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毕业即失业”的现实打破了成千上万西部贫困大学生的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5月26日16:18 大华网-汕头特区晚报

  核心提示

  在“读书改变全家命运”的感召下,西部贫困地区的许多农村家庭,不惜透支家庭后几十年的收入供子女上大学。大学学费成了他们人生中最大的也是惟一的巨额投资。可“毕业即失业”的现实,打破了他们的梦,也使两代人深陷债务泥潭。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委副主委程苏就此提交了一份西部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专题报告,历数上学贵、就业难,引起了有关高层的注意。

  “咱就把自己当一文盲”“永乐馄饨店”,在一块醒目的“用人单位”招牌前,青海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王磊停住了,这家小吃店是他暑假打工端盘子的地方。老板很热情,“小王,到我这边干吧。别人一个月给350元,我给你400元,包吃包住!”王磊没敢应声,拔腿跑了。4月8日上午,“非公有制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青海民族学院举办,西宁很多大学的应届生都赶来了。“好不容易读了本科,出来竟是端盘子?”王磊看上去很难过。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他,4年大学的费用几乎拖垮了全家,临到毕业,却不能靠一份满意的薪水还上读大学的“巨债”。

  青海省属高校的学生中,像王磊这样家庭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贫困生,约占半数。

  招聘会上,一个学生劝同学去保安公司,“咱就把自己当一文盲,只要收入能养活自己就成,别想那么多了。”“大学逐年扩招,而西部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就业岗位非常有限。”青海省教育厅下属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普权为记者分析,“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搞机构改革,国企也改制,毕业生原来的就业主渠道需求明显减少。我们提倡学生灵活就业,到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去,或者自主创业。但西部的企业远不如东部的发达,工资低、保障差。”

  他认为,“在青海,扩招的普通本科和大专生居多,专业设置往往脱离市场,人才相对过剩。而与西部大开发的特点相适应,交通、建筑、工业等高职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就业甚至比本科生好,一些文科的长线专业就业尤其困难。”

  计划招生人数大于考生人数

  民盟青海省委调研课题组不久前完成的对青海省海东地区的平安、乐都、民和、化隆、循化、互助等6县的农村大学生状况调研显示———

  从2000年到2005年的5年间,回到海东地区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共计8863人,截至2005年6月,尚有5900人待业。其中,乐都县、平安县的待业率分别高达82.8%和9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青海省教育厅招生办主任告诉记者,近几年青海省的高考升学率从扩招前的不足50%一跃升至80%以上,2003年更高达88%,其中乐都一县达100%,当年,青海省高考录取率位居全国第一。而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只是60.1%。

  青海省教育厅一位官员向记者透露,由于省内大学和省外大学近年频频扩招,像青海这样的人口小省,一度出现高校计划招生总人数竟大于青海考生总人数的怪现状。“为了满足高校扩招的需求,分数线只好逐年下降,总分刚过200分也可以上大专。大学几乎是无门槛,想上就上,这在外省是难以想象的。”这位官员说。

  紧随高升学率之后的,却是低就业率。在升学率一度高达88%的青海,2003年9月底省属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却只有45.9%,2004年为58%。“扩招使这些农村孩子圆了大学梦,但是因为基础薄弱,他们中很少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大多数都被扩招进了一般地方院校。大量农村生源毕业生难以就业,众多企盼富裕的农民家庭重新退回了贫困境地。”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委副主委程苏说。

  透支35年收入上4年大学

  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四学费还没交的王磊焦虑不已,“交不齐学费,领不到毕业证,找工作就更难了。”令人吃惊的是,王磊所在的班里,有1/3的学生未交齐学费。4月中下旬,记者走访了青海平安、乐都、互助3县多个供子女上大学的农村家庭。

  平安县八藏沟乡是国家级贫困乡,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有子女上大学的农户,几乎家家债务缠身,长期贫困。刘国柱的4个孩子有两个上大学,老大在青海民族学院物理系,正读大三。刚东凑西凑了3万元学费,老二又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政法系,实在没钱只好退学了,现在建筑工地打小工,一天20元。“上大学还不如打工,上大学债越背越多。”刘国柱说,“村里好几个大学生都找不上正经工作,都干保安、推销化妆品。”50多岁的颜宗奎到现在还住着逼仄的土坯房,家具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床,“家里靠卖鸡蛋、菜籽一年收入不到600块钱,为筹学费,连盖房子的木头也卖光了。”他后悔送儿子上大学,家里至今还背着近1万元外债,“餐餐都是开水就馍馍”。

  颜老汉的老伴双目失明,一听记者打听儿子的去向,眼泪哗哗流,“儿子前年文秘专业毕业,没找着工作在家闲了一段,被人说闲话,有天悄悄走了。两年多没跟家里联系了,不知能不能吃饱穿暖?”“农民供孩子上大学本来是为了改变前途,提高生活质量。可是现在看来,一个家庭的孩子书读得越多,这家的经济状况就越差;大学生越多的村庄就越贫困。”曾到乐都县调研的青海省民盟的吴建功“发现”了经济与教育的反比规律。

  青海省海东地区的2.5万余名在校大中专生中,约2万人为农村生源,“年花费近2亿元”。据统计,西部12省区农村人口近2.9亿,人均年收入1966元,而青海省的贫困县数量全国最多,近两年青海省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817元,在国家级贫困县甚至低于800元。但是,10年间,大学学费猛涨约20倍。

  在全国“两会”上,程苏不止一次强调几个数据对比,“按平均水平计算,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支出7000元,这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强劳力35年纯收入!”

