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育红学校::地震孤儿永远的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4日07:36 河北日报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得4200多名孩子一夜之间成为孤儿,这些孩子年龄最大的16岁,最小的出生不过百天。

  这些孩子的命运牵动着全国、全省人民的心。1976年8月24日,省委决定,石家庄市委创办了专门收养抚育地震孤儿的"育红学校"。直至1984年6月,该校圆满完成特殊使命,受命停办。8年间,先后有600多名唐山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在育红学校老师和保育员的
精心呵护下,重又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30年过去,返回故乡的孤儿们也都已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然而师生之间那份难以割舍的牵挂,非但没有在时光的流逝中淡漠,反而日久弥浓……

  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行动,这是一桩必须了却的心愿。

  今年"五一"期间,在一位摄影家的倡议召集下,60多名唐山地震孤儿聚集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拍照留念,品味30年来的生活。望着照片中自己的笑颜,大家突然觉得少了点什么。

  孩子在热闹中突然感到孤单时,一定是想起了父母,孤儿们此时想到的却是他们的老师。"回家,咱们回家看看吧!"王建伟、胡桂敏、王立新、马晓忠几个人的提议,马上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于是一个行程被确定了下来---回石家庄育红学校看望老师。

  说走就走。5月12日上午,王立新、马晓忠等19名唐山地震孤儿登上了开往石家庄的列车。

  1、你是我心中永远的牵挂

  ■特殊礼物

  临行前19人商议给老师们带上一些礼物。而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学校的老书记董玉国。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数千孩子失去了双亲,省委决定在省会石家庄紧急筹建一所能生活能学习的新型学校,接一些孩子过来!1976年8月24日,时任石家庄市二中党总支书记的董玉国接受了筹建创办育红学校的重任。

  董玉国是唐山丰南人。由于近年来身体欠安,81岁的董老已经有10年没有回过老家。大家决定给他带一份特殊的礼物。于是十几人驱车直奔董书记的老家---丰南区董各庄村,在位于陡河岸边的老宅院里,他们用DV拍摄下了院中枯死的老桑树和刚刚发芽的柿子树,记录下了亲人们对远在异乡游子的思念和嘱托。董玉国年已83岁的老嫂子割下院中的韭菜,种在花盆里,托大家带给兄弟,意为"长久"……

  ■董玉国记得每个孩子的名字

  2006年5月13日一大早,董玉国换上新衣,早早等候在门口。当敲门声响起,老人快步上前,把大家迎进屋里;等孩子们一个个落座,眼泪终于抑制不住流了下来。

  泪眼朦胧中,老人眯着眼睛挨个辨认:"你是王立新,你是张丽华,你是贾文一,你是……"

  大家惊诧于老人的记忆力,30年过去,他依然记得每一个孩子的名字,一时没能认出来的,待对方自报家门,老人马上便想了起来。

  ■党育新和党育苗作了妈妈

  提起当年,董老的目光中满是慈祥,"想起你们刚刚来到学校时的情景,现在还忍不住心疼。"

  当时来育红学校的孩子,从16岁到6个月年龄不等,其中三个只有半岁左右的女婴格外惹人怜爱。襁褓中的婴儿还不懂得失去亲人的痛苦,但寻不到妈妈的气息会让她们本能地啼哭不止。

  当学校里的老师从护送人员手中接过啼哭着的女婴时,孩子的哭声震撼了老师们的心。当时有两位产假尚未休完就来到育红学校的老师刘曙光和刘俊琴,一见到这三个婴儿便将她们紧紧抱在怀中,解开衣扣,把乳头送进孩子的嘴里,女婴们才安静了下来。

  当时唐山孤儿身上都有写着名字的布条,只有这三个没有,董玉国和老师们商量着要给她们取名,几个人颇费了一番脑筋,才想出了好名字---因为孩子是党救出的,是党的女儿,那就姓党吧!于是3个女婴分别叫党育红、党育苗、党育新。这就是后来名闻全国的"党氏三姐妹"。

  像唐山4200多名地震孤儿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如今"党氏三姐妹"都已长大成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地震孤儿党育新和党育苗的儿子龙龙和晨晨,也和母亲一起来"省亲"。两个欢蹦乱跳的孩子,在大人们中间来回穿梭,跑着笑着。

