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地方文化资源的裂变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06:10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本报记者张宏平

  “秀”出来的新经济

  巴山蜀水,历来以其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丰富着这方水土。如此众多的文化资源如何走向前台,为人所知并释放其“潜能”?我省通过发掘、包装、提升文化遗存,创造
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园区、基地、文化街……打造一处靓一处,文化品牌风光无

  限,释放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应。

  各地对待文化资源的思路,伴随文化体制改革大潮,正随之而“活”,成型了一批独特的文化品牌。在甘孜州,不断有好消息传来,香巴拉文化、情歌文化等文化产业园、亚丁香格里拉艺术中心基本建成,泸定桥博物馆竣工,康定情歌一条街等已展开设计。

  这是“秀”出来的文化,然而各地乐此不疲,原因:“秀”文化,实际是在“秀”形象、“秀”经济———乐山沫若文化、眉山三苏文化、遂宁观音文化等,都在多年的沉寂后,重新被审视和抛出,随之而来的文化项目、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秀”,同时体现走出去、请进来的文化思维。近年,省文化厅以招商为突破点,包装推出300多个文化项目,招商引资近30亿元,在更大的平台,放大了文化资源效应。

  “卖景点”也“卖文化”

  1+1>2,文化旅游融合所产生的倍数效应,在阿坝凸显得更为直接。由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由“卖景点”为主向“卖景点”加“卖文化”旅游经营模式转变,阿坝旅游业方兴未艾。

  仅拿九寨沟藏羌民族风情晚会来说,2005年,一个晚会就接待海内外观众达百万人次,演出收入上亿元。有人称,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文化表达”,已开始成为旅游业的左膀右臂。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四川,这一特征更为明显。将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旅游优势,将文化旅游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胜势,四川行动迅捷———在全国率先建设了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集中优势力量,“打造一处靓一处”,事业与产业双赢。

  “十五”期间,我省先后投入2亿多元,打造出了小平故里、三星堆遗址、武侯祠及锦里、自贡恐龙等一大批文化旅游品牌。同时,以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现代创意科技文化等优势特色文化为内核,聚集全省21个市州文化产业要素,“捆绑式”整合资源,构建民族风情、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命文化等多个体系,巴蜀风格、巴蜀气派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业集群犹如“雨后春笋”。

  2005年,四川旅游总收入721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仅文物旅游收入即占到13%,达到93.7亿元。旅游经营的成功模式,大大提升了文化旅游业的产业形态和核心竞争力。

  品牌项目撬动两翼截至目前的一个数据,很让人心动:全国200多家重要的数字娱乐和动漫游戏研发企业,有60多家积聚在四川。

  这是我省文化创作、科技人才、数字娱乐市场等资源优势引来的特殊效应。一个“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将在不久后崛起。

  在阿坝,民营企业投入20亿元巨资打造的“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碉楼耸立、藏寨成群的甲蕃古城和藏羌民族文化村、博物馆等,以旅游为依托经营文化,打造出国际性的著名品牌。

  品牌,无疑是拉动文化资源资本化的“魔方”之一。以品牌项目带动文化支柱产业,进而形成产业集群,在我省各市州早已成共识。

  2003年以来,我省各市州陆续策划推动实施了三星堆文化产业园、建川博物馆聚落、锦里、广元中国女皇文化产业园、剑门蜀道、乐山嘉州文化城等。几年下来,全省命名了4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2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单位,以点带面,构建起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

  园区、基地、文化街,民间资金直接投资、间接投资、项目融资,多渠道、多形式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品牌项目引领资源转化为资本,撬动文化事业、经济“两翼”腾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