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九旬侵华日军老兵赴江苏谢罪 回忆当年被迫杀人(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2:22 国际在线

  当地老人埋葬尸体

  5月17日上午,金坛市撂路头,眼前是一条河流,当地人称之为内河。河面宽阔却并不湍急,两岸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芦苇高高密密,偶尔有几只水禽飞过。芦苇丛间,大群的蝴蝶翩翩起舞。旁边一亩亩绿田洋溢着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本多立太郎步履轻快,速度始终和两边的年轻人一样。他的身材瘦削,穿着一件灰色的西服,花白的头发被风吹得飘扬起来。在当地老游击队长史扣富,地下党老党员史金林以及范学贵的带领下,来到了内河的河岸边。

  史扣富指着河岸说:“我和史金林当年从这里接到了新四军送来的十具尸体。”本多一听,一惊,接着若有所思。

  史扣富回忆说:“那时候天气还不太冷,那天天刚蒙蒙亮,是用三只小渔船送到我们这来。船上搁着好几个死人。三名新四军交代说,赶快把这个遗体处理掉,接着他们就走了,姓名也没讲,部队也没讲。”

  接着史扣富叫来地下党员史金林,他们一个个地把尸体从船上拉下来。“那些尸体已经僵硬了,都是被绑着的,手背在后面。”

  他们又叫来另外几名游击队员,找到当地的船家,把战士的遗体都装在一艘大船里,顺着河流转移到了王家桥的一个坟地埋葬了。那个坟地称做乱坟岗。

  听了史扣富的叙述,本多的神情变得更加沉重起来。

  本多碑前跪地忏悔

  在史扣富等老人的带领下,本多走到了离撂路头有800米的王家桥,这儿就是原先一片乱坟岗,而今成了万里绿波的农田。

  范学贵、史金林和史扣福领着本多穿过密密的芦苇丛和农田,一座墓碑赫然出现在他们面前。范学贵指着墓碑说:“这就是那十名新四军埋骨地,今年我们在这里立了个碑,以作纪念。”

  这块墓碑大约一米多高,深红色。墓碑上用金黄色的字体镌刻着“新四军十壮士墓”的字样,墓碑另一面则写着这些壮士殉难的时间和地点。

  在翻译介绍过墓碑上的文字后,本多立太郎拿起一束鲜艳的黄菊花,低着头,默默地站立在墓碑前,过了一会儿,本多缓缓地低下身去,双膝跪地,神色凝重。

  田野的风猛烈地往老人的身上吹,但是他一动也不动。

  三十秒钟过去了,老人缓缓地站起来,跟史扣富、史金林老人一起,在碑前点燃锡箔纸。

  火焰在碑前升腾,除了火苗的啪啪声,现场一片寂静。

  大学生献上书法作品

  应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昨天本多立太郎来到南京,进行了第1130回的演讲。该校六百多名师生第一次如此真切地听到了那场战争中敌方一名普通士兵的倾诉。

  本多向大学生们讲述了自己从一名普通的日本市民到一名士兵的过程,讲述了自己举起刺刀的那个刹那,讲述了他所理解的战争的本质。

  “我是杀人犯,六十年中我一直深深地愧疚,虽然杀人是为了祖国或者战争。”讲述完毕后,本多立太郎说,“这是绝对不可饶恕的罪恶,这个罪恶的深重到我死也抹不去。”

  演讲完毕后,有两名大学生主动走上讲台,各自给本多送上了一幅书法作品,一幅用草书写着“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作者高则红是一名大三学生。另一幅作品则是另一名大三学生张永彬写下的一幅楷书,“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八个大字。

  本多立太郎显得很高兴,他爱不释手地看着这两个作品,不停地说:“谢谢,谢谢。”

  本多今日回国

  今天,本多就将结束他的中国之行。

  《我认识的鬼子兵》的作者方军与22名日本老兵保持来往,对于本多,方军认为,他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良知,又有勇气的日本人。

  从1986年2月起,本多立太郎开始在日本国内演讲,揭露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行。迄今,他的听众累计已达20万人次。对此,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张连红教授评价说,“这位有良心的日本老兵在用他生命中最后一点时间为中日友好做着努力,他的行为在日本国内以及中国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正如本多在到达中国写下的《致中国人民书》中所述:我希望瞑目之前,能看到自己哪怕为两国友好的理想而起过些微的效用,能看到这个理想正在进展之中。我期待着:两国人民能够披襟坦怀、真诚交流起来。

  临别前,本多立太郎给民间收藏南京大屠杀图片史料收藏者吴先斌题写了一句话:“我朋在南京,异邦君子祈健在,中日两国永久亲善平和——2006年5月20日,九十二岁翁本多立太郎。”(快报记者解璐)

  来源:现代快报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