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北京去年家信减少3000万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15:07 新民晚报

  昨天,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向国家博物馆捐赠了一批精选自海内外的民间家书手稿。这可是普通百姓家书首次入藏国家博物馆,普普通通的家书,为什么会受到如此的礼遇呢?

  3.51万封家书精选出80封

  此次国博收藏的80封家书是从征集到的3.51万封家书中精选出来的,最早的家书写
于清乾隆年间,最晚的写于20世纪,其中不乏一批极具历史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家书。抢救民间家书项目组委员会秘书长张丁说,这些家书时间跨度长达一个多世纪,可以分为敬老家书、亲子家书、爱情家书、军旅家书、两岸家书还有海外飞鸿等等方面。

  国家博物馆副馆长周志强表示,“我现在翻起来自己珍藏的家书,甚至连中学时代我妈妈写给我的信,我都保留着,打开以后,立刻你进入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回忆,想起那个时代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情感交流,人的喜怒哀乐。”

  然而,随着现代通信方式的变革,传统家书正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在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很多有价值的书信资料也正在流失,亟待抢救。

  “网上见”取代“写信联系”

  多年以前,朋友间道别会说“写信联系”,如今,这句话却已被“有空打电话”、“网上见”取而代之,一句话的变更,折射出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鸿雁传书是不是真的会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呢?

  这是一个叫东梅的女孩子在1991年写给她的父母的一封家书,她在信的最后说到“每次看信我都会流泪,父母的每一封信我都保存得很好,那是我最好的财富,我将享用一生。”

  时光荏苒,进入E时代的现代人,还有多少人愿意以手写的方式来传递情感呢?已经在邮局工作了28年的纪京玉给了我们她亲身体会到的两组数字。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一天会有80%左右的信件都是手写的信件,现在已经很少了。今天下午这166封中,只有6封是手写的信,其他都是商务信函,或者广告。”

  对于“你最愿意的私人联络方式”,有80%接受采访的人表示,愿意选择手机或者打电话,只有少数年龄偏长的人仍然对传统书信情有独钟,“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还是写信比打电话来得温馨,可是孩子们都不写信了。”“家书的感觉与机器写出来的东西相比,毕竟是不一样的,它又承载了自己的感情、亲情一类的东西。”

  95%人年均私人信不到3封

  去年一年,中国的网民数量从9400万增长到1.11亿,手机短信发送量也越来越多,而手写家书的邮寄量却急剧萎缩,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北京在过去的一年里,私人家信就减少了3000万封。

  抢救家书工程组委会秘书长张丁说,“等到以后大家都不写信了,那时候就会觉得手写书信的珍贵了。”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25至45岁的受调查人群中,95%的人平均一年亲笔写的私人书信不到3封,而每周接到的E-mail达到20封。手机短信目前的日发送量更是达到6亿条。现代化进程中,毫无疑问,新发明使我们拥有了更多的便利。然而,古老家书的没落,总让人心生些许酸楚。因为,一张薄薄的信纸,承载的不仅仅是信的内容,字里行间,更多的是亲情、友情、爱情,无论科技发展到什么水平,我们的生活都不应该缺少一份真情。北京电视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