  待业一族的还债人生

  就业困境使农村大学生成为新的边缘人群,尤其是待业多年的毕业生,10年内都将陷于“学债”的纠缠之中。在记者走访的村庄,许多农家子弟毕业后难以在城里找到工作,回到就业机会更少的原籍,多年待业荒废了所学知识,相当数量者打起短工,以搬砖头、端盘子等体力活谋生。

  在平安县清泉村,记者找到了正在地里干农活的马富泰,他是青海医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2004年至今无工作。当年家里借债供他上学,“羊卖光了,还欠4000元钱”。

  马富泰怕荒废了专业,打算过几个月去县城找个小诊所打工还债,每月能挣300元,“我的同学都进不了医院,去开出租车、倒药材。”他原本想在村里开个小诊所,“可考行医资格需要3年临床经验,启动资金最少也要3万元钱。”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县人事劳动部门办公室经常坐满求职的学生和家长。让青海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普权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农村老汉在政府门口坐了几天,为儿子找不上工作讨说法。

  采访中记者发现,待业的大学生年龄大多在25岁—30岁之间,他们既就不了业也成不了家。“最令人心痛的是,有的毕业生甚至加入盗窃团伙,而在海东某地,已发生两起待业多年的女大学生自杀的悲剧。”吴建功说。穴本文所涉部分应届毕业生为化名雪(据《南方周末》)

  “咱就把自己当一文盲”“永乐馄饨店”,在一块醒目的“用人单位”招牌前,青海师范大学应届毕业生王磊停住了,这家小吃店是他暑假打工端盘子的地方。老板很热情,“小王,到我这边干吧。别人一个月给350元,我给你400元,包吃包住!”王磊没敢应声,拔腿跑了。4月8日上午,“非公有制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青海民族学院举办,西宁很多大学的应届生都赶来了。“好不容易读了本科,出来竟是端盘子?”王磊看上去很难过。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他,4年大学的费用几乎拖垮了全家,临到毕业,却不能靠一份满意的薪水还上读大学的“巨债”。

  青海省属高校的学生中,像王磊这样家庭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贫困生,约占半数。

  招聘会上,一个学生劝同学去保安公司,“咱就把自己当一文盲,只要收入能养活自己就成,别想那么多了。”“大学逐年扩招,而西部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就业岗位非常有限。”青海省教育厅下属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普权为记者分析,“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搞机构改革,国企也改制,毕业生原来的就业主渠道需求明显减少。我们提倡学生灵活就业,到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去,或者自主创业。但西部的企业远不如东部的发达,工资低、保障差。”

  他认为,“在青海,扩招的普通本科和大专生居多,专业设置往往脱离市场,人才相对过剩。而与西部大开发的特点相适应,交通、建筑、工业等高职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就业甚至比本科生好,一些文科的长线专业就业尤其困难。”

  计划招生人数大于考生人数

  民盟青海省委调研课题组不久前完成的对青海省海东地区的平安、乐都、民和、化隆、循化、互助等6县的农村大学生状况调研显示———

  从2000年到2005年的5年间,回到海东地区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共计8863人,截至2005年6月,尚有5900人待业。其中,乐都县、平安县的待业率分别高达82.8%和96.2%,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青海省教育厅招生办主任告诉记者,近几年青海省的高考升学率从扩招前的不足50%一跃升至80%以上,2003年更高达88%,其中乐都一县达100%,当年,青海省高考录取率位居全国第一。而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只是60.1%。

  青海省教育厅一位官员向记者透露,由于省内大学和省外大学近年频频扩招,像青海这样的人口小省,一度出现高校计划招生总人数竟大于青海考生总人数的怪现状。“为了满足高校扩招的需求,分数线只好逐年下降,总分刚过200分也可以上大专。大学几乎是无门槛,想上就上,这在外省是难以想象的。”这位官员说。

  紧随高升学率之后的,却是低就业率。在升学率一度高达88%的青海,2003年9月底省属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却只有45.9%,2004年为58%。“扩招使这些农村孩子圆了大学梦,但是因为基础薄弱,他们中很少能考上重点大学的。大多数都被扩招进了一般地方院校。大量农村生源毕业生难以就业,众多企盼富裕的农民家庭重新退回了贫困境地。”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委副主委程苏说。

