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传统节日被列入保护名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2:44 新闻晨报

  昨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等举行新闻发布会,文化部部长孙家正、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出席发布会。会上并针对保护传统节日、海外淘宝、提倡汉服运动等当前的文化热点问题作出解答。

  “文化遗产日”是最该设立的一个节日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称,本次发布会的主题是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一个直接的动因是将要举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遗产日”。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国家“文化遗产日”,今年的6月10日就是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是“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6月10日当天,具备开放条件的全国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纪念馆等,将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免费对公众开放,营造全民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

  孙家正表示,文化遗产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除我们设立的传统的节日或者政治节日以外,包括‘爱护牙齿日’、‘保护眼睛日’等,算起来365天都不够排了,因此设立节日,要十分慎重,基本上处于控制阶段。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专家、学者认为其他的东西可以放一放,但是设立‘文化遗产日’是带有紧迫性的。”

  动机值得肯定,应注意遵守相关法律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收藏品市场的日益红火,国内一些富裕的民间人士利用自己的资金从海外回购了很多中国文物,甚至形成了一种潮流,“中国海外淘宝兵团”也成了时下对他们的称呼。

  针对这一现象,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首先从我国的文物流失谈起。他说:“中国是世界上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确实也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在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里有中国文物大约100多万件。”

  单霁翔表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那些流失海外的珍贵文物的追索和征集,特别是近年来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他介绍,在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下,我国已经成功地追索了一批流到海外的珍贵文物,比如:2000年,从新西兰追索回了八国联军从广州劫掠的一些瓷器;2001年,从美国海关追索回了被走私的河北曲阳的古代彩色石雕像;2003年,从香港克里斯蒂拍卖行依法索回了河北承德被盗出境的40多件珍贵文物等。

  谈起对企业、民间团体及个人参与收购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的看法,单霁翔称:“我们认为这些公司、企业和个人,他们的动机和热情是值得肯定的,是应该得到尊重的。但是应当明确的是,海外流失文物有着很复杂的背景,应该严格地在我国法律和国际公约的框架下进行,特别是对一些涉案文物的处理,更应按照国际公约和文物保护的原则进行,以确保这些社会资金在海外文物回流中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传统节日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近年来,西方“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等节日日渐流行,人们也日益认识到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必要性,人大代表、民间人士对将中秋、清明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法定节日的呼吁一直不断。但我国的传统节日除春节外,其他的传统节日尽管民间有所保留,但并未被规定为法定节日。

  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谈了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他说:“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工作当中,要很好地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发挥传统节日在传承民族文化当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一系列传统节日当中比较著名的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还有许多有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的节日,如藏族的雪顿节、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这些节日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面貌。”

  谈到传统节日的现状,孙家正认为,“春节”是保护和发展得比较好的一个节日,对外介绍中国文化,“春节”已经成为一个著名的品牌。而其他不少传统节日在人们的生活当中确实有淡化和遗忘的现象。为了加强传统节日的倡导、保护,孙家正说,2005年6月中宣部等部委已经正式发布了《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意见》。经过广泛征求意见、专家的论证,国务院公布了518项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有比较重要的传统节日都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单。

  什么样的服装能代表中国是最大困惑

  最近,穿汉服成了民间提倡的运动,去年“十一”长假期间,一群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服提倡者相约在北京,部分人还把汉服穿到天安门广场、明十三陵、长城,轰动一时。今年4月,苏州复兴私塾“淑女学堂”的学员们穿上了自制的汉服上课,也引来关注。据了解,提倡者已把汉服当成了复兴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寄托。

  对于社会上提倡穿汉服的现象,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有些地方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是能够真正成为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

  孙家正的观点是,吃饭也好、饮食也好、穿戴也好,各有所爱,百花齐放,都是个人的事情。但是他也衷心希望能够创造出受到大家一致欢迎的有民族特色的服装。

  去博物馆应成为全民族的习惯

  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孙家正陈述了自己对博物馆的看法。他说:“我觉得衡量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程度,博物馆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博物馆的性质是:珍藏历史、启迪未来!”

  他介绍说,2005年12月,文化部发布了《博物馆管理办法》,对博物馆的功能、性质、管理都作出了明确规定。目前,全国有各类博物馆2300余座,这是一个保守的数字。最近几年博物馆可以说蓬勃发展,因为在我们国家的博物馆条例中,有一条是鼓励民间和社会力量办博物馆的,所以博物馆有了很大的发展,每年推出陈列和展览近万个,接待国内外观众大约是1.5亿人次。全国各级各类的博物馆从2004年开始,根据文化部、国家文物局等部委文件的要求,对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参观实行免费或优惠开放,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孙家正称:“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中国科技馆等一批博物馆在基础设施、研究展示、管理运行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快速上升,已经赶上或接近国际博物馆的先进水平。”

  孙家正认为,一定要通过一系列举措,使休闲的时候或者是工作之余到博物馆去,成为全民族的一个习惯。

  城市规划“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新闻发布会进行过程中,一名美国记者表达了自己对北京城市建设的关注,特别指出有关部门对北京前门的保护无异于对前门的破坏,更不希望看到保护是一种重建。

  对于这个问题,文化部部长孙家正首先介绍了北京城市的规划情况,他称:“北京近几年对这个问题也高度重视,包括从法律上现在对拆迁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包括对故宫保护范围的扩大和建立更加广阔的缓冲地带。但是不管从北京来说还是就全国来说,这仍然是我们应该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随后,孙家正坦率地称:“中国文化部特别是我个人,应该我做的事情没有做好,我接受批评。”

  在昨日新闻发布会上,孙家正还指出,在城市改造建设过程中,拆除老建筑,对历史遗存保护不好是一个普遍现象。他说:“在城市改造的过程当中,这些老的建筑被拆掉了,对这一现象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和制止。”

  孙家正还透露说:“确实,有些城市片面地追求焕然一新的感觉,对一些历史的遗存,对一些老建筑的保护做得是不够的。为此我专门在《人民日报》上发过文章,题目叫做《不要忘了回家的路》。”

□晨报记者申延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