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永宁回答:人往哪里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03:43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讯

  温江区永宁镇发展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引导集中居住区居民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沿着新开通的芙蓉大道一路西行,几分钟就来到了成都市十大魅力城镇之一、地处
温郫都生态示范区内的温江区永宁镇。

  花红柳绿中,城武街、芙蓉古城、芙蓉家苑……仿古街道与仿古建筑交相辉映。尽管那古风的建筑砌入的是机器制造的砖瓦,但仍足以将人们从都市的喧嚣与忙碌中拉回到田园牧歌的浮想之中,顿生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感慨。

  这是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成都市第二圈层上,一个有着明显优势的城镇:

  地处青羊、郫县、温江城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西区)交界处,紧邻几大工业园区,区位优势明显;

  距成都中心城区不到10公里,芙蓉大道通车后,快速的免费通道直达成都主城区,交通便利;

  成都市规划的城市通风口穿镇而过,镇上将不再布局大的工业项目,空气清新,环境宜人;

  房地产业迅速兴起,土地升值潜力巨大。目前有1000亩的土地正在进行房地产开发,规划区内还有3000亩的土地可用于房地产开发;

  ……

  不可逆转的城市化浪潮叩开了这里的大门。运用经营城市的手法,永宁积累起了相当的发展资金,解决了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中困惑着一些地方的“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城市面貌欣欣向荣。

  城市化的进程需要把农村大量的剩余人口转移到城市去,能不能成功地转移农民、彻底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在永宁,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使不少农民离开了土地,但房地产业本身却无法提供足够的岗位,解决好“人往哪里去”的问题。因此,在农民们集中居住之后,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充分就业,彻底改变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永宁镇党委、政府必须破解的一道难题。

  “四个到位”

  实现农民一次性转移

  午后云开日出,更照出镇中心的芙蓉家苑明亮洁净。假山、花草、亭台。就是放在成都市中心,这里也不输于许多高档社区。

  “廖镇长好!”村民们与为记者介绍情况的副镇长廖思平热络地打着招呼,显然彼此熟识。

  芙蓉家苑一期去年上半年入住,安置了680户、1600余人,二期正在建设中。区内有45、70、105、140平方米4种户型,每平方米成本价为800元,为减轻农民负担,镇上给予每平方米500元的住房补贴,农户每平方米自筹300元。

  温江区永宁镇发展服务业创造就业岗位,引导集中居住区居民彻底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农民转移确实是篇大文章,”廖思平说,“我们力争做到思想工作到位、拆迁补偿到位、一次性安置到位、社会保障到位‘四个到位’。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拆迁补偿时能给、该给农民的都如数给了大家,不少人也参加了社保。安置小区是按城市标准建的,水、电、气、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一应齐全,住进来后,居民们都不用交物管费,镇财政每个月向物管公司补贴物管费每平方米0.5元,确保农民们真正享受到城镇居民的生活。”

  “这里住的主要是芙蓉古城三期、芙蓉大道等项目的被征地农民。”一边走,老廖一边说道,“住户们来自天王村、开元村、天堰村等几个村。我们的考虑是,安置区建设要集中再集中。当初规划这里时,镇上就想到了今后城镇的更大发展,杜绝二次、三次拆迁,就不能东修一个安置小区、西建一个安置小区,我们把各村的失地农民都集中起来,修了这个大规模的住宅区,既能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又聚集起人气和商机,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指着小区外的街道,老廖说,正在建设的芙蓉家苑配套综合市场,将给集中居住的农民按每人8平方米的标准,解决经营性用房。“以永宁的条件,我们给农民转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力求在包括持续稳定就业、社保等方面实现真正的一次性转移。现在这个小区里有就业意愿的农民中,628人实现了就业,消灭了零就业家庭。”

  我在家具厂上班

  对话人:文萍芙蓉家苑17幢2单元2号住户、皓月家具厂职工

  成都商报:搬到芙蓉家苑之前,你住在哪?

  文萍:我不是永宁镇人,十多年前嫁到永宁镇天堰村一组。因为要修芙蓉大道,我们搬到了芙蓉家苑。

  成都商报:家里的经济来源是什么?

  文萍:以前主要靠种田,老公有时出去打工挣点钱。

  成都商报:现在没有土地了,除了你丈夫打工,家里的开销又从哪里来呢?

  文萍:现在老公在外地打工,主要在工地上干活。隔一段时间寄几百块钱回家。我从2月开始在皓月家具厂上班,每个月有三四百块的收入。

  成都商报:你是怎样进入家具厂上班的?熟人介绍的吗?

  文萍:不是。当时我想找个工作贴补家用,到镇事务管理服务中心问有没有工作岗位。他们就给我介绍了这个工作。上岗前,我在中心还参加了职业培训。

  成都商报:现在家里最主要的开销是什么?

  文萍:娃娃在读初二,每个学期要交200多块钱。其他就是我们娘俩的生活费了。

  成都商报:公公、婆婆不需要你们供养吗?

  文萍:他们都买了养老保险,每个月都领得到210元,够老两口的生活了。

  成都商报:你对现在的工资满不满意?

