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楚天广播电台《小镇风流》:潮打空寨寂寞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5日14:49 楚天广播电台《事事关心》

  从钟祥市往北,沿钟随公路行驶约一小时车程,就到了鄂北边陲重镇——张集镇。

  张集对于我还是一个陌生的山区集镇,我无法把这山大人稀,经济相对落后的偏僻山区与志书记载的“历代兵家必争 之地和商贾云集之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在给镇领导说明来意后,他们径直带我走进了镇文化站站长钟家鹏的家中。

  一生酷爱收藏和致力于文史研究整理的钟家鹏,有一间二十来平方米的收藏室,其间陈列有剑鞘,刀柄、枪套、瓷器 、文史秘本、装裱字画等大小文物数十件。这些古玩都从张集民间收集而来,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张集久远的历史和过去的繁华 。

  张集镇位于国家风景名胜区大洪山西麓,地处钟祥、随州、宜城三市交汇处,素有“荆钟北大门”之称。据文献记载 :张集镇距今有2700多年的历史。春秋时期,楚武王伐随二次屯兵于此,由于大军需要粮草,给地方带来了商机,为古镇 奠定了基础。古镇选址呈“枕山环水”之势,镇址落于关桥河北面地势平坦之坡地,正南面燕子湾山,与西面朝天岩山隔河相 望,既得山水之利,又可省时省力,与春秋战国时期管仲的建城思想相符。南北两河——关桥河、张畈河,围抱作环形,交汇 于镇西两河口处,站在燕山湾山最高处放眼北望,川流蜿蜒,群山拱翼,整个古镇与周围山水融为一体。西汉末年张集古镇又 是绿林起义军重要活动区域;唐代,张集已成为战略要地,唐末名将王元獐汉水一战,兵败后从宜城逃亡大洪山,自刎九花寨 二虎山,钟祥至今流传着“五龙二虎逼死王元獐”的故事。

  至明清时期,张集形成山城重镇,大革命时期为苏区革命根据地之一,境内各类

文物保护单位19处,镇区明清古街 随山就势,地面建筑群体相映成景,集中体现了寨庙文化,山城风韵的特色。

  张集属典型丘岗山地,境内山寨林立。逢岭筑有墙,遇山建有寨。山寨之多堪称全国之最。

  可供万人避难的山寨就有九花寨,扁寨,黑王寨等七座;可供数千人,几十户人家避难的山寨几乎到处都是。

  据史考证,建于公元17年的九花寨,距张集镇十公里,当时这一带又叫绿林山,由于连年灾荒、灾民哀鸿遍地,王 匡、王凤组织饥民举行绿林起义,公元26年,起义失败,王匡投降刘秀,后被刘秀部将所杀,王匡手下九人逃出虎口,为摆 脱追捕,这九人便装作乞丐在大洪山西麓选择一山安营扎寨,当地人见九个叫花子修成一寨,便取名九花寨。

  张集寨庙文化独具一格。这些山寨最顶端都建有一个寺庙或者道观,各寨的功德碑上有捐资和维修记载,在九华寨山 顶上就有一道观“崇真观”,据九华寨碑文记载“……自明清以来,土匪蜂起,盗贼如毛,四方山寨皆破,惟我九华寨独存… …”,清代,当地百姓为防太平军,捻军、白莲教等,对山寨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和加固,大革命时期,贺龙率红三军北上抗日 ,在此遇敌,固守山寨,敌兵企图将红军渴死饿死在山上,后贺龙令人在寨中池塘打了一条大鲤鱼抛下山去,敌人见山中有水 有食,自动离去,留下了“一条鲤鱼退千军”的美妙传说。

  山寨演译的是一段尘封的记忆,张集古镇因岭而兴。它是中国政治、军事、经济和古代建筑的凝炼和浓缩。张集这块 老革命根据地,它与中国革命的胜利紧紧相连。

  一九三二年八月,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下,我鄂豫边反击部队接连失利,一部由原红军干部程克绳率领退至张集,整编 成立了“鄂北游击总队”。尔后,红三军七师宋盘铭从洪湖来到大洪山,与鄂北游击总队会合后,改编为红九军鄂北独立团。 成为中原地区一支使敌人闻风丧胆的劲旅。