  看着他们,董玉国笑得特别开心。

  2、有家的孩子像块宝

  ■长征街71号

  长征街71号,石家庄育红学校旧址,唐山600多名孤儿的学校,更是他们曾经的"家"。在这里他们学习了知识,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再一次找回了家庭的温暖。

  5月13日下午,一行19人在董玉国的带领下回到了久别的母校,凭着记忆找寻那些久远却清晰的印记。在一排瓦房前,大家扒着窗户辨认着自己当年的宿舍。

  1984年,育红学校停办后,这里曾经是石家庄市幼儿师范学校所在地,而今在这里建起了石家庄特殊教育学校。校园里榴树依旧,绿篱依旧,只是不再有自己当年的欢声笑语和琅琅书声。

  ■孩子们又推起老师的自行车

  听说孩子们回来了,临时得知消息的老师们纷纷赶来学校。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如今多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但他们很多人还一如当年那样骑着自行车。

  在校门口迎接老师的王立新,上前接过老师手中的自行车,温馨的往事便又一次浮现在眼前。

  30年前,一辆价值二三百元的自行车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不亚于如今的家用小轿车。而能骑上车子在马路上神气地兜上一圈,更是每个孩子的梦想。

  有一阵子,学骑自行车成为校园里的时尚。于是,老师们的自行车成了孩子们的抢手货。有的老师的车子还是崭新的,怕孩子们不好意思借,就故意放在甬路边不上锁……

  身高不足1.5米的孩子们往往先从"贴边""掏大梁"学起,"二把刀"的技术稍不小心便把老师的车子摔得七零八落。但老师总是叮嘱他们:"没把握的时候就把车子扔出去,千万别摔着人!"

  老师无私的爱曾经滋润着这些幼小的心田。而当时,为了怕使学生因想念父母而难过,老师们却跟自己的子女"约法两章":一是不能去育红学校玩耍;二是如有学生在场,不能叫"妈妈"。

  ■看电影

  马晓忠,当年那个流着鼻涕的淘气包,如今的唐山市公交公司司机。一见面,曾经的班主任谢丽卿老师一眼就认出了他,话未出口便上前紧紧把他抱在了怀中。

  他告诉谢丽卿老师,自己多年来一直梦想着回学校看看,可是想起自己当年是那么淘气,没少给老师添麻烦,所以几次到了学校门口都没好意思进去。有一次他实在忍不住,在围着学校转了好几圈之后,终于像当年偷偷溜出去看电影那样,翻过校园的矮墙,进去看了看自己多年魂牵梦萦的学校……

  说到晚上不睡觉外出看电影,董老笑了。

  有一次晚上董玉国查宿舍时,发现几个淘气包又偷偷溜出去疯跑,便自己悄悄躺在他们一个"头儿"的床铺上装睡,等几个人深更半夜蹑手蹑脚地摸回来,以为走错了房间……这时董玉国坐起身,关切地询问他们的去向。

  一个孩子告诉董老,他们去附近的石家庄电影院看电影去了,是埃及电影,名字叫《走向深渊》。董老幽默地说:"《走向深渊》,你们小心走向深渊!"孩子们哄地一声就笑了。随即董老严肃地给他们讲组织纪律。

  这样亲切而又有趣的教育方式,孩子们终生难忘。

  ■这里走出了十几名大学生

  曾在育红学校就读的学生中,有十几名上了大学,十几名上了中专、中技;有27名参了军;高、初中毕业生由石、唐两市安排了工作。如今他们成长为工人、教师、国家干部、留学生、军官、劳模、企业家等。

  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于一身的育红学校曾经汇聚了全国人民的爱与支持,同时也汇聚了全世界的目光。曾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参观团在留言簿里,书写下上千条不同文字的赠言,盛赞又是校园又是家庭的社会主义新型学校。