  文萍:我现在是学徒,挣钱还比较少。以后干成熟练工,每个月就有七八百了,即便老公不寄钱,也够我们两娘母的开销了。

  跟城区的人没什么两样

  对话人:张莉芙蓉家苑10幢3单元5楼2号住户、成都欧柯光学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职工

  成都商报:迁入芙蓉家苑前,你家住哪?

  张莉:原来住在村里保管室改的房子。去年因医院项目征地后,搬进了芙蓉家苑。现在的房子100多平方米,是城市小区,住得跟城区的人没什么两样。

  成都商报: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

  张莉:满意啊!以前看城头的人上班,很羡慕。现在我也是每天到蛟龙工业港上8个小时的班,回家后带带孩子,要不就去做做美容。下班后我一般是5点多6点就吃饭,没啥事就到广场跳跳舞。每周要洗一次脸,我买的月卡,一个月做四次。

  成都商报:这工作是自己找的吗?

  张莉:镇上帮忙找的。征地后我就想找一份工作,既能照顾家里又能上班挣钱。今年2月参加了政府组织的企业用工培训。开始以为要等几个月,没想到过了几天,镇上劳动保障所的同志就把用工通知送到我家。第二天到企业通过面试,就上班了,而且干的是高精度、保密性强的工种。

  成都商报:新的工作适应吗?

  张莉:现在已经适应了,我想长期干下去。这家单位对人好,条件不错,又是在空调房里上班,每周耍2天,安逸。

  成都商报:待遇如何?

  张莉:工资试用期间每月400元,还包吃。第二个月就计件,我拿了600多元。手脚快的,一个月拿了1000多元。

  成都商报:钱够用吗?

  张莉:以前只有老公一人挣钱供娃娃和我,日子虽过得去,但不怎么样。老公是外地人,一直在成都打工,是水电施工员,每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自己挣钱的感觉很好!

  成都商报:娃娃还没上学吧?

  张莉:娃娃3岁多,是女孩,在镇上的苗苗幼儿园,也买了份保险,平时婆婆接送。

  成都商报:老人们的生活比以前如何?

  张莉:父母亲和18岁的弟弟住在一起,住房也是100多平方米。妈妈去年办了社保,每个月可以领210元,已经领了几个月了。爸爸在川南减震器厂打工(上班),每月700元左右,我们全家的生活的确比以前好多了。

  记者手记

  新一代的农民工人

  一年多以前的温江区永宁镇村民张莉,也许很难想像现在的生活:每周5天、每天8个小时的上班时间,与任何一座工厂、一家公司的职员生活同轨;每月4次的美容洗脸,是许多追逐美丽的时尚女性共同的习惯;言谈间流露出的沉着自信,甚至有着一般都市同龄人不多见的朝气和底气。

  改变这一切的,正是永宁镇大力推行的“三个集中”。

  “三个集中”的实质是城市化,就是要把农村大量剩余的人口转移到城市去。但这个转移不是简单地让“张莉”们换个地方住,而是要让“张莉”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彻底的改变。之所以说“转移农民是篇大文章”,是因为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是带根本性的转变,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得来极为不易。

  首先要克服的,是推进“三个集中”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急功近利。成功地转移农民,包含着许多细致入微的工作,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既要做通村民的思想,让广大群众发自内心地理解、支持,做到思想工作到位;该给能给农民的都要给足给够,做到补偿到位;一次性按城市标准抓好农民集中居住区的规划建设,做到一次性安置到位;还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求助体系,做到社会保障到位。永宁镇以此“四个到位”为工作目标,是确保能够较好实现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彻底转变的有力措施。

  其次,要让转移到集中居住区居住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彻底的转变,必须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每个区域的发展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与其他地区先有工业聚集引导农民集中居住、大量吸纳农民就业不同,永宁是先有吸纳就业能力并不强的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再寻找到与地区特点相适应的产业支撑,从而妥善解决农民持续稳定的就业,带动他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按照“三个集中”的思路加快发展,对产业发展认识到位、办法对路,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成功地吸引了三大项目入驻,为集中居住农民实现持续稳定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帮助农民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的彻底转变,前提是就业,而就业工作做得如何,直接决定农民转移工作的成效。从永宁的实践来看,推动农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也不是一帆风顺。年轻如20多岁的张莉,可以在欢快的歌声中轻松拥抱新生活,而对于那些习惯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4050”人员来说,观念的转变并不容易。反过来,这就要求基层的工作人员付出成倍的努力。说永宁在这方面做得完美无缺显然言过其实,但是基层就业工作者们默默无闻地进行着极其有益的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对于任何一个身在其中的人来说,都是人生轨迹的根本性改变。引导着人们发生如此重大转变的一方党委、政府,必然肩负着巨大的政治责任。而做事都有成与败两种可能,更会面临各种风险。为,还是不为,考验着我们时代的每一位领导干部。

  城市化迈着历史性的脚步已经向我们走来,能有机会在历史的这一页上书写下辉煌篇章的人不多。如果是你,会作出怎样的选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