  

抗日战争爆发后,英勇的张集人民更是前赴后继,为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九三七年,中共京钟县委派( 张集人)黄涛若回到张集发展党组织,组建了新四军鄂豫挺进游击支队。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日军妄图打通鄂豫通道,霸占中原。重新调集兵力大举进攻大洪山区,爱国将领张自忠亲自到张 集镇指挥与日军 殊死作战。粉碎了日军进攻,成为轰动全国的鄂北第二次大捷。张集境内的每一座山岗上今天还依稀看 到老百姓当年帮助部队挖的战壕,每一个山头上都有老百姓当年帮助部队修筑的碉堡。美国著名女作家史沫特莱女士和我国著 名女作家丁玲曾亲临张集采访抗日英雄。

  解放战争时间,张集镇已成为江汉军区的大后方,李先念、陶铸、陈少敏、邓子恢、张体学、张才千等老一辈革命家 都在张集工作和战斗过。当年的江汉军区司令部,江汉日报社、中州制币厂,江汉军区被服厂、皮革厂,卫生处都设在张集镇 ,这些遗迹现都被列入革命遗址所保护。

  说到古镇张集,不得不说建于唐宋年间的老街。老街不大,只有一里,但整个建筑古色古香,另具一格,房屋都是青 砖熟瓦,一律两层木楼,临街墙用木板装成,晚上早卸,便于生意。一条主街横穿东西,木楼台阁鳞次栉比,两关三巷四门错 落有致,两关指东有朝阳关,北为阙平关,三巷是北山巷,南水巷,中间夹着爬蹋街巷;东为大东门,西为魁星阁,南为斗迎 门,北为小北门,兵匪年代,只要四门一闭,街内百姓可保安然。

  老街素有“一里三座庙,三步两座桥”之说,街东关帝庙,西边财神殿,中间杜家庙,更为奇特的是南面的官桥与北 面的拱桥汇合于小街的正中心,常人行走三步便过了两座桥。由于老街房屋全是楼阁结构,雕龙画凤,犹如殿堂,一般外地客 商在街上难于分清哪是庙宇,哪是民房,故而又有“过庙不见庙,过桥不见桥”之说。老街将店铺住宅、防御建筑、庙宇三大 类有机溶为一体。

  仗着资源丰富的地利天时,老街曾是商贾云集之地。莫道老街虽小,房屋却有两千余间,常住户达三四百家。从明清 直到解放前,街上中药铺,经商门面,各种餐馆、钱庄、饭庄、粮栈、客栈应有尽有。

  过去朝代更替,山寨故然。商贾云集的张集难寻踪迹,今天显得那样“冷清”。从历史进程的纵向比,感觉它在衰退 。这除了地域因素外,是否有一个解不开的“结”,采访中,记者在寻找着答案,陪同采防的钟家鹏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1983年省政府、省政协组织省直有关单位的22名专家,对太洪山风景名胜区进行考察,曾有意将古镇张集当地 的寨庙文化,山水风韵特色溶入鄂北风景名胜旅游成片开发,由于当时乡镇领导的狭隘思维意识,考察组最终没有进入张集, 使张集失去了一次经济发展的极好机遇。使那些秀色可餐的山川美景,古建筑文化,明清时代的理学佛道文化,大革命时期的 红色文化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那些迥异的山川背后上演的精彩生活故事,仍然隐藏了“千年生活”的记忆。

  依山水为城的张集,有它灿烂的古镇文明,但在历史的大潮中,却落伍了。它把自己封尘在边镇那寂寞的时空里,独 自守望着被一些学者戏称为“匪”的山寨文化,也守望着许多城市里已经淡得吹一口气就散的老民俗。从张集古镇兴盛到冷静 ,我恍惚领悟到:一个民族要走向世界,一个区域要实现经济的腾飞,不仅需要精神,更需要一种意识,而我们需要守望的, 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古老形式,而是一种奋勇进取,亘古永恒的民族气质。这,便是张集古镇留给后人的启示。(记者田瑞金)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