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3日08:55 天津日报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与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活动中,我市有两篇征文入选全国理论研讨会,并获我市理论征文特等奖。其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在全国理论研讨会上作了大会发言。现予以刊发。

  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认真总结天津10多年来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经验,特别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的新鲜经验,深刻地认识到,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准确把握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关系,扎实做好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用党的先进性来保证社会和谐,用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效来体现党的先进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使命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全面推进现代化事业,是我们党在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紧密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的先进性特征的时代体现,同时也对进一步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党强促政兴,以民和保稳定,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课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这是由党的性质、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引导人民大众推动世界真正走向自由、平等、公正、和谐的希望所在。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体制,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消除了旧制度造成的阶级对立和对抗,为创建社会和谐铺平了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人民的历史抉择。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党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正是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得到人民拥护的根本原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党的先进性的现实考验。我国人民总体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后,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关键阶段,党中央及时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表明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生活变化特点及发展趋势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当前,我们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的挑战:既要保持经济建设持续增长,又要加快社会建设步伐;既要稳步推进城镇化,又要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要深化各项改革,又要保持社会稳定;既要以市场换技术,又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既要注重公平、缩小差距,又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既要推进市场竞争,又要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等等。如何正确把握和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对我们党的先进性是一场新的考验。这就要求我们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中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一个承担庄严执政使命的党,必须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树立强大的精神支柱;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两个务必”,廉洁勤政、奋发有为,提高理论创新的能力、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社会管理与建设的能力,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去治国理政,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抓住关键环节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实际出发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执政党的重大决策能否顺应时代和历史进步的要求,能否准确反映人民的利益和愿望,直接关系经济社会能否又快又好地发展和在发展中促进社会和谐。这些年,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学习和运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着眼整体推进、协调发展,作出了一系列决策。先后提出并实施了“三五八十”四大奋斗目标、“三步走”战略及五大战略举措,为将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我们还提出反映天津实践特点的思想观点,强调“高水平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走科技路,吃科技饭”、“用先进水平的组合构成经济总量,用适度超前的思路谋划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做到“经济发展高水平、文化发展高品位、人的发展高素质”等,使大家的思想统一到中央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上来。天津市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连续10年累计投入社会事业的资金占到财政总支出的三分之一以上,积累了发展后劲,实现了经济社会“两轮驱动”、“比翼双飞”。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强调把学习放在首位,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理解,进一步增强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自觉性,增强了提高领导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自觉性,增强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自觉性,提高了科学决策能力和水平,大大降低了因决策不当带来的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风险。

  2、坚持着眼大多数,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党的先进性的本质在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在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努力让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天津从1994年到200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跃升到4300美元,不仅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且社会和谐稳定,贫富差距相对较小,基尼系数一直处在较为合理的范围,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景象。一条基本的经验是,坚持以人为本,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大多数群众,让老百姓有房子住、有工作干,孩子有学上,得病能就医,不让一家一户生活过不去。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广泛开展了“执政为民、温暖人心”主题实践活动,党员和干部与困难群众结成帮扶对子1.9万多个,为基层和群众解难题2.6万多个。通过建设廉租房、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房和还迁房,较好地解决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通过整合卫生资源,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促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大家反映,心中有党,才能大公无私;心中有群众,才能同甘共苦。只有从灵魂深处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才能在行动上体现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3、坚持抓好社区这个基础,切实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社会和谐的基础在社区,党的建设落实靠基层。这些年,我们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不断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和谐社区建设格局,全面推行把党总支(党委)建在社区、党支部建在楼栋、党小组建在楼门,充分发挥社区在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维护稳定中的独特作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进一步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不断完善社区服务体系,积极发展便民、利民、公益服务和社会保障等社区服务,广泛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主题实践活动。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诚实守信、共同进步的良好风尚和人际关系。广大群众从切身体会中普遍感受到了基层党组织的先进形象,普遍感受到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带来的新变化,进一步激发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构建和谐天津提供了来自广大群众的强大动力。

  4、坚持抓好教育干部这个关键,进一步形成融洽和谐的干群关系。当前,社会上出现的不和谐因素很多,干群关系不和谐是一个重要方面。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从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问题抓起。这些年,我们高度重视社会舆情,强调社情民意是群众的真情流露,必须把群众的情绪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安危冷暖当作工作重点,通过设专线电话、“公仆走进直播间”、评选“十佳公仆”等形式和活动,千方百计在公仆与老百姓之间架起直通桥,让领导干部自觉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强调领导干部必须正确对待群众、正确对待权力、正确对待利益、正确对待政绩,必须直面矛盾,亲自解决突出问题,进一步树立了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推动了和谐天津建设。

  5、坚持抓好提高人的素质这个核心问题,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多年来,我们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着眼,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着手,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推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经验,深化文明社区、文明村镇“五个一”创建活动,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促进了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强调党员起示范带头作用,广泛开展“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万名书记讲党课”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党员素质,涌现了一大批先进典型。党员素质的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市民素质的提高。现在的天津,人们思想更加解放,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明显增强,自信心、必胜心明显提高,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开创和谐社会建设新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在发展,对党的先进性的要求也在发展。随着中央把加快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列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天津的发展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形势对保持先进性,构建和谐天津提出了更高要求,创造了广阔前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维护稳定与激发活力的关系,抓好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导向,抓好群众生活和社会稳定,抓好廉洁自律的思想防线,切实解决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突出问题。要努力形成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抓好制度建设和载体建设,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走出一条用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构建和谐社会的成功之路,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责任编辑:刘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