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高考“地域歧视”坚冰何时打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10:37 大华网-汕头日报

  同样一个孩子,出生在北京、上海、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与出生在甘肃、山东这样的偏远省份或人口大省相比,考上重点大学的机会要相差几十倍。近两年,高校招生的地域性歧视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广大学生、家长的重视,人们不禁要问:高考地域性歧视的坚冰何时打破?

  高考竞争升级:由上大学到上名校

  从1999年高校扩招至今,我国的高考毛入学率已达21%,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与高教资源不足的矛盾已有所缓解。按理说,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了,学生的升学压力应该减轻了,但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学生的高考压力不降反增?

  淄博七中生物老师刘论先一语中的:“因为大多数学生不是想有个大学上,而是要冲刺名牌大学。”他说:“我从教30年了,感觉学生的升学压力越来越重。虽然高校实行扩招,但是本科分一批、二批、三批,差别很大,再加上一般高校的毕业生不好找工作,这些对学生都是很大的压力。在我们学校,学生第一年考上专科一般都不会去读,都要再复习一年,如果再不行就只能去读了,但最终也要走专升本、考研的路子。”

  据了解,有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以重点高校录取率来考核学校,也促使老师和学生都把目光放在“重点”上。有的市地根据学校考上二本(本科二批 以上的人数排名次,二本以下的根本不算数。

  学生、老师和学校都要冲刺“重点”,这样,学生的升学之路不是变宽了,而是相对变窄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没有减轻,而是越来越重。山东省教育厅高教处曾宪文认为,高教领域现有矛盾已经从有学上转向了上名牌大学,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凸显。

  机会32倍之差:地域歧视坚冰难破

  正如人没法选择出身一样,人们也没法选择自己的出生地,但就是这种地域之差,在高考这件事上,也许将会造成一个人的命运差别。

  由于北京、上海拥有的全国重点大学数量比其他省份多,重点大学录取名额投放大大向所在地倾斜,远远超过其他省份。因此,北京、上海的重点大学最低录取分数线比大部分省低几十分甚至上百分。例如,2005年北京文科重点大学录取分数线是486分,上海是497分,而河南是565分,四川是570分。去年,清华大学文理科调档分数线在北京分别为591分和615分,而在四川分别为652分和698分,分别相差61分和83分。近年来出现的“高考移民”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因为各地招生分数差异太大造成的。

  如果以总人口为基数来计算,北京有1500多万人口,今年北大 包括医学部 、清华下达给北京的计划共1020人;山东有9200多万人口,北大 包括医学部 、清华下达给山东的招生计划共190人。以此来计算,在北京,1.5万个人中就有1个人能上北大、清华,而在山东,48.4万个人中才有1个人能上北大、清华,机会相差32倍。

  在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贫困落后地区,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校每年投放的招生名额仅二三十人,是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几十分之一。地域性的名额分配限制,把很多中西部地区的孩子挡在了名校门外。

  甘肃省招生办负责人告诉记者,名校在甘肃招生比例较少是一个多年存在的现象。近几年,虽然考生数量不断增长,但名校追加的计划没有明显变化,这使得甘肃考生在北京、上海等地高校的录取比例非常低,相反录取分数线在各地名列前茅。

  名校招生指标应该怎么分?

  高校招生名额,尤其是北大、清华等国内一流高校招生名额的地域性划分,一直饱受社会诟病。今年,中国政法大学宣布,本科分省招生计划首次按省人口比例确定,这样,山东、河南、四川等三个人口大省的招生指标都历史性地突破了百人,而去年这三个省的招生指标分别为92人、92人和60人。有媒体评论说,中国政法大学的此项改革可以说是解决高考招生地域不平衡问题的“破冰之举”。

  专家认为,目前国家部属高校招生指标的分配办法带有明显的计划色彩。当年适当照顾大城市的优先发展,为大城市优先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权宜之计,但是随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理念的确立,效率优先已经逐步转变为公平优先,眼下对高考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尤为必要。

  但是,高考招生指标的改革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要让国民平等地分享优质高教资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国家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和高校三方协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有专家认为,从教育公平的原则出发,部属高校的录取办法可以设计一种合理的学额分配方式,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分配学额,分配的依据应主要考虑学龄人口,以缩小不同地区之间高考录取率的巨大差异。

  曾宪文认为,应该承认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水平上确实存在差距,高校招生指标的分配既应该照顾到各地人口总量,也应该考虑到各地教育水平的差异,可以在按人口平均分配的基础上,设计部分权重系数,例如:万人口中知识分子的比例、人口素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等。

  天津市社科院教授陈柳钦认为,在反思高考的地域歧视时要少一点冲动和激情,多一点理性和冷静,不要把公平的问题极端化。高考改革的方向,绝不是“全国一张卷,全国一道线”,而是“自主招生”。改革目前高考地域歧视的方法也不能一刀切,教育部直属院校、国务院各部委所属高校和地方政府所属高校等不同性质的高校应有不同的改革办法。(据《经济参考报》)

  ■新闻分析

  高考移民背后有多少不公

  最近,海南省堵截了约1000名“高考移民”,这个省去年的“高考移民”超过1万人;在山东青岛,16名来源不明的非青岛籍考生被清退。随着高考的邻近,“高考移民”问题再度成为人们争相谈论的热门话题。