  3、我们是有家的孩子

  ■吃冰糕

  这次30年后19个学生回石家庄“省亲”,恰好孙秀华老师出门了。5月28日笔者见到她时,因为没有见到朝思暮想的学生,孙老师懊悔不已。

  唐山大地震后的第8个年头,唐山最困难的时期过去了,而最小的党育新和党育苗也都上小学了。

  1984年6月,育红学校接上级指示,剩下不多的孩子要全部返回唐山。送他们走时并没说实情,但大量地分领东西使孩子有所感觉。

  孙秀华老师亲自送学生回唐山。“当时不觉得是送唐山的孩子走,倒觉得是把自己的孩子给了别人一样。”孙秀华到唐山后,又把孩子们送到接收单位。

  任务完成后,孙老师和其他两位老师一同返回住地。在路上,三人不时提起这些学生,不时地掉眼泪。最后三人决定,谁要是再提学生,谁就请吃冰糕。孙秀华如今已经记不起,为此三人一路上吃了多少冰糕。

  ■杜丽艳千里送烧鸡

  “这些孩子们有情义。”孙老师告诉记者,几年前她的学生杜丽艳用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几只烧鸡,大老远从唐山坐火车,专门给老师们送来。

  在育红学校的8年时间里,无论生活的时间长一些,还是短一些,这里给每个孩子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和深厚的感情。30年来,他们不论走了多远,走了多久,或专程,或路过,只要有机会便时常有人回来看看,看看过去的校园,看看老师。“我们是有家的孩子。”王立新对记者说。

  ■接过老师的捐款,张丽华又一次泣不成声

  老师们也没有忘记学生们。许多老师曾去唐山看望孩子们。党育苗参军复员后到高碑店工作了。2001年5月,已62岁的郝秀霞老师和老伴专程去了趟高碑店,去看望已当了妈妈的党育苗,像抱当年的小育苗一样,再抱抱小外孙,“尽姥姥的情意”。

  2006年5月13日,师生共进晚餐。席间,老师们不经意间得知,原本生活就不富裕的张丽华爱人得了重病,孩子又马上面临中考,眼下境况很是艰难。傅振中老师放下了筷子,同身边的老师们悄悄咬起了耳朵,不一会儿老师们纷纷窃窃私语起来……饭后,傅老师把两千块钱交给张丽华,说这是老师们的一点心意。

  张丽华哭了,说什么也不要,老师们生气了:“孩子有难,家长岂有不管的道理!”接过带着老师们体温的捐款,张丽华又一次泣不成声。

  ■回教室再上一次课

  5月19日下午,不知道是谁的提议,孩子们坚持要回教室再上一次课。教室还是那间教室,学生还是那些学生,教语文的傅振中老师重回课堂。有老师抢先上前替他认真地擦了黑板,走上讲台前,傅老师从怀中掏出一把小梳子认真地梳理了苍苍白发。今天他要讲的是成语———摇摇欲坠。当年由于他的家乡口音,读这四个字时总有调皮的孩子故意模仿,如今他要让孩子们检验一下,他的普通话是否已经完全过关……

  最后大家执意让老书记董玉国上台讲上几句。讲什么呢?在大家的期待中,董玉国宣布———“开学典礼现在开始!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你们是来自唐山的新的特殊集体,虽然你们在大地震中失去了父母,但育红学校就是你们的家,老师就是你们的亲人,希望你们在这里好好学习,努力进步,早日成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现在让我们一起唱响校歌,王立新,还是由你指挥!”

  “自从我们来到校园,就生活在老师身边,从一个无知的孩子,成长为有志少年。虽然离开了妈妈的怀抱,党的阳光照耀在我们心间。”

  熟悉的歌声,久违的亲切。激昂的旋律中,时光仿佛真的倒流。

  本报通讯员 葛昌秋 本报记者 汤润清 樊江涛[发自唐山、石家庄]

  链接

  石家庄育红学校

  1976年唐山大地震使得4200多名孩子失去父母成为孤儿。震后国家在唐山、石家庄、邢台等地建立了五所孤儿学校,收养了近千名孤儿。

  1976年9月,先后分三批,有514名孤儿乘火车来到石家庄。经省委有关领导同意,100多名孤儿于1981年从邢台转到石家庄育红学校。

  1984年,唐山市把还留在石家庄育红学校的100多名孤儿全部接回唐山。

  8年间共有600多名孤儿在石家庄育红学校学习生活过。

  1995年12月,一名地震时只有3岁,在石家庄育红学校愉快地生活了8年,又在唐山市社会福利院生活了11年的孤儿王安走向了社会。至此唐山大地震留下的4200多名孤儿全部长大成人,并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