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辛追为何难回“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8:47 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辛追为何难回“家”

  马王堆汉墓3号墓坑陈列处只剩下一些宣传图画,相关文物已迁至他处,引起了游客对“物址分离”的叹息。

  谈及辛追回“家”,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3年前的辛追搬“家”。当时从沉睡30年
的有机玻璃棺搬到新建的现代化陈列馆,短短几百米的距离准备了好几年。如今,从湖南省博物馆至马王堆汉墓遗址的距离大大增加,辛追的回“家”之路,可否保证辛追毫发无损?记者昨日登门采访了多位当年曾参与挖掘和保存马王堆汉墓文物的专家。专家们分析,辛追回“家”面临三大难关,但均可一一克服。

  难关一:辛追遗体搬动是否会受损

  

  专家:技术手段不存在问题

  据了解,墓葬文物的保存必须掌握保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紫外线等多项技术指标,而对于30多年前出土的墓葬文物的保存,技术难度很大。马王堆出土的文物在质地上多是丝织品、竹简,尤其是辛追的遗体是重中之重,在搬动过程中怎样才能使她所处的环境温度等不发生过大的变化,包括她在液体里保存这么长的时间,能不能离开现在的保护环境等,均需专家进行详细论证。

  为此,记者特意拜访了当年辛追尸体解剖的主刀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彭隆祥。听说正在进行“物址合一”工作后,这位年逾七旬的老人表示十分赞同。彭隆祥说,无论是30多年前出土时的搬运过程,还是3年前搬家,我省对马王堆汉墓文物的保存是成功的。因此,辛追回“家”的技术难关能够解决。辛追的皮肤、骨架是完整的,“搬运过程中会散架”的担心是多余的。他建议,一定要保证搬运过程中不能波动,且消息要保密,避免围观人员过多。彭隆祥解释,辛追回“家”并不是再次回到墓坑里,而是在旁边新建一个高标准的汉墓博物馆,在保存文物时一定要做到恒温、恒湿。

  难关二:修复汉墓成本是否划算

  

  专家:物址合一的价值大于建设投入

  专家进行论证时,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熊传薪曾认真地提醒,“物址合一”的想法有道理,但要考虑是否浪费资源。原湖南省建设厅规划处处长张兆书表示:“马王堆汉墓的文物价值无可比拟,再大的代价也值!”

  马王堆汉墓发掘者之一、原湖南省博物馆馆长侯良告诉记者,标准的博物馆应该基本具有陈列展览室、技术室、保管室和实验室4个功能区。因此,如果要实现辛追回“家”的目标,首先要将目前马王堆汉墓遗址所在地的湖南省马王堆医院整体搬移,这是成本难题一。其次,辛追是目前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政府为此已投入大量财力物力,不仅在3年前新建展馆,采取了先进的楼宇控制系统,展厅也采用了最新的展出设备。其规模仅次于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而且,在“十一五”规划中,又明确再新建两个展馆。辛追回“家”是否会造成现有博物馆闲置,这是成本难题二。另外,按照芙蓉区设想,要新建遗址公园,对遗址周边整体规划,涉及的拆迁、建设力度则更大。

  芙蓉区政府负责人表示,新建的马王堆汉墓博物馆是现湖南省博物馆的“分馆”,管理权和收益权仍交给该馆,而市、区两级政府将会倾其全力给予支持,包括周边道路、拆迁等基础设施建设都会落实到位。著名经济学家柳思维建议,适时借助民间资本参与建设会大大减少政府压力。侯良认为,为辛追回“家”花费的这些代价是值得的,所收获的无形资产是无法估算的。

  难关三:保护与开发是否会矛盾

  

  专家:合理开发更利于提升品牌

  一经开发即遭遇破坏,针对以往各地曾出现过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侯良和彭隆祥一致认为,马王堆汉墓不存在这个难题。“辛追老太太是完全封闭的,其他文物也不是直接暴露在游客面前,人为破坏几率很小。”相反,侯良认为目前的开发力度不够,仅仅是陈列,缺乏互动功能,没有真正将马王堆汉墓的内涵广而告之。彭隆祥也一直有个遗憾,就是在以往马王堆汉墓陈列中,没有涉及科研成果展示的部分,而当年参与者或年事已高,或已辞人世,长此以往将陷于断层的危机。“这将是学术界无法挽回的损失。”彭隆祥委托记者呼吁,辛追回“家”也是扩充马王堆汉墓学术价值的一次契机,他促请有关部门在新建博物馆中增加科研展示功能,推动马王堆汉墓真正走向世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