  由于中国31个省份教育水平不一,中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一直按照不同省份划定不同的分数线,它使“高考移民”这一取巧违规现象防不胜防。人们通过各种办法将户口迁到教育落后地区,这些地区高考录取线较低,“移民”到这里的考生可能有更大的把握进入自己心仪的名校。不过,“移民”考生一旦被查出,报考大学的权利会受到严格限制。

  同样存在“高考移民”的还有青海、甘肃、宁夏、西藏、内蒙等偏远的、教育水平落后省区,他们吸引“高考移民”的共同“魅力”就是高考录取分数线低。

  除了教育水平发达省区学生到落后省区参考的一种移民方式外,教育水平落后省区的学生到发达省区学习,再回到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则是另一种“移民”方式。“高考移民”现象的存在,以及中国内地在堵截“高考移民”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深入思考。

  多数人认为,中国政府采取不同省区不同分数线的录取方式,根据不同地区的考生人数,下达不同的招生指标的做法,是为了保证不同地区青年人相对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平等的积极做法。“高考移民”是对教育欠发达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权利的侵犯。所以,一般说来“高考移民”在竞争激烈的学校里是不太受欢迎的。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为部分“高考移民”们失去就学机会喊冤:同样是18岁左右的青少年,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公平、公正地竞争。他们认为是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高考移民”的泛滥。

  还有不少人指出:造成“高考移民”泛滥的原因,是“唯分数论”的录取方式。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认为,用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衡量考生的优劣、并且作为选拔学生的唯一标准,这种做法给中国社会带来很多弊端。“一把尺子”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明显。(据新华社电)

  大众评说

  堵截高考移民何时休

  高考移民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特色。由于不同省份间高考资源分配的不均和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别,相同的成绩在不同的省份,往往就会有不同的录取结果———在此省可能连大专也考不上,去彼省或许能考进全国重点高校。因此,在一考定终身的情势下,“移民”难免成为一些家长的首选渠道。

  事实上,近年来高考移民呈现两种趋势:一是向北京、上海等升学率高、分数线低的大城市流动;二是向内蒙古、青海、甘肃、海南等分数线低的边远地区流动。不管往哪里流动,家长们往往要买房、投资才能迁户口,成本很高。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以为,人生最大的不公平就是起点的不公平。说到底,高考移民是教育不公平、高招不公平的产物,高考移民是向这种不公平发出的另一种抗议。如果高招实现了公平,这种现象自然会消失。

  如今一些地方,为了堵住高考移民,一般都是采用“先过筛子后过箩”的方式审查,这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因为想证明某位学生是否高考移民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冤枉好人”。还有的地方干脆禁止转移户口,这也与社会发展的潮流背道而驰。

  高考移民现象已有不少年头,在历年两会上,这个话题屡屡被代表和委员提及,但至今仍然没有看到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规,致使教育部门仍一味地对高考移民进行封堵。封堵是无奈之举,治标不治本,暴露出的问题只能说明我们在高考上还没有建立起公平的竞争机制。要从根子上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政府的制度改善和制度创新。所以,对付高考移民,堵截终究不是长久之计。

  该改改了! 王东力/《重庆晚报》

  新闻回放

  海南堵截“高考移民”

  约1000名考生限报

  据新华社电去年曾因大量“高考移民”拥入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海南省,今年的高考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海南省考试局有关负责人称,截至目前统计,今年海南参加高考的人数约为4.1万人,其中根据规定限报的人数约1000人,这些被限报考生将严格按照规定参加报考,不会给海南的高考工作带来冲击。

  去年海南参加高考人数4.5万人,其中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海南的“高考移民”考生近1万人。一些群众认为,堵住“高考移民”后,今年海南参加高考的人数应为3.6万人。对此,海南省考试局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每年高中应届毕业生都在增加;同时,去年海南被录取的少部分考生没有上学,今年继续参加高考。因此,增加人数大约有4000人,并非仍然存在大量“高考移民”考生。

  青岛清退16名“高考移民”

  据新华社电青岛市教育部门日前正式对外宣布,青岛市今年高考报名总人数为历年最高,在教育、公安两部门联手进行的高考报名资格审查中,共有16名来源不明的非青岛籍考生被查出,这批“高考移民”被清退。

  据《齐鲁晚报》报道,为了杜绝“高考移民”现象,在报名过程中,青岛市招考办先后3次将全市的报名数据集中到市公安局户政处,通过计算机逐一进行比对,并会同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市公安局到胶州、城阳两地,重点对问题户口逐一进行了甄别。对发现的16名非青岛籍考生,按规定进行了清退;对少数考生不按户口所在地报名的情况进行了清理。据青岛市招考办有关负责人介绍,被清退的这16人采用的都是假户口,其真正的户籍所在地至今不明。

  记者了解到,由于在山东省内有单列计划,相比省内其他地区的考生,青岛与济南两市考生的分数线较低,从而享有更多的录取机会。近年来,每逢高考都会有外地部分考生设法通过非正常渠道迁移户口至青岛与济南两市。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