  透支35年收入上4年大学

  马上就要毕业了,大四学费还没交的王磊焦虑不已,“交不齐学费,领不到毕业证,找工作就更难了。”令人吃惊的是,王磊所在的班里,有1/3的学生未交齐学费。4月中下旬,记者走访了青海平安、乐都、互助3县多个供子女上大学的农村家庭。

  平安县八藏沟乡是国家级贫困乡,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有子女上大学的农户,几乎家家债务缠身,长期贫困。刘国柱的4个孩子有两个上大学,老大在青海民族学院物理系,正读大三。刚东凑西凑了3万元学费,老二又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政法系,实在没钱只好退学了,现在建筑工地打小工,一天20元。“上大学还不如打工,上大学债越背越多。”刘国柱说,“村里好几个大学生都找不上正经工作,都干保安、推销化妆品。”50多岁的颜宗奎到现在还住着逼仄的土坯房,家具只有一张桌子和一张床,“家里靠卖鸡蛋、菜籽一年收入不到600块钱,为筹学费,连盖房子的木头也卖光了。”他后悔送儿子上大学,家里至今还背着近1万元外债,“餐餐都是开水就馍馍”。

  颜老汉的老伴双目失明,一听记者打听儿子的去向,眼泪哗哗流,“儿子前年文秘专业毕业,没找着工作在家闲了一段,被人说闲话,有天悄悄走了。两年多没跟家里联系了,不知能不能吃饱穿暖?”“农民供孩子上大学本来是为了改变前途,提高生活质量。可是现在看来,一个家庭的孩子书读得越多,这家的经济状况就越差;大学生越多的村庄就越贫困。”曾到乐都县调研的青海省民盟的吴建功“发现”了经济与教育的反比规律。

  青海省海东地区的2.5万余名在校大中专生中,约2万人为农村生源,“年花费近2亿元”。据统计,西部12省区农村人口近2.9亿,人均年收入1966元,而青海省的贫困县数量全国最多,近两年青海省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只有1817元,在国家级贫困县甚至低于800元。但是,10年间,大学学费猛涨约20倍。

  在全国“两会”上,程苏不止一次强调几个数据对比,“按平均水平计算,西部地区一个大学生每年支出7000元,这相当于贫困地区9个农民一年的纯收入!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强劳力35年纯收入!”

  待业一族的还债人生

  就业困境使农村大学生成为新的边缘人群,尤其是待业多年的毕业生,10年内都将陷于“学债”的纠缠之中。在记者走访的村庄,许多农家子弟毕业后难以在城里找到工作,回到就业机会更少的原籍,多年待业荒废了所学知识,相当数量者打起短工,以搬砖头、端盘子等体力活谋生。

  在平安县清泉村,记者找到了正在地里干农活的马富泰,他是青海医学院临床医学毕业生,2004年至今无工作。当年家里借债供他上学,“羊卖光了,还欠4000元钱”。

  马富泰怕荒废了专业,打算过几个月去县城找个小诊所打工还债,每月能挣300元,“我的同学都进不了医院,去开出租车、倒药材。”他原本想在村里开个小诊所,“可考行医资格需要3年临床经验,启动资金最少也要3万元钱。”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有的县人事劳动部门办公室经常坐满求职的学生和家长。让青海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普权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农村老汉在政府门口坐了几天,为儿子找不上工作讨说法。

  采访中记者发现,待业的大学生年龄大多在25岁—30岁之间,他们既就不了业也成不了家。“最令人心痛的是,有的毕业生甚至加入盗窃团伙,而在海东某地,已发生两起待业多年的女大学生自杀的悲剧。”吴建功说。穴本文所涉部分应届毕业生为化名雪(据《南方周末》)警惕“读书无用论”抬头

  上大学被农民称为“倾家荡产”式的教育。当青海省民盟调研组到教育大县乐都县调研时,有村民竟拉着调研员的手大哭:“再也不能送孩子上大学了。”

  记者也多次听到村民抱怨,“举债三四万读大学,出来还四处晃荡,不如就做个小买卖,学点实用活。”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直言,“读书无用论”在贫困家庭特别是在农村地区重新抬头,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青海省委副主委程苏也认为,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未必能在短期内改变农村籍学生的命运,家长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子女的厌学情绪日增。

  新“读书无用论”还迫使一些农村家长让上大学的孩子中途退学,这一趋势更波及到中小学。据民盟青海省委调查,近几年,西部地区中小学的辍学学生正逐年增多。

  西宁市某中学一位副校长告诉记者,她教过的一个学生考上了大学,学生家长却不交学费,逼儿子辍学。学生请她劝服家长,可该生父亲的一句话让她无言以对:“家里穷,交学费确实困难,但最要紧的是,孩子毕业了饭碗在哪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