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探析武安市新农村建设(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06:07 河北日报

  大山里最好的房子为什么是学校

  从武安市城区出发,向西走十多公里便是连绵不断的太行山。走在太行深山里,经过傍山而建的村落时,眼睛常被一座座靓丽的楼房所吸引,在大山里众多青石板搭建的老屋掩映下,这些或二层、或三层的小楼显得格外醒目。谁家的房子这么气派呢?“那是村里的学校。在俺们这山旮旯里,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最有学问的人是老师。
”当地人颇感自豪。

  进入深山,再走上四十多公里,才能来到寺峪沟村。这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远离都市,乡亲们多年来被一个“穷”字缠身。“农民穷,归根到底穷在没文化。”当了20多年村支书的郭刘的这样认为。过去村里人穷,教育条件也差,许多孩子小学上不完就辍学了,偶尔出个高中生就算是高学历了。大多数人由于没文化,只能守在家里种地,一代如此,代代如此。现在好了,依靠政府支持,去年村里小学搬进了楼房,今年又免了学杂费,村里人上学的劲头越来越足。

  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是城乡差别的最重要体现,多数农民的子弟不可能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一辈穷、辈辈穷”就难以改变。倾囊求知,无人能夺;投资知识,获益最多。依靠资源发展的武安,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将发展农村教育摆在首位。近3年来,结合布局结构调整,武安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新建、改建和扩建各类教学楼128栋,同时投资近亿元用于购置图书、仪器和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267所学校装备了计算机教学设备,230所学校建成河北远程教育网络终端,在全省率先实现“校校通”。

  “你看,我这里鼠标轻轻一点,新浪网上最新的时事新闻马上就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而且图文并茂,山里孩子通过课堂可以和外边世界保持接触。”管陶中学陈李柱老师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一边演示一边介绍。

  栽上梧桐树,引来金凤凰。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省内外慕名而至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3年来,武安从国内知名高校引进的600多名教师中,有一半以上都是非武安籍毕业生。

  为解决偏远山区缺少优秀教师的问题,武安市专门出台了《下乡支教管理办法》,建立起优秀师资轮岗制度,大中专毕业生凡到山区任教者,职务工资每5年上浮一档,并在评功、评模、评职称、提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据悉,目前该市每年选派下乡支教教师已达100多名。

  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有了高素质的老师,免除了全部学杂费,武安城乡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正在逐渐得以解决。

  如果说普教是为明天发展储备高素质人才,那么,职业教育、阳光培训、成人学校等则是立足提高农民的致富本领,为发展培养实用型人才。

  “富裕农民”的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这个道理已经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但如何有效地“减少农民”呢?“关键在于农民自身是否具备‘洗脚上岸’、‘背包进城’的素质。”武安市教育局局长冯云生说,农村办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留在农村的农民掌握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培养现代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让走出农村的农民具备较强的务工技能,适应城市和现代工业文明,最终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这一切都要依靠农民素质的提高。

  魏成通是城北的土山村农民,去年参加了阳光工程培训,学的是广告设计,经过培训,他被武安腾飞广告公司录用,每月能拿到700元左右的工资。说起参加阳光培训的事,小魏有点眉飞色舞:"参加培训,如同在我面前开了一扇窗,在我背上插上一双翅,助我飞出庄稼地。"如今在武安,像魏成通这样通过参加培训而走出田野的农民很多很多,仅2005年一年,该市参加阳光工程培训的农民就达7460人,输出劳务1.2万人。

  职业教育的红火是武安教育领域的一景。市职教中心以就业为导向,根据武安市产业特点,开设了冶金、焊接、机械、餐饮、旅游等专业,与众多骨干钢铁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实行订单招生。截至目前,仅冶金专业订单培养学生已达2000余人,今年的毕业生早在去年底就已经被预订一空。

  "电视哄眼球,酒桌上炕头。"

  农村文化教育事业落后导致一些地方农民除了种地无事可干,喝酒、打

麻将、看电视成为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现在,在武安大多数乡村,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少见。"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到学校上学,多学点本事多赚钱,俺们哪有时间打麻将呀!"谈起村里人现在的生活,上泉村正在村图书室看书的农民吕会平这样说。吕会平提到的学校是村里的成人学校,如今这样的学校在武安大多数农村都已经建起。为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该市充分发挥成教中心和乡、村成人学校作用,广泛开展林果、瘦肉型猪、食用菌等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村干部、回乡中学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4.65万人次。按照武安市"十一五"规划,5年内,全市35岁以下青壮年农民要全部轮训一遍。

  依然是散发着泥土味的碧野,却处处可以嗅出浓浓的文化气息。知识与科技的甘霖滋润田野,可以描绘出最新最美的画卷,培养高素质的当代新型农民,就能创造众多的人间奇迹。武安市正在把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原动力"和"

发动机"。

  [采访感悟]

  没有新型农民建不成新农村。与城里人相比,农民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要少得多,但农村人口在总人口中又占绝对的多数,如果这部分人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成为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就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未来的经济收入,贫困就会从他们祖辈、父辈身上继续"遗传"下去,建设新农村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对待发展的问题上,武安市委、市政府没有急功近利,而是把眼光盯在了发展教育这个百年大计上,将资金、政策向农村教育倾斜,精心打造优质教育,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通过组织各种培训,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竞争意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哪个地区在提高农民素质方面走在了前面,哪个地区新农村建设必然走在前列。

  本报记者 王玉亮 郝彦鹏 杨威力 本报通讯员 宋明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