学院”的创办、汉语教学的输出想当然地认为是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客观地说,汉语热只是提供了中国文化力提升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

  如何处理好汉语热与“汉语危机”的关系?

  当今的汉语热多少显得有点“内冷外热”,因为中国国内汉语与中文教育出现的问题日益严重,如学生的中文水平比 之20年前明显下降,文句不通、辞不达意的教授也比比皆是。国内在一些教育制度的设置和文化、学术价值的评估上,也重 英语而轻自己的民族语言,助长了“疯狂英语”。而且受英语和网络语言的“入侵”,汉语的纯洁性更难以保持。由于英语成 为世界的“普通话”,在国内召开的国际会议也往往只用英语而不用汉语。加上近代以来白话文运动的某些失误,“优雅的汉 语”成为奢望。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先生用“百年中文,内忧外患”来说明“汉语的危机”。这样,一方面是海外的汉语热, 一方面是国内的汉语危机,可谓“两重天”。如果说,汉语热成为连接世界与中国的新桥梁,那么当人家架起了桥梁的那一头 时,我们这一边的桥墩可千万不能出